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5-10
?本期嘉賓:小海,男,48歲,機關干部
?采訪記者:張建群
?人生格言:世上最幸福的事情是還有爹媽可孝順。
小海是位男同志,畢業于原揚州稅務學院,在運城附近一個縣的金融部門任負責人。十二年前,母親離開了他,上個月,他又失去了父親。在這一個多月中,他說自己的心情用四個字表達最為貼切,那就是:心緒難平。
父母在,我們還有去處;父母若不在,人生則只剩下歸途。許是失親之痛讓小海情緒低落,他說,特別想講述一下自己的心情。就像潮水在堤壩中洶涌時,必須有一個宣泄的通道,否則,他都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于是,記者見到了小海。小海的散文寫得不錯,情真意切,文字很是講究,是那種一看就讓人心動的文章。這當然與他的學養有關,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與他的性格和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傾 聽?
小海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上邊有三個哥哥,他是家中的老四。也許是因為他長相英俊,或者最受母親的寵愛,又或者他喜歡坐在老媽跟前聽她絮叨,村里的鄰居常戲謔地稱他為“四姑娘”。
這個“四姑娘”,與現代人所說的“小棉襖”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總之,大家首肯他是個孝順的孩子。雖然,他的幾個哥哥和嫂子對老人也都不錯。
小海幾年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人生不要隔層層》,寫的是關于母親的故事:母親生于1942年,她剛出生時便失去了父母。A村的養母去孤兒院里抱養了她,誰知長到三四歲時,養父不幸病逝。為了生活,養母只好帶她改嫁到另一個村莊B村。到B村后,養母又有了三個孩子。因為幼時也曾受過A村奶奶的疼愛,所以多年中,她一直奔走于A村與B村之間。從小,她就知道人間的寒涼冷暖,人們的眉高眼低。
在河東流傳著一句話:世上“不親”的病最難醫治,而小海的母親不幸就患上了這種“不親”的病。多年中,她要小心揣摩奶奶和養母的感情、心情與態度,活得戰戰兢兢。
好在,出嫁后她先后生養了四個兒子。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她常常感嘆,在這人世間,多虧有這四個貼心貼肝的親骨肉。
從小深知母親傷痛的小海明白,自己一定要孝順她,要用自己微薄的理解和關愛,用耐心的傾聽,撫平她那顆缺少安全的心。
?孝 順?
成家后,小海一家人生活在縣城。冬天,他擔心母親在農村家中住著冷,便想方設法將她接到縣城自己家。城里的生活就是一大早便要吃飯,吃完飯,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開始一天的忙碌。母親在農村生活久了,而農村人的生活方式是一大早先下地,勞動到九點多才回家吃早飯。母親一早沒有食欲,只能看著孩子們吃完飯。等母親餓了,她就自己隨便找點東西吃。待到十二點,兒子媳婦下班回來要吃飯了,剛吃完飯的母親又不餓,直到下午兩三點鐘,到了平常村里人吃飯的時間,她才再胡亂吃點。
吃飯的時間不一致也罷了,晚上,小海一家人,做作業的做作業,看手機的看手機,用電腦的用電腦,都忙著自己的事,不說話。老母親在村子里本來是要看電視的,家里的安靜讓她不好意思開電視,只有默默地坐在房間里。她不會看手機,也不識字,不會看書,就那么默默地枯坐在那里。
小海看著母親的寂寞與無奈,只好將母親送回村子里去。他想,所謂孝順,是要通過自己的行動,讓母親感到順和。如果老人覺得不快樂了,那么再多的付出也是無益的。
?陪 伴?
小海在外工作多年,不管崗位怎么變化,但每周六晚上回家住,星期天在家吃兩頓飯的習慣沒有變。
小海說,上班時沒有辦法,周六、周日可以自由支配,回家陪伴老人是必須的。如今,老人的吃飯、睡覺都沒有什么問題,他們最怕的是孤獨。
與老人相處一天,聽聽他們講講過去的事情,盡管有些是已經說過很多遍的話,他們會再說一遍。但即使是車轱轆話,你也要認真聽,聽的過程就是與老人互動的過程。他們想說話,愿意說話,說了話會感到高興,你能聽他們講話就是盡孝。孝順,就這么簡單。
因為雷打不動的周末回家,鄰居們看在眼里,老母親也看在眼里。偶爾因為別的事情耽誤,沒有及時回家,再回去后,小海一定要向母親說明情況。
小海的兩位同學大河和小雨,與小海一樣孝順。大河在運城工作,與小海一樣,也是每周六回家,在家里住一晚上,與老人說說話,幫助老人收拾收拾,周日再回到運城。大河說,咱離老人這么近,一周回去一下,陪陪他們,也不干什么活。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連為人子陪伴的義務都不能盡,又怎么能叫孝順呢?
小雨家在臨汾,大哥大姐在外地,二姐一個人在家照顧老人。為了幫助二姐分擔,小雨每周五晚上坐動車回臨汾,每周一一大早再坐動車回運城上班。年復一年,她已經堅持了許多年。小雨說,自己回臨汾,最多也就是幫助老人收拾收拾房屋、衣被,帶他們出去吃頓好吃的,換換口味。這是孝順,更是一種責任。
?理 解?
很多年前,歌手滿文軍唱過一首歌《懂你》:“你靜靜地離去,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多想伴著你,告訴你我心里多么地愛你。花靜靜地綻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訴你,其實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跡……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
小海說,他覺得歌里唱的就是他的心情。天下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窮無盡的,有一句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許多孩子并不懂得老人的想法。小海懂得母親的苦,母親從小失去了親生父母,后來有了養母,又有了沒有血緣關系的弟弟妹妹。盡管他們對她都還不錯,但是內心的孤獨感是無人能夠代替的。更何況,為了報答A村奶奶的情分,母親一輩子都在奔波,在路上奔波,在心里掙扎,她的苦與累是身體的,也是心靈和精神的。
因為懂得母親的孤獨,小海愿意陪在母親身邊,有時候抱一抱她瘦弱的身軀,讓她能夠感知兒子對她的理解與愛。他知道母親把自己的一生都給了孩子,她需要孩子們在她老去的時候,能夠傾聽、理解、回饋,哪怕只有很少一點。
小海的母親在七十歲那年因病去世了,他精雕細琢寫了一篇紀念母親的文章。清明節那一天,他把發表那篇文章的報紙復印了一下,認真地在母親的墳頭焚燒了。他相信,母親在天堂一定收到了他的心意,明白了他的理解與思念,母親是會欣慰的。
“你是否常想起,誰把你撫養大。你是否還記得,誰為你把淚擦。你是否能明白,誰給你一個家。你是否已懂得,最愛你是爹和媽。你是否總在講,有很多事放不下。你是否沒時間,給爹媽打電話。你是否已看見,那滿頭的白發。你是否在心里,把爹媽來牽掛。轉身就是一輩子,你還等個啥。子欲孝而親不待,千萬可別忘了。”
講到最后,小海說他最喜歡的一首歌叫《孝敬爹和媽》,我找到了音頻,聽到“子欲孝而親不待”時,小海和我都淚濕眼眶。
(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均為化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