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3-18
記者 范 娜
品嘗新鮮無污染的蔬菜,享受悠閑采摘之樂,體驗農耕文化……不知從何時起,現代城郊農業已悄然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現代城郊農業是指在城市郊區或者城鄉交界處發展的一種農業形式,它結合了現代農業技術和城市需求,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安全農產品的同時,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閑、旅游和體驗農業活動的機會。
連日來,記者深入城市郊區,詳細了解現代城郊農業的發展現狀,梳理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和影響,以及為城鄉融合發展、和諧共生作出的積極嘗試。
提供豐富“菜籃子”
采訪第一站,記者來到了位于東郭鎮東郭村的鹽湖區億博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
走進一個西紅柿大棚,一股清新的香氣就撲鼻而來。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片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一個個紅彤彤的西紅柿掛在綠色的藤蔓上,顯得格外誘人。6名工人各自忙碌著,他們或彎腰拔除雜草,或摘掉藤蔓上的枯葉。
“我們種植的是普羅旺斯水果西紅柿,去年10月下旬種的,今年2月中旬上市,預計5月底下市。”公司負責人牛杰一邊介紹,一邊囑咐記者小心腳下。原來,大棚正在以滴灌的方式澆地。“前段時間采摘的人太多,不敢澆地。趁早上人少,趕緊澆。”他說。
鹽湖區億博農業有限公司于去年成立,計劃投資建設15個雙拱雙膜大棚,總占地面積80畝。目前,已建成8個。其中,2個種植西紅柿,占地11畝;1個種植西瓜、甜瓜,占地3畝;5個種植草莓,占地30畝。
發展現代城郊農業,離不開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的生產方式,更離不開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
在億博農業的果蔬種植大棚里,除了鋪設現代化滴灌管道、安裝電動卷簾機外,還有長達4000米、通往每個大棚的車輛運輸軌道。

鹽湖區東郭鎮億博農業有限公司大棚內,果蔬產品通過自動運輸設備運送更加快速便捷。
“在鹽湖區果蔬發展中心的組織下,我們去了太原、陜西楊凌等地實地考察,引進了很多先進設備,為大棚果蔬種植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同時,我們還采用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定期對大棚進行維護和保養,確保果蔬的生長環境良好。”牛杰說,公司還加強對工人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以新的農業技術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安全的農產品。
在一旁干活的務工人員、來自夏縣廟前鎮楊村的張雪玲說:“大棚里的西紅柿不打藥,雜草都是我們一根一根拔的。因為不打藥,所以管理就要跟上,發現了問題,就要隨時解決。我們6個主要負責西紅柿和甜瓜3個大棚。在這干活快4個月了,我也學到了很多蔬菜管理知識。”
大棚果蔬以采摘為主,但公司也與城區一些大型商超有合作。這段時間,前來采摘的人很多,給城區商超的新鮮果蔬已經供應不上了。
“今年,我們準備在大棚里鋪上地毯,城區居民再來采摘,就不會弄臟游客的鞋子了。”牛杰說,下一步,公司還會種植更多種類的農作物,像黃瓜、毛豆、紅薯等,全都是無公害的,給大家提供新鮮的、綠色的、多樣化的農產品。
采訪當日,記者偶遇前來采摘的城區居民田運芳,她和愛人提著5個裝得滿滿當當西紅柿的籃子從大棚里出來。

鹽湖區東郭鎮億博農業有限公司大棚內,市民將采摘后的西紅柿放置在自動運輸設備上。
“我們是第一次來,從抖音上看到這里的西紅柿評價很好,就來采摘了20多斤。在大棚里嘗了一個,不酸還入口綿甜,口感確實好。回去后可以拿它當水果吃,也可以做菜。”她高興地說。
走進位于解州鎮社東村的鹽湖區興盛豐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果蔬大棚,一溜兒的農業智能設備“棚掌柜”讓人眼前一亮。
合作社理事長劉秀峰介紹道:“作為農業物聯網智慧設備,每個‘棚掌柜’跟手機連起來,就能實現環境監測、自動化控制、數據分析和遠程監控。”
成立于2018年的鹽湖區興盛豐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經過多年摸索,這里種植的甜瓜、西瓜、西紅杮、草莓不打任何農藥,已于2022年獲得了國家綠色產品認證,成為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合作社。該合作社所生產的農產品全部用于采摘,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鼓起農民“錢袋子”
現代城郊農業的發展為農村經濟帶來了新機遇,鼓起了農民“錢袋子”,還促進了城鄉交流互動,共同發展。
在鹽湖區興盛豐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社東村村民劉仙草正麻利地把一盆盆草莓按大、中、小個進行分裝。她打趣地說自己啥活都干,她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劉仙草今年68歲,在合作社種植基地務工三四年了,每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咱這么大年紀了,走遠處打工也沒人要。在家門口務工,既能掙錢,又能顧了家,要不然就坐屋去了。”她說。
鹽湖區興盛豐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共流轉500畝地。其中社東種植基地占地300畝,每天有固定務工人員20人。
劉秀峰說,忙的時候一天需要四五十人,栽苗時需要的人最多,能達到100人,那會兒光每天的工資就能支出1萬多元。務工人員的工資都按小時算,淡季一小時10元,旺季一小時12元。合作社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鹽湖區億博農業有限公司也為所在的東郭村,以及附近夏縣廟前鎮共2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記者見到東郭村村民李淑梅時,她正從大棚里出來,手里提著客人采摘的一籃西紅柿。她頗為驕傲地說:“我今年60歲了,主要負責給工人安排活,屬于管理人員。一天上班8小時,以前收入按天算,現在干得好,公司準備按月給我發工資,一個月能掙3000多塊錢。活也不重,關鍵是工作環境好,空氣新鮮,心情都好。一天看著綠油油的大棚,對眼睛也好。”
成立于2023年的鹽湖區解州鎮聚祥佳家庭農場位于解州鎮曲村,共有兩個基地,共有26個大棚,占地40畝,種植了七八個品種的草莓;在席張還有個基地25個棚,占地40多畝地,已經經營近10年了。
12日10時30許,記者到達曲村時,農場主高金凱滿載一車草莓進城送貨了。他的愛人王容容說,農場與城區十幾家高檔水果店有合作,現在是采摘季,基地的6名工人每天早上5點多開始采摘,7點多往城區送一車貨,10點多再送一車。
“一天能采摘500斤,第一車草莓由家人在城里賣,第二車都送往了高檔水果店。”王容容說,“周末采摘的人多,平時主要是送到城里賣。春節前,草莓的發價是一斤20元以上,現在一斤發價是16元。一個棚大約投入7萬元,照這種速度,預計兩三年就能回本,算是很快了。”
探出發展“新路子”
在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過程中,現代城郊農業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和方向。
走進龍居鎮趙村一個甜瓜大棚,雖然瓜架上還零星掛著甜瓜,但已進入采收尾期的甜瓜蔓顯得有些發蔫了。
趙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馬穩立介紹,這個大棚占地1畝多,是去年9月份建的棚、種的瓜,去年臘月二十上市,預計3月下旬下市。這個大棚屬于集體所有,今年凈收入4萬多元,全部要入集體的賬。
“種的品種是博洋9號甜瓜,鹽湖區果蔬發展中心經常送技術上門,一上市就在本地打開了市場。”馬穩立介紹道,趙村種植大棚蔬菜已有十幾年歷史,全村現有160多個大棚,種植的都是西葫蘆、西紅杮、黃瓜、辣椒等各類蔬菜。

鹽湖區龍居鎮趙村村集體所屬溫室內,村民在采摘甜瓜。
以前,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發包土地這一項。去年開始,在鹽湖區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持下,趙村高標準甜瓜大棚順利建成。棚內安裝了4個能自動調節溫度的地熱泵,確保大棚溫度冬天不低于15攝氏度,夏天不高于35攝氏度。
“村里的大棚種的比較雜,都是一家一戶種植,形不成規模。客商來了,貨都湊不齊。”馬穩立說,“趙村要以這個甜瓜大棚把全村大棚都帶動起來。老百姓不知道什么能掙錢,咱就把這個產業做起來。趙村離城很近,出了城區,三五分鐘就到咱這了。這條路子可行。”
由趙村黨支部領辦、于2022年成立的運城市綠天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鹽湖區為數不多的擁有上百戶社員的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現在全村已經有7戶社員準備今年種植甜瓜。
今年的鹽湖區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全區要加快發展城郊農業、觀光農業,聚力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大力推動城郊型現代農業發展。
目前,中心城區周邊有近200家果蔬生產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了支持這個快速壯大的群體發展現代城郊農業,鹽湖區果蔬發展中心特成立了鹽湖區果蔬農民技術員隊伍,并組織新農人培訓、外出參觀、學習,引進了各類新品種、新設備、新技術。
攝影 記者 陳方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