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古代地方旅游怎么出圈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3-26

劉永加

去年淄博燒烤火出圈,今年伊始,哈爾濱游又火爆異常,其中可以看到各地文旅局長格外繁忙,甚至上演吹拉彈唱跳,為當地旅游吸睛貢獻流量。古代可沒有文旅局長,難道古時候就沒有網紅打卡地嗎?否,在古代地方也是各盡其能搞活旅游,引得人們紛紛前去“打卡”。

  ▲蘇州云巖寺塔 (資料圖)

唐代:白居易開鑿山塘河火了虎丘山

在繁華的大唐盛世,旅游景區、景點比比皆是,網紅打卡地也是數不勝數。尤其是在著名詩人的加持下,一首詩寫出來之后,傳播很快,就像如今上了熱搜一樣,景點也隨之火了起來。在大唐首都長安,被詩人們吟詠最多的樂游原、曲江、大慈恩寺等,在當時都是火得一塌糊涂。

離開都城,放眼大唐全國,蘇州城在當時就已經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了,有大量的“網紅”景點,而熱度最高的當數虎丘山了。

虎丘位于蘇州城西北七里、山塘河北岸。此山并不高,僅30多米,卻風景宜人,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據《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于此,傳說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而得名,又有傳說是“丘如蹲虎”而得名。自東晉以來,成為吳中名勝,不僅聲聞江左,更是名揚四海。

到了唐代,虎丘的威名更是爆棚。這與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所做過的貢獻是分不開的。白居易來蘇州任職后,常去虎丘游賞。但是他看到如此出名的景區,交通卻很不方便。于是,他經過考察,發動人手,對舊有的河道加寬、清淤、排澇,使河道暢通,從閶門始,長七里,直達虎丘山下,并加高加固河堤,栽柳種竹,供車馬往來驅馳。如此一來,無論從水路還是從陸路,人們去虎丘游玩都非常方便了。

人們紛紛到虎丘游覽打卡,詩人元稹游玩過虎丘便題詩,后來詩人劉禹錫在虎丘寺壁見到此前元稹的題詩時,元稹已經離世。劉禹錫觸景生情,寫下《虎丘寺見元相公二年前題名,愴然有詠》:“浐水送君君不還,見君題字虎丘山。因知早貴兼才子,不得多時在世間。”大書法家顏真卿游虎丘,看到前面有道士刻下的詩,也不禁題寫一首《刻清遠道士詩,因而繼作》并刻于巖壁。此后,又引得詩人皮日休、李德裕觀后,紛紛續作。

眼看著虎丘成為“網紅”打卡地,白居易對自己這番政績也頗為得意,寫下《武丘寺路》:“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湖堤上,長留一道春。”

  ▲江南貢院老照片 (資料圖)

宋代:資州四巖引得詩人競相打卡

宋代的資州盤石縣,其“四巖”美景吸引了當時的文人墨客來此游賞打卡,有宋一代熱度不減,并留下大量的詩詞歌賦。宋代宋京在其《蜀事補亡》中記載,東蜀江山瑰奇資中為最,資中勝景十數而四巖為最,其中又以東巖、北巖的石刻引人矚目。

北宋哲宗元符庚辰年,也就是元符三年,時任資州知州事的朝奉大夫遂寧人傅耆伯成,與奉議郎僉判梓潼趙誨議道,權推官陵陽員悅子春,郡錄事河南元九成伯同游東巖,留下了元符庚辰題名石刻。北宋徽宗政和年間,仙井監詩人李新攜全家老小到東巖游玩,他“作小詩書巖石以去:夏屋渠渠巖更遂,冬風獵獵樹猶春。長江咫尺西山口,隔卻人間無限塵。”北巖石刻以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嘉祐癸卯題名》石刻比較著名,刻字為“嘉佑八年歲次癸卯,季春十八日,杜叔元君懿,章察隱之同來”。

明代:趕考舉子帶火了南京

明代的網紅打卡地同樣也是數不勝數,但是有一個地方火出圈,卻是靠的趕考舉子,這個地方就是南京。

南京作為南直隸行省的駐地,轄區相當于今天的江蘇省、安徽省,再加上管轄華亭縣、上海縣的松江府,共有十四府、十七州、九十五縣,其生員都需要參加應天府的鄉試。由于參加考試的人數眾多,明王朝繼續加大了對應天貢院的建設力度,使其成為全國最大的貢院。

那時,每科參加應天鄉試的士子達數千人甚至上萬人,再加上應試者的隨從等,使得南京熱鬧非凡,成為萬人矚目的“網紅”打卡地。

隨著數萬學子和隨從,加上考官、保衛和工作人員等大批涌到南京,住宿自然是第一位的,首先帶火了各種可供租賃的旅店。尤其是,在應天貢院附近的秦淮河畔出現了大量的河房,具有住宿、交際、娛樂于一體的功能,吸引了絕大部分士子,明末清初張岱記載:“秦淮河河房,便寓、便交際、便淫冶,房值甚貴而寓之者無虛日。”每到鄉試年份,南京河房主們紛紛提前修整、裝飾河房,以吸引更多的客源;明吳應箕也記載:“過學官,則兩岸河房鱗次相競。其房遇科舉年則益為涂飾,以取舉子厚賃。”

有時,南京書坊或書林也會請來進士狀元們代言,更是帶火了三山街。萬歷十九年,金陵魏卿刻本《新刻三狀元評選名公四美士林必讀第一寶》四卷,扉頁也印著“狀元養淳朱國祚、抑所唐文獻、從吾焦竑仝選”的字樣;萬歷二十八年,余氏自新齋刊本《鼎鐫金陵三元合選評注史記狐白》,印有“會元霍林湯賓伊精選、狀元蘭隅朱之蕃詳注、解元蘭谷龔三益摭評”字樣,如此操作自然大受歡迎。

清代:高梁橋成為人們的避暑勝地

清代北京城環境不是很好,風沙較為嚴重,“每當風起,塵氛埃影,沖天蔽日,賣見不相識,俗謂之刮黃沙”。每月要有好幾次,嚴重時天天有。人們自然熱切希望有個地方,能夠呼吸新空氣,休閑避暑,游耍玩樂。

高梁橋位于北京西直門外半里許,因跨高梁河而得名。自元代以來,歷代朝廷注重對北京沿河的綠化,在高梁河沿線,形成了一條綠化帶,各種大樹參天、陰郁濃密,特別是高粱橋一帶十余里,更是突出,有了好的生態環境,一大批寺廟扎根此地,形成了宏大的開放式公園,龐大的綠化林木和涓涓流水,再加上距離適中,自然就成為當時北京的綠肺。如此一來,高梁橋具有了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和諧的生態環境,“兩水夾堤,垂楊十余里,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麟鬣皆見”“夾岸柳樹參差,裊裊柔條,絲絲入水,河畔草地翠青”,真是景色宜人,環境清幽,“依依有江南之色”。清張英有《三月十八日升山田子治具從高梁橋沿溪游近郊諸寺》詩對此描述道:“西郊晴日曉寒輕,卸卻藍輿傍水行。翠陌煙波新柳色,板橋風雨舊溪聲。鶯花偶遂芳時約,松檜猶含太古情。勝友提樽淹夕照,等閒心跡喜雙清。”都市里的人來此猶如入得天然氧吧,焉能不喜歡。因此,高梁橋一帶成為北京人的避暑勝地,趕來打卡的人們接連不斷。

俗話說:“京師五月劇炎暑,延涼必擇芳澤”。清姚文烈有《春游高梁橋》五言詩道:“春光非雨色,岸岸柳垂垂。游女紛車馬,都人競鼓旗。裝紅橋下影,塵白道傍枝。節序關心目,歸軟適所宜。”京城里的人們平日里驅車馬,游高梁橋,甚至席地而坐,猶如今天人們野餐一樣,喜氣洋洋。

 (《上海法治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