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1-30
記者 杜磊
2017年至今,垣曲縣特殊教育學校持續開展送教上門活動,把“小課堂”搬進一批特教孩子們的家中,用心、用情開啟送教上門之旅,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認可。近日,記者跟隨該校教師走進部分孩子家中,探訪送教活動的暖心時刻。

▲用心用情陪伴
把“小課堂”搬進孩子家中
1月25日下午3時,四九天,頂著寒風,垣曲縣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梁海榮像往常一樣來到濱河花園小區一學生家門口,輕輕叩開房門。
“梁老師來了,快進來坐。小青正在進行站立訓練,已經練了好一會兒。這幾天,孩子天天都盼著老師來上課。”小青媽媽熱情地把老師迎進門。
今年9歲的小青先天殘疾,不能行走、左手關節活動受限,聽力很差,必須佩戴助聽器才能有所改善,之前語言能力幾乎為零。現在經過兩年多的練習,能說“爸爸”“媽媽”等一些簡單的詞語。看到老師熟悉的臉龐,小青難掩激動,立刻綻開花一般的笑容。
小青媽媽告訴記者,自從下雪后,孩子已經一個月沒去學校上課,“戶外天氣太冷、路也不好走,孩子腿腳不方便只能在家里待著。招呼這么一個娃,費的勁頂10個正常娃。梁老師每周堅持上門來給孩子上課,陪孩子玩,令我們家長非常感動。”
“一些學生因為身體或者家庭原因不能來學校,我們老師就將課堂搬到學生家里。”梁海榮說。
據了解,從2017年至今,垣曲縣特殊教育學校持續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學校精心選派有愛心、有責任心的19位教師成立了送教工作小組,把“小課堂”搬進這些孩子們的家中,用心、用情開啟送教上門之旅。梁海榮說,這個學期目前有16名學生不能來校上課,有的在城里還比較方便,有的在偏遠鄉鎮,老師往返一趟要跑幾十公里。
每次送教上門,梁老師不僅要根據特教教材,給孩子教授漢字、數學、科學等知識內容,還通過教玩各種小玩具、做手工,鍛煉孩子的協調能力。
“梁老師的送教包最受小青歡迎,包里有各式各樣的糖果、小玩具、彩色的卡片、圖書,就像哆啦A夢的魔術口袋,每一次都讓小青感到新奇和驚喜。”小青媽媽說。
看似簡單的動作和語言,要反復重復上百遍,才有可能觸及孩子的內心,達到一定的練習效果,這需要老師付出超乎常人的愛心和耐心。“每次看到孩子一點小小的進步,我們也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值得。”梁海榮說,這些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知識和生活技能,更需要的是家人、老師的陪伴與交流,以及被社會接受和呵護。

▲積極鼓勵
“特校+普校”確保“精準施教”
近年來,垣曲縣特殊教育學校為每名學生建立了送教檔案,做到“一人一案”,保證每周入戶送教1次至兩次,每次兩課時至4課時。翻開送教學生的成長檔案,孩子的點滴成長變化躍然紙上,同時,每次送教的記錄、階段性的教學重難點也清晰地記錄在案。
據該校校長婁紅燕介紹,目前該校采用“特校+普校”的方式,普校和特校各派1名教師,由兩名教師負責1名送教學生,根據每名重度殘疾兒童的實際情況,制訂送教計劃,選擇教學內容,采用直觀式、游戲式等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努力提高重度殘疾兒童的認知能力和適應生活的能力。教師還會指導家長用科學的方法教育重度殘疾兒童,共同探尋殘疾兒童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每年秋季開學前,學校都會認真摸排本區域內送教學生底數,精準施策,確保適齡兒童入學做到一個都不能少。”婁紅燕說。

▲耐心指導
給家庭送去更多希望
送教上門就是把課堂搬到重度殘疾的學生家里。要做到這看似簡單的空間轉換并非易事,它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的知識,更需要天長日久的堅持、付出和陪伴。
張肖肖老師的送教對象小杰是一個重度腦癱患兒,父母已經失去了信心,對孩子不管不顧。初見小杰的父母時,張老師碰了一鼻子灰,但她仍然耐心地給小杰父母擺事實、講道理,終于用真心和真情說服了他們。通過幾年的送教工作,現在的小杰康復效果明顯,語言和認知能力都有了顯著提升。每當老師送教結束時,小杰都會拉住張老師的衣襟不愿讓老師離開,眼里流露出滿滿的不舍。
送教上門,不僅給重度殘疾孩子送去了希望,還給他們的家庭帶去了曙光。皋落鄉的一位送教對象小文,躺在床上已有14個年頭,剛開始送教時,家長一見到老師就哭,充滿了無助和絕望。送教老師王娜娜細心地對家長進行心理疏導,講述殘疾兒童家庭教育的進步案例。家長逐漸掌握了輔導孩子的具體方法,樹立起信心。寒來暑往,日復一日,每次送教老師一來,家長都特別熱情,心里更覺得溫暖。
教育因愛而美,垣曲縣特殊教育學校通過送教上門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不僅給學生送去更多的知識、技能和康復訓練,而且將黨和政府對殘疾學生的關懷和溫暖進行傳遞,切實保障了殘疾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讓更多的特殊學生在陽光下快樂成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