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茶亭:古代游子的補給之所

來源:新京報時間:2024-09-06

□龍登高 陳月圓 黃一彪

他們要是出門去外地經商、趕考,大半時間可能都花在了路上,單邊少則要五六天,多則半個月一個月。如此漫長,他們是如何在途中補給的?旅店、驛站、茶鋪……若是我們再想一想,可能在腦海里會浮現一個亭子的樣子,建在去往某集鎮的必經之路上,有臺階,也有座椅。路人渴了拾級而上,小坐一會兒,有時還能喝上一壺當地人的免費茶水。這樣的亭子一般被叫作茶亭、路亭,《新白娘子傳奇》《倩女幽魂》等眾多古裝劇均有它的影子,倒不是因為劇組有意策劃,其實凡講古人出門都離不開亭子。

茶亭或者說路亭,為傳統中國社會的商人、趕考者、僧人和其他一切過客提供了休憩的去處。旅店和飯館一般設在城鎮,客人不間斷,才能把生意做下去。沒有老板愿意把店開到人煙稀少的地方——除了小說想象的“黑店”。

1915年,中國首次亮相國際博覽會,中國館的正門兩側空地上就建有茶亭。茶亭在道路上數量多、分布密,有的區域兩三里就設有茶亭。茶亭由當地人集資建造,七八人或數十人,人數不等。茶亭有其產權和管理制度,比如個人可以向茶亭捐資土地,通過糧食供給和租金源源不斷地“支付”茶亭的公益性開銷。也因茶亭的產權被官府和民間承認,后續捐資也都納入茶亭戶下,長久保障茶亭。

由于山路崎嶇,行人休憩的頻度高于在平原上行走時休憩的頻度,使得山路茶亭的密度高于平坦道路;平原的內陸河流暢達又減少了行人徒步的需求。茶亭又多建于物資流通頻密、商旅往來頻繁的商路上,這些商路往往聯結了區域間的市場交易及國內的長程貿易,眾多茶亭的碑刻開篇往往強調其處于通衢要道,又或往來過客、商販必經之所。

民間自發供給茶亭的過程往往是財富或話語表現及博弈互動的體現,從而有利于當地社會的公共資源協調和公共事務的處理。黃岡縣馬鞍山茶亭的捐戶達261戶,共計捐額7868文,每戶捐額只有30文。這是普通民戶通力合作的過程。在安化永錫橋捐資中,大戶利用和消費公共品的需求往往比小門小戶多,也因此愿意多捐資金,留下聲譽和功德。 (《新京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