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窯洞里的油畫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04

□武青山

清早出門,曲曲拐拐間,一路穿過幾個莊子,順著跌宕起伏的道路一直往東上山,行至半山處,方覺方向不對,遂折回,尋至那條熟悉的小道,掉頭再往東,車外枝葉婆娑,競相撲面而來。

王趙村,是妻子的姨家。姨姨姨父兩位老人均已作古,那天是姨父的祭奠日子,在外工作的表兄弟們都回家了,我們也特地趕了幾十里路過來祭拜。

這里是中條山西麓的一個小山村,屬聞喜與夏縣交接處的裴社鎮。小村隱沒于植被豐茂的溝壑中,如兩峰間劈開數十米寬的口子,小村順坡就勢,依山而立。房屋層層疊疊,往東向上延伸百十米,三三兩兩的屋舍掩映在樹叢間,安詳靜謐。入村小道蜿蜒,距村口五十米開外,得走一個“之”字形彎后,才能看到村子,真正是曲徑通幽處,峰回路轉后,才到“柳暗花明”時。這大概也是我跑錯路的緣故吧。

剛及村口,就可看到路左側一門樓矗立,高丈五有余,為典型的晉南民居院門,我們俗稱“哨門”。門樓為磚砌,屋脊上貓頭聳立,門洞方角,黑漆木門,門頂為磚拱券,稍縮往里,菱形出花,置一匾額曰:勇攀高峰。左右有磚雕額枋,是晉南民居所特有,做工精細,可見當時磚瓦工的手藝之好。門樓頂為木椽灰瓦,特別是木椽下另有磚雕斗拱,也叫飛檐,與廟堂相似,民居實為罕有。

記起小時候我家的老院哨門,門頂只是細椽灰瓦遮雨,沒有這種磚雕門樓,想必這戶人家家境很豐裕。可惜的是,門樓尚在,院落卻是雜草叢生,徒留一段不足三尺的土墻,斑駁陸離,大概是這戶人家事業有成,舉家遷往興盛之地了吧。

越往里走,地勢愈高,說是村道,其實算是巷子。稍向右轉,再往左,如一張拉開的大弓,路旁空曠處有碾盤,緊挨著碾盤的是搭著架子的葡萄,葡萄下有蔥,有豆角,有辣椒。一路向上,菜園子隨處可見,各戶人家門口蔥蘢,菜畦大小不同,地形各異。花椒樹下的南瓜蔓正是瘋長的季節,五六米長很尋常,肥碩的葉子綠瑩瑩的,橘黃的花朵像一個個喇叭,嘴巴長得大大的,仿佛在用力吮吸空氣里的營養。

突然覺得,小村莊比往日更加欣欣向榮了。

上一個不算陡的坡,一塊約30平方米的場地突現在車前面,那是砂石地面,一條很細小的水流從場地左邊跌跌撞撞過來,在坡頂與場地交界處轉身向右,順著巷子流向來時的方向,我們一路上來卻不曾留意到。

場地盡頭是一處矮墻,弧頂門洞,紫薇攀繞,碎花點點,綠意盎然。早已到家的表兄弟親熱地迎出門來。

入門,過小偏院,再穿過南屋下過道,便是一個很大的院落,我們正是從南屋下過來的。南房五間,最西一間前后敞開,留了進來的過道,算是二道門。房屋屬典型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晉南土房,土墻上鑲嵌著手工做就的格子窗,今天令我意外的是,格子窗間隔處,多了一幅寫生油畫:桌子上放著精致的茶盞瓷杯,玻璃器皿,潔白的紗巾柔軟地散落在桌子上,綠的、紅的、紫的、粉的,顏色讓畫面融合在一起,柔美安詳。

在一個遠離都市的小山村,一個玉米地環繞著的院子里,竟然會有人用油畫裝扮老屋。

詫異間,步入小院北屋。剛跨進房門,一股涼意直貫全身,一眼到底,并沒有看見空調,房內涼爽,是有窯洞調節溫度。房間墻體潔白,左手墻上掛了許多相框,是家里人各時期的照片。

向老人遺像拜了頭,隨意在窯洞里看看。

靠右一孔是臥室,瓷磚貼的土炕寬綽整潔,窯洞靠內有兩個木床,跟其他地方看到的窯洞格局大致一樣。移步至左邊窯洞,墻上掛著的物什迎面沖擊著我的眼眸,一幅幅精美的油畫羅列,讓我宛如置身于美術陳列館,嘆為觀止。這是我此前沒有看到的。此刻才明白,南邊屋前的油畫是怎么來的了。

我不知道用怎樣的語言來表述此刻的心緒,也不能用專業的視角解讀油畫的意境,只是全身心地盯著一幅黑白木刻畫,心緒翻涌。畫上的房屋、樹木、屋前的碾盤,不就是這個村子的模樣嗎?

山間窯洞,竟然有這么迥異的風格,這一幅幅畫,是最自然最美麗的呈現。

煩躁的現代生活,并未能叨擾山村的寧靜,日出日落的田園村居,與高雅的殿堂藝術沒有一點違和感,沒有讓你覺得突兀,竟是如此相得益彰。盡管在掛著油畫的窯洞里,青磚鋪的地上堆放著白菜、蘿卜,還有菜油。

如此溫馨雅致,怎么也不像是一座沒有人打理的院子。我分明看到了,那份溫暖還在這個家里。仿佛兩位老人還在招待遠方而來的我們。

表兄弟三個,過去有著與村里人相同的生活經歷,現在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美好前程。

小時候,家里因為孩子多,生活頗為困窘,兩位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怨無悔地勞作在幾十畝土地上,縫縫補補養育著三個孩子。改革開放后,土地下戶了,老人腦子活泛,種地有想法,留足夠的優質公糧交給國家外,地里還栽了柿子樹、花椒樹,收入多了起來,卻更是忙碌了。孩子們也是感恩父母辛苦,不讓父母費心,學習刻苦,先后考上了大學。老大分配在了市里工作,老二做了人民教師,老三去了大城市。后來國家又免了農業稅,惠農政策反哺農村,農民的日子是越來越好。弟兄三個結婚生子,更是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媳婦們賢惠,用心善待老人,也依照父母家訓教導孩子,孫輩也各自有了好工作。兩位老人年事漸高,卻舍不得離開自己的院子,沒有依孩子們的懇求離開魂牽夢繞的小山村,只愿意守著黃土地,安度余生。

當年的農家,因為有了國家的好政策,憑借幾代人的拼搏,貧困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惜的是,父母因操勞過度,相繼撒手人寰,不能享受兒孫們的回報了,可謂痛徹心扉。

窯洞里的這些畫,就是孫子孫女畫的,他們用自己的才華把家鄉的美皴染,把惦念掛在窯洞里、院子里,陪著爺爺奶奶……

依稀看到山村的晨起日出,云繞霧聚間,青草如茵,遍地禾青苗壯,綠意直撲眼底。父母荷鋤扶犁,耕耘收獲。累時他們饃就小蔥,和著清清露水,蹲在地埝上慢慢嚼,不時會有鳥兒落在不遠處的小水溝邊與老人凝望。

假日時候,孩子們一定會抽時間回來陪陪父母,給老人做一頓可口的飯。霞落夜寧,星空飛螢,蟋蟀在深睡的鼾聲里吟唱,陪著老人入睡,一個溫馨的夢境從夜半演繹到天明。

而此刻,老人已安詳長眠……

這天是祭拜老人的,各種祭拜事宜完畢。

掌勺的依然是老二。

泥土砌的灶還在,墻根有整齊擺放的柴火。土灶柴火燃起,墻根處拔的小蔥、籬笆旁采的辣椒,一把嫩綠,露水晶瑩。花椒樹上的花椒顆粒泛紅,連同花椒葉子摘一嘟嚕做調料,隨意翻炒,鐵鍋鐵鏟叮當作響,香味兒匍匐在土墻灰瓦的老屋角角落落,竄進小巷子,附在花花草草上,縈繞在山村的清霧里。

不曉得,在地里看守莊稼的父母,是否也嗅到了兒子飯菜的濃香?

他翻炒的功夫跟上課一樣嫻熟,半個時辰后,窯洞里的飯桌上,紅的、綠的顏色嬌艷,涼拌的、熱炒的,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道齊全。

木椅圓桌,飯菜入口,絮語間,大伙都說老二燒菜的手藝見長。他從小就喜歡做飯,就跟教書寫文章一樣。

衣衫濕背的老二說:“炒菜還是因為咱爸媽,只要他們想吃什么,我就做什么,做的菜都是爸媽的口味。只要聽到他們說一聲好吃,我就很有成就感,就跟現在自己的學生考了高分一樣。”

話語間,我分明感受到了兒子對老人的思念……

忽然想起在村口看到的精致門樓,那戶人家憑著努力走出了山村,到了更廣闊的地方去施展才華。然而,天高地遠,樹大根深,母親的柔情給予我們似鋼堅韌,父親的胸懷賜予我們如海豁達,踩在這塊土地上,會給你靈魂上百分百的慰藉。孩子們把碾盤畫在紙上,揉在心頭,帶在路上,他們未曾忘記自己的根,要留一份念想在故土。忽然明白,根扎得越深,枝葉就越茂盛,花兒就開得越美。曾經的村子沒有衰落,母親的身子沒有瘦弱,農村的日子一定如燃燒的柴火,紅紅火火。

揮手作別時,我想我還會過來的,還會來感受這個小家濃濃的溫情,看一看這個小村明天的容顏。

溪流涓涓,翠谷風繞,這山這水,這里麥田的浪和向日葵的黃,依然會在每一個夏天鋪展如畫,華夏人文這幅卷軸必定漫卷長空,浩浩飄揚、傳承不息。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