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03
□記者 王捷 文圖

文物名片
主角:刖人守囿車
出生時間: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出生地:聞喜縣上郭村墓葬群
尺寸:長13.7厘米、寬11.3厘、高9.1厘米
藏寶地:山西博物院
如果您是第一次見到這件珍寶,相信您和記者一樣,首先會被其華麗的外觀所吸引,一個巴掌大的類似小銅車一樣的物件,處處呈現了匠人精巧的技藝。它的全身有著深淺清晰的紋飾,底部有兩個大輪子、四個小輪子,其中兩個小輪子還被兩只小老虎圍抱著。頂部上方有蓋子,上面蹲著一只小猴子,旁邊有四只小鳥。它的前面有兩扇門,一側門旁有一個人,戴著一頂帽子,但卻沒有左腳,左手持著一根拐杖。
再看這件寶物的名字——“刖(yuè)人守囿(yòu)車”,五個字中兩個都不常見,但也因此讓人印象更加深刻。經過進一步了解會發現,這件珍寶的獨特之處,可不僅僅體現在它的名字和外觀上。
1989年,當時山西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在聞喜上郭村墓葬群中,發掘了這件青銅廂式六輪車。如今,其真跡藏于山西博物院中。聞喜是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上郭遺址系列考古的發現,印證了這里曾是“古曲沃”所在地。刖人守囿車等珍品的出土,讓歷史得以重現,也讓我們能夠跨越兩三千年的光陰,再次觸摸歷史的模樣。
要了解刖人守囿車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首先就要了解“刖”“囿”兩個字。“刖”,本意是斷足,指古代的一種酷刑,《說文解字》《周禮》《左傳》等古籍中都有記載。故宮博物院官網上,有對“刖人”的詳細解釋:刖人,受了刖刑的人。考證兩周禮制,刑律自輕而重分為“墨”“劓”“宮”“刖”“殺”五等,刖刑為僅次于死刑的一等,即腳被砍掉。刖人常被用作守門人。
而“囿”字,則是古代帝王、貴族飼養禽獸的場所,有圍墻的叫作“囿”,沒有圍墻則是“苑”。刖人守囿,顧名思義就是遭受刖刑后的人被派去看守貴族飼養動物的場所。在《周禮·秋官·掌戮》中,就有“刖人使守囿”的記載。無疑,這件珍寶印證了這句話,也印證了西周時期確實存在刖刑這種殘酷的刑罰。
專家們根據這一史實,給這件銅車取名為“刖人守囿車”,更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了它別致的美。整個器物雖然精致小巧,但其可轉動的部位達15處,四只鳥兒可因風自轉。器物頂部的蓋子和側面的門都可以打開,周身采用圓雕、透雕、淺浮雕、高浮雕、陰線雕等多種技法,涉及猴、虎、熊、鳥等20多個動物形象,可謂栩栩如生。
這個小銅車,就仿佛一座微型園子,里面有形態各異的珍奇異獸,刖人就這樣守著這個小小世界。這一珍寶,不僅形象刻畫了西周貴族豢養珍禽異獸的苑囿之景,還呈現了古人精湛的鑄銅工藝,可以說是當時青銅鑄造工藝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那么,這件珍寶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呢?經過研究,專家們給出了幾個答案。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看器”,是貴族把玩的一件物品;有人認為這是貴族夫人收藏小飾品的容器;還有人認為,因鳥兒可以轉動,這是觀察風向的科技產品,東漢張衡的“候風儀”可能就是以它為原型發明的……
不過,不管怎樣,都掩蓋不住一個史實,那就是這件鮮活生動的珍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理解古代社會結構和刑罰制度,提供了佐證。
值得一提的是,查閱資料得知,以“刖人”為題材的青銅器除了“刖人守囿車”之外,還有陜西出土的“刖人守門鼎”、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刖人鬲”、旅順博物館的“刖刑守門奴隸銅鬲”等。截至目前,“刖人守囿車”的制作工藝相對還是繁復精致得多。
如今的我們,難以想象那些殘酷的刑罰,但在那個時代,它又如此真實地存在。殘酷的歷史與華美的技藝,在“刖人守囿車”這件文物上交織、融合、碰撞,讓人驚嘆。也許,這就是考古的意義,讓我們了解過去,才能更自信地向前走。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