來源:河池日報時間:2024-09-05
□孫紅

最近,讀《孟子》之《離婁篇》,頗有心得。
善與仁義,是孟子強調的天地正道、人生原則。大中華幾千年文化、文明、政治的成風化俗,已經把善和仁義刻入民族精神,立成道德標桿,設為評判標準。于是,除開極個別沒臉沒皮的真小人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會堅持善和仁義的價值取向,哪怕是一肚子壞水的人,也會自我標榜善和仁義,也會以善和仁義要求別人。
孟子看不上這些把善和仁義作為名詞、當成工具的行為。在他看來,施行善和仁義,有表面派,有真心派。只有秉承本心本性、響應內在需求的善和仁義,才是真正的善,才是有影響力、能打動人的善。所以,孟子說:“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以善自居,把善擺在顯眼處、用在規訓他人時,指望通過小恩小惠收買人心,是不會得逞的;把善放在心里、體現在行動上,以善言善行熏陶他人、服務社會,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孟子還說,人跟禽獸的差別其實很小,一般人幾乎泯滅了這點差別,君子則非常看重并始終恪守這點分別。我們常說,人是動物,有動物的野性、欲望與本能;與那些沒有人情味兒的人相比,動物更懂感情、更通人性。人之異于禽獸,很重要的一點是基于理性的善意,這是高級智慧,是我們要特別珍視、始終存養的人性亮光。記住,這點光亮像曠野里的燭火,能夠照亮一小片,也很容易被吹滅,要小心呵護。道德本身就是價值。一個人,應該懂得事物的規律,理解人倫的原則,順著內心的仁義之火去行動,而不是把仁義當作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去使用。
孟子用古代先賢舉例說明什么是假招子、什么是真善行。他說,大禹討厭喝酒而喜歡好的言論,商湯王選用賢才不拘泥于常規,周文王對待百姓總是首先撫慰受傷的弱者,周武王不對親近的人偏聽偏信、不對疏遠的人另眼相待。這些明君圣主,是真實行善、天下歸心的典范。
而以大臣而言,輔佐了文王武王、奠定了八百年基業的周公旦,他一心向夏、商、周三代君王學習,一心繼承大禹、商湯、文王、武王的事業,所謂“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如果有不合于當時情況的,便會認真思考,白天沒想好,夜里接著想;要是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便會坐等天亮,以便盡快付諸實施。夜以繼日、通宵達旦這兩個成語就是這么得來的。
只有像堯、舜、禹、周公那樣,不管臺前還是人后,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始終如一地施行善和仁義,不求所得而無所不得,這才是實打實的善和仁義。 (《河池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