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5-07
□李春娟
父親很平凡,平凡得宛如春天里的蒲公英,隨風飄,隨風落,越過溝壑,穿過田野,把愛,源源不斷地撒播人間!
父親很平凡,平凡得猶如一道不起眼的微光,一會兒亮,一會兒暗,繞過村莊,繞過人群,把熱,綿綿不絕地傳遞給大地!
父親是一個“實干家”!父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和新中國同生共長。小時候貧寒的家境,造就了父親堅強、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品格。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進村莊,家家戶戶致富后都想翻新房屋。從我記事起,父親就買了一臺打夯機,拉著板車走村穿巷,幫助村民建造房屋打地基。
“天上數玉皇,地下數西王”,我們村是個大村莊,有幾千戶人家。村民凡是建房子之前,都要邀請父親過去夯地基,只有地基壘實,房屋才能蓋結實。這是個體力活兒,需要用力把打夯機握住,平衡好方向,一圈一圈把土打實夯緊。父親用他苦干、實干加巧干的汗水,澆灌著我們這個小家。他自己吃苦受累,只為我和媽媽、姐姐、弟弟生活更好,這是他樸素的心愿。父親的勤勞,讓我們家比其他家庭的生活好很多。家里的日常開銷,以及我們姐弟學習、生活的費用,全依仗父親的苦干、勤勞和智慧,是他撐起了我們這個小家。
暮年的父親身體已大不如前,患些“三高”之類的老年病。可誰也沒有料到,不服老的父親竟然有翻蓋家里老房子的“遠大理想”。他怕影響小輩的工作,瞞著我們,自己在家里“大動干戈”,拆舊房、拉磚石、拉沙子、鋪瓷磚,到后來的房子內部裝修,長達1年多的時間。他不怕苦,不怕累,終于蓋起了嶄新的五間新房子。看著自己的“勝利品”,父親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父親是一個“教育家”。沒有出過遠門、文化不高的父親,卻有著不一般的眼界和格局。“讀書,世界就在眼前;不讀書,眼前就是世界!讀書不是為了當官、為了暴富,而是為了做人!”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父親對我們姐弟三人在學習、做人、做事上,一點也不馬虎。我上中專時要交一大筆費用,父親毫不猶豫頂著烈日,騎著自行車往返百余里,把攢了幾年的“血汗錢”拿給我交學費,嘴里不住地念叨:“只要我娃能上學,我愿流汗和流血!”我工作后,他又嚴格要求我認真工作,一絲不茍。他經常鼓勵我們多學習一些手藝,正如他常說的:“是藝不是藝,總會有用時!”小弟畢業后,他先是鼓勵小弟學習汽車修理,幾年后又鼓勵小弟學習貼壁紙,后來小弟帶著姐姐、姐夫一起干裝潢,他們憑著自己的手藝,家庭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父親是一個“藝術家”!記得小時候,每當我放學回到家,總能看見父親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他的眼睛里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手中的工具在他熟練的操作下,仿佛有了生命。那些原本毫無生氣的木頭,在他的手中變得生動起來,最終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家具。家里的衣柜、書柜、床、飯桌、椅子、凳子等都是他的“藝術品”。每當我看到這些家具,心中都充滿了對父親的敬仰和自豪。
父親總說:“每一塊木頭都有它的價值,無論是粗壯的樹干,還是像手指一樣細的小木頭塊,都是寶貝,只有真正懂得欣賞它的人,才能喚醒它。”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讓我對木匠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我看來,父親不僅僅是一個木匠,更是一個藝術家。他用他的雙手,創造出了一個個讓人驚嘆的藝術品。
父親的手藝并不僅僅體現在他的作品上,更體現在他對待家人的摯愛、對待生活的熱愛、對待鄰居的厚愛上。冬天,父親會收一些廢木料,把一些人家拆下的舊木料收集起來,轉送給不寬裕的人家蓋一些小雞舍、小羊圈、小豬舍,或者給他們做一些小板凳、小座椅、小拐杖等。
父親的勇敢、自信、堅強,還有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的精神,鼓舞著我們這個大家庭。我慶幸,我有一個大格局的父親。我愛我的父親,祝愿晚年的父親每天都開開心心,和母親幸福度過每一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