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7-15
7月13日下午,走進中心城區恒大綠洲小區,只見每棟單元樓門前,都停滿了各式各樣的電動自行車。
從上下班到購物買菜,從送外賣到送快遞,電動自行車已成為越來越多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然而,電動自行車在為人們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時,由于不安全充電造成的火災事故不時發生,加強電動自行車治理已成當務之急。
那么我市情況如何?又是如何推進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治理的?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走訪。
“人防+技防”
整治電動自行車亂象
今年6月,我市消防、住建、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成立了25個聯合檢查組,在全市范圍針對住宅小區、自建房、沿街門店、電動自行車售賣點等場所,集中開展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聯合檢查行動,力圖從源頭把好電動自行車上路“第一關”。
除相關部門外,社區也是電動自行車管理上一道重要的“安全閥”。
7月11日上午,鹽湖區東城街道高家垣社區的幾名網格員穿梭在各網格片區,排查小區樓道、地下室是否停放有電動自行車、是否存在“飛線”充電現象。對于在樓道停放的電動自行車,網格員及時將違規停放的車輛拖離樓道區域,集中放置在室外空曠區域,守護轄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同樣,在恒大綠洲小區監控室內,工作人員堅守崗位,通過監控畫面緊盯每一個樓宇大廳動態,一旦有居民推著電動自行車乘梯上樓或將車子停放在樓宇大廳,就立即通知巡邏員或網格員到場勸阻或挪車。
但一些規模大、居住人口多的社區,通過“人防”手段整治電動自行車實屬不易。近年來,在治理電動自行車入戶違規充電方面,一些社區也開始利用多種技術為傳統的“人防”賦能,比如安裝電梯阻車系統、預警平臺等,持續推進防范管理。
“電動自行車禁止進入樓道、電梯,本電梯已安裝安全裝置,電梯暫停運行……”近日,狀元府小區的楊先生推著電動自行車剛進入電梯,就聽到報警聲響起,隨之電梯門也一直無法閉合。
為避免小區住戶推車上樓、入戶充電,該小區在建設初期便在13部電梯內安裝了阻車系統。電梯阻車系統通過識別電動自行車影像,觸發感應系統,使電梯門鎖定,只有將電動自行車移出之后,電梯才能恢復運行。
居民李女士對此贊不絕口,她說:“在電梯內,碰見認識的鄰居推車上樓,我就比較尷尬,提醒怕對方對我有意見,若不提醒,電梯空間狹小,萬一電池爆炸,后果不堪設想。這個電梯阻車系統恰好解決了我的困擾。”
疏堵結合
電動自行車“有家可歸”
管理難的背后,電動自行車停放難、充電難的困境也不容忽視。一些社區管理人員坦言,如果沒有充足、便捷的停放和充電設施,整治行動一過,各種違規行為很快就會回潮。
高家垣社區黨支部書記魚瀟元深有感觸,“我們轄區老舊小區較多,此前在走訪摸排中發現,由于充電設施有限,一些居民只能靠‘飛線’或入戶充電。這兩年,幾個小區陸續加建或改建了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場所,原先多發的違規充電現象得到了明顯改善”。
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治理,既要堵更要疏。堵就是通過“人防+技防”手段防止電動自行車上樓,疏就是提供充足的充電區域和設施。
恒大綠洲小區在建設時,未規劃電動自行車停車棚。隨著電動自行車數量增加,小區物業增建車棚,并在綠化帶旁、商鋪口增加多個伸縮車棚。記者在恒大綠洲小區看到,單元樓門前及小區的空閑地都安裝了成排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有的充電設施還安裝了遮陽棚,避免電動自行車雨淋日曬。而遮陽棚下,成排的電動自行車整齊停放、井然有序。
如今恒大綠洲小區經過改造后,電動自行車充電端口數量較為充足。居民覺得充電便利了,自覺地在戶外為電動自行車充電。
該小區是我市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建設改造行動的一個縮影。
“我家樓下新改造了車棚,不僅能遮風擋雨,還能掃碼充電,且充滿后自動斷電,方便又安全。”近日,在新改造的車棚前,鹽湖區東城街道鳳凰社區居民劉女士豎起了大拇指。
鳳凰社區工作人員在日常走訪中,了解到不少居民希望增加社區充電車棚的數量。物業也經常接到居民反映,電動自行車停放在樓宇門前,不僅影響出行,還存在“飛線”充電帶來的安全隱患。
面對居民的訴求,該社區在轄區建造了多處共享充電車棚,并對原有的老舊車棚進行了擴建改造。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安全的充電方式,居民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事實證明,綜合施策、強化源頭管理和配套保障,不失為破解電動自行車治理難題的有效路徑。相信,隨著新建小區的規劃建設到位、老舊小區的改造提升、有關部門監管措施的完善、群眾消防安全意識的提升,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和充電亂象將逐步改善。
(記者 張蕊彤 樊朋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