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語言文字報時間:2024-09-03
□阮君

吳青霞作品《蘆雁》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中的《蒹葭》是我對白露的首印象,白露一詞有溫婉動人的柔美之意,詞美,時節美,其詩意更美。時至白露,天氣轉涼,秋日的微涼舒爽,讓古代文人思緒萬千,或歌詠、或感嘆、或沉思……沉浸其中,品讀白露詩詞中的“三境”。
一曰白露物境。“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唐代詩人杜甫這首《白露》,言白露時節自然山水美景,果實成熟,船入江溪,魚兒游樂,好一幅醉人的白露秋景圖。此外,還有唐代詩人雍陶的《秋露》:“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點落玉盤空。竹動時驚鳥,莎寒暗滴蟲。滿園生永夜,漸欲與霜同。”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白露的到來,意味著氣溫轉涼,帶著秋風蕭瑟的味道。唐代詩人元稹《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曰:“露沾蔬草白,天氣轉青高。葉下和秋吹,驚看兩鬢毛。養羞因野鳥,為客訝蓬蒿。火急收田種,晨昏莫辭勞。”露水沾在秋草上越發顯白,樹葉和著秋風慢慢飄落,鳥兒儲藏食物預備過冬,這樣一番自然山水的境界,謂之白露詩中“物境”。
二言秋涼情境。白露與秋涼相伴,古代文人往往容易感懷傷秋,又因臨近中秋節,更加思鄉念親,把一腔感情融于詩詞中,寫出許多感慨人生情感的佳作。唐代詩人白居易《南湖晚秋》言:“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手攀青楓樹,足蹋黃蘆草。慘澹老容顏,冷落秋懷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萬里何時來,煙波白浩浩。”白露時節,早晚秋風都多了,衰敗的荷枝倒在水中。白居易出外賞景,感受到這秋日的微涼,想起遠在淮楚與蜀道的兄弟們,他望著浩蕩的煙波出神,憂愁著何時能再見面?
除了白居易,唐代詩人杜甫也在思念著自己的兄弟,寫下了《月夜憶舍弟》,其中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除了點明節氣,寫出特點,還烘托出詩人的思念之情。杜甫為何說故鄉的月亮最明呢?無非是想起闔家團圓之景,生出感慨之意,如此思鄉之情,讓讀者感同身受,仿佛穿越回自己的家鄉,是白露詩詞的“情境”之感。
三問內心意境。杜甫還曾寫出經典組詩《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詩人以玉露指代秋天露水,說秋涼吹傷了楓樹林,開篇奠定了整首詩的灰色沉郁基調,以詩論國,無不在抒發其憂國憂民的情懷,其內心苦楚與憂慮,從詩中可窺見一斑。
宋代詞人仲殊《南柯子·憶舊》曰:“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秋涼的夜露,伴隨清風一同吹散朝霞,而詞人面對著世俗中的美妙場景,也追憶往昔,不禁問起荷花:“荷花啊,你還記得那年喝酒的醉漢嗎?”好似我就在詞人身邊,看其面對荷花喃喃自語的樣子,一瞬間與詞人產生共鳴,問荷花更像是問自己,哪怕一星半點感悟,這便是白露詩詞中“意境”的魅力。這里的意境更像是鏡子,是感悟詩人的情緒,是照射自己的內心,從而對生活多一層感知。
白露是一個美好的節氣,是一首動人的詩詞,更是一種心中美妙的意境。白露伴秋涼,在這習習涼風中,細品慢讀白露的三重境界,是物境美、情境幽、意境雅。(《語言文字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