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摘報時間:2024-09-06
□朱英
從世界范圍看,股票的誕生至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至于中國最早的股票誕生于何時,有人認為近代中國股票的前身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當時,在上海沙船業、四川井鹽業、云南和廣東礦冶業、山西金融業等一些規模較大的行業中,已陸續開始出現類似于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已具有某種股份制特征,而寫明合股經營者權利與義務的契約,就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
但這顯然不是我們所說的具有現代意義的真正股票。中國最早的股票應該是誕生于鴉片戰爭之后,而且是由外資在華各類股份制公司或企業發行,并非出自于中國自辦的股份制企業。鴉片戰爭之后,外資洋行紛紛進入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非常普遍的股份公司被引入中國。起初,經濟實力與經營規模較大的有英商怡和洋行、寶順洋行、沙遜洋行,美商瓊記洋行、旗昌洋行等,這些洋行隨后還陸續在中國創辦了其他股份公司。據統計,到1872年在中國的通商口岸總共有近50家洋行和近10家外資航運公司。19世紀50年代在上海等地已開始出現股票買賣交易活動,1862年《上海新報》就登載了出售股票的廣告。但當時的股票買賣僅限于外商之間,并未形成有影響的股票交易市場。
為了獲得更多資金,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和增強競爭實力,在華外資洋行和公司都紛紛設法以認購股票的方式吸引買辦和華商入股。起初,對洋商和股份制公司缺乏了解的華商,并未踴躍認股,并且多有懷疑。
在洋行的多方勸導和高回報利潤的引誘之下,到19世紀50年代即開始有不少華商相繼認購了洋股,并獲得了較豐厚的利潤,從而刺激了更多的華商踴躍購買洋行股票。19世紀60年代,華商附股洋行、外資輪船公司以及其他企業的現象已相當普遍,到80年代更是達到“狂熱”程度。此時,許多洋商的股票已是供不應求,難以購得,市價不斷升高。例如1882年上海第一家外資電廠上海電光公司創辦時,在報上登載招募500股(每股100兩)的消息,而申請入股者達到了8000股,以致該公司不得不拒絕了許多要求入股的人,公司股票的價格,也在公司正式開辦前的3個月已升值60%。
在此情況下,倡導華商效仿西制,創設股份制公司企業,發展民族工商業的呼聲也屢屢見諸報端。例如《申報》發表的文章就曾指出:“蓋一人一家之利,其資本雖巨,賈而有限也。若以眾股糾成,所謂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在投股者所出不巨,而積少成多,規模閎富。”
中國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發行股票,組織近代企業公司的活動始于19世紀70年代。而最早的股份制企業的創辦,與此前洋務運動的開展有著直接關系。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集團中一部分被稱為洋務派的開明官員,鑒于內憂外患日趨嚴重,打出“自強”的旗幟,開始創辦近代軍用工業。10年之間,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等近10個大型近代軍工企業陸續建立,但緊接著即碰到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困難,包括資金嚴重不足,缺乏相應的燃料工業、礦冶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相配合。這些實際困難使洋務派官員意識到,單純興辦軍用工業而沒有民用工業與之相匹配,仍然無濟于事,“當效西法,開煤礦、創鐵路、興商政”,興辦民用企業。因此,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官員又在“求富”的口號下,開始創辦民用企業。
然而,洋務派在籌辦近代民用企業的過程中,同樣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困難。清政府原本即財政竭蹶,不可能挪出大宗款項創辦新企業,加上經營近代民用企業需要專門人才,而清朝官僚大都無從知曉近代民用工業的經營與管理。為解決這些困難,洋務派官員轉而尋求與商人合作,一方面利用商人手中的資金彌補經費的短缺,另一方面在商人中間網羅管理人才,“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經營模式由此產生。
19世紀70年代,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云南銅礦等涉及航運、工礦、紡織、電訊等行業的一批官督商辦民用企業相繼誕生,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股份制企業。 (《文摘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