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鄉村振興譜新篇 “農”墨重彩繪豐年

?——2023年運城市農業農村工作回眸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1-30

本報記者 董戰軒 通訊員 梁五剛 屈 博

“夏縣西瓜”推介借晉粵農業合作交流暨“有機旱作·晉品”宣傳推介活動走進廣州

糧滿廩實,“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業興民富,“錢袋”塞得更鼓、填得更實;和美康寧,百姓幸福指數更高、干事勁頭更足……回望2023年,我市農業農村工作過程有力有序有效、成果可喜可圈可點——

這一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抓落實,主要指標穩居全省前列;

這一年,運城農業農村系統胸懷“國之大者”,千方百計穩面積提單產,糧食生產再奪豐收;

這一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堅定實施“特”“優”戰略,認真做好“土特產”文章,轉型發展有力有效;

這一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抓住兩個“要害”,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農業體系更加健全;

這一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深化農村改革,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這一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節慶活動不斷,“國字號”項目榮譽紛紛落地,現代農業建設成效卓著……

芝麻開花般的各項實績,見證著我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鏗鏘步伐,也提振著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信心。

運城230余種“特”“優”農產品亮相第八屆中國(山西)特色農交會

牢記囑托,忠誠踐行運城農業擔當

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民富則國家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抓緊抓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先后召開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統籌部署推進穩糧保供、產業振興、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出臺《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運城市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運城市種業創新攻關行動實施意見》等文件,強化保障、精準施策,為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新成就、開創新局面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統計,2023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811.7萬畝、總產量達58.1億斤,同比分別增長0.39%和0.83%;蔬菜播種面積達80萬畝,總產量達25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和6%;水產品總產量達2.69萬噸,同比增長7%;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營業收入完成465.85億元,同比增長32.28%;生豬出欄225萬頭,同比增長9.6%,總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一;肉蛋奶總產量達61.7萬噸,同比增長9.6%,總量排名全省第一,增速排名全省第三。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一產增加值完成244.8億元,增幅為4%,總量排名全省第一,增速排名全省第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228元,增幅為8.0%,增速排名全省第六。2023年1月至11月,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9.72億元,增幅為21.8%,總量排名全省第二,增速排名全省第一……這一組組亮眼數據背后,凝聚著廣大農民的辛勞和汗水,鐫刻著運城“三農”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運城農業農村的新氣象、新面貌。

堅守底線,扛穩扛牢糧食安全重擔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2023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胸懷“國之大者”,千方百計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產,著力提高糧食產能,夯實筑牢全市糧食安全根基。

加快推進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新建11個核心示范區,累計建設核心示范區24個,示范區總面積達7.24萬畝;基地糧食總產量達10.01億公斤,水地核心示范區逐步實現畝產“噸半糧”,糧食種植效益畝超“雙千元”,示范引領作用初步彰顯。搶抓農時,積極開展田間管理、技術推廣、災害預警等工作,累計投入10020萬元對全市小麥、玉米實施“一噴三防”“一噴多促”,完成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12萬畝,打好糧食豐收基礎。實施省級糧油綠色增產增效創建示范片6個、部級綠色高產創建項目2個、有機旱作項目2個,建設有機旱作小麥基地4萬畝、糧食高產示范基地10萬畝。特別是在夏收關鍵時期,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全力應對“爛場雨”等自然災害影響,檢修調度各類農業機具6萬余臺(件)、烘干設備120余臺,組織群眾“龍口奪食”。經過廣大群眾的挑燈夜戰、晝夜奮戰,全市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

轉型發展,做足做活“土特產”文章

轉型發展是運城農業的必經之路。2023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堅定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做足做活“土特產”文章,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培優育強特色產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壯大特優農業。聚焦“穩糧、優果、強菜、保畜、興漁、促藥、富林”七大產業,打好特色優勢牌,新建設施蔬菜基地10170畝,創建省級蔬菜標準園11個、省級食用菌菌棒生產基地3個、省級蔬菜集約化育苗場1個;大力推進實施設施漁業、供港蔬菜等“四南四北”產業項目,打造“厚民晉茶”品牌,建設4個供港蔬菜基地,種植優質水稻6萬畝,全力推進省級重點項目運城海晟源新能源數字化鹽堿漁業養殖產業園、永濟碩成漁業開張對蝦養殖基地等工廠化養殖項目投產達效;大力推進萬榮、臨猗、稷山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萬榮、臨猗2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及峨嵋嶺綠色產業示范帶等項目建設,新絳縣陽王鎮、臨猗縣耽子鎮、永濟市栲栳鎮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夏縣南大里鄉成功獲批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做強工業農業。聚焦精深加工,創新“拳頭產品”,提升鏈條價值,全力推進優質果蔬、飲品釀品等五大產業集群建設,深入實施預制菜產業培優、晉南蘋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龍頭企業貸款貼息、示范聯合體建設等項目;設立運城市農產品加工擔保基金,首批3000萬元資金撬動3億元信貸資金;2023年全市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完成578.07億元,同比增長13.59%;新增省級龍頭企業35家,省級龍頭企業累計達141家,新增市級龍頭企業62家,市級龍頭企業累計達398家。

打造品牌農業。堅持品牌強農,持續打造品質過硬、特色鮮明、帶動力強、影響力大的農業“金字招牌”。我市累計有4個農產品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230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71個農產品獲得“圳品”認證,47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完成市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20個,數量均居全省前列;臨猗蘋果連續3年進入區域品牌(地理標志)品牌價值評估百強榜,夏縣西瓜品牌價值增長18%,成為全國品牌價值最高的西瓜類專業品牌,“運城蘋果”“臨猗蘋果”“萬榮蘋果”“夏縣西瓜”“絳縣大櫻桃”5個超億元區域公用品牌脫穎而出、成色更足,品牌總價值達171.76億元,推動我市農產品品牌向價值鏈條和生產體系中高端邁進。積極開展展銷推介和貿易合作,先后組織155家農業企業積極參加第六屆上海國際農博會、第二十屆中國農交會、第八屆山西農交會等10場國內大型展示展銷會,累計達成意向合作金額26994.5萬元;簽約項目33個,簽約金額達15554萬元;參展產品共獲得15個金獎,獲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發展數字農業。加快推進運城農業信息化項目建設并加快運營;持續推進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有序運行,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數字服務;大力推進新絳國家數字設施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萬榮數字農業、臨猗數字果業等示范基地建設。堅持“線上線下同步、市內市外同推”的方式,高度整合資源平臺,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開展農產品直播帶貨活動,培育一批本土優秀主播,有序有效開展農產品營銷工作,為“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賦能助力;先后組織開展20余場推介對接活動,總貨值達1.5億元。

2023·運城小麥文化節暨中國特色面食名城推介大會

夯基固本,抓實抓細“兩個要害”

糧為政首,地為糧本;糧安天下,種鑄基石。2023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積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加快推進種業強市、耕地地力提升建設,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種業翻身走強。堅持“藏糧于技”,圍繞種業“一核心五基地”建設,大力實施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研發、企業扶優扶強、種業提升項目建設等行動,成功舉辦中國·新絳西葫蘆種業大會,樹立了山西種業的“國字號”旗幟;落實國家、省區域試驗任務43個區組、426個品種,建立省級展示示范評價基地6個。加快推進種業基地建設,創建省級小麥種業基地10萬余畝、玉米制種基地1000畝、大豆制種基地2100畝;永濟、新絳、芮城3縣(市)被認定為省級小麥制種基地縣,新絳縣被認定為省級蔬菜良種繁育基地,萬榮縣被認定為省級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永濟市大象種禽有限公司獲批第二批省級良種擴繁推廣基地;山西三聯現代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玉米品種“瑞普909”單品種推廣面積達2000萬畝、位居全國前三,入選2023年全國農業主導品種。

耕地質量大幅提升。堅持“藏糧于地”,全市共建設改造高標準農田約41.7萬畝,新增和恢復水澆地約32.38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18萬畝,其中在永久基本農田中建成高標準農田360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73.3%,占比在全省穩居首位。開展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專項整治百日行動;全面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外業調查采樣工作,完成采樣5217個樣點;絳縣入選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試點縣“優秀”等級名單。

健全體系,強化科技和裝備支撐

2023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堅持科技化、機械化、生態化發展,不斷健全農業生產體系,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強化科技興農。建設科技示范基地34個。其中,區域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個、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4個。建設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27個,培育示范主體2269個,培訓基層農技人員385名,招聘特聘農技員52名。發布農業生產主推技術39項,榮獲第一屆山西省農牧漁業豐收獎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11人獲得貢獻獎,成功申報全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示范推廣項目1個。組織市縣鄉三級1877名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服務工作。截至目前,共開展政策宣講活動1692場次,宣講受眾達78481人,遴選適宜品種312個(次),推廣適用技術366項(次),技術指導服務經營主體1637個,解決農業生產難題579個。與此同時,積極推動農民素養提升,全年培訓高素質農民9681人。

強化機械興農。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農機購置補貼,全年共補貼各類農機具21843臺(件),受益農戶達20547戶;提檔升級農機化新型經營主體3個,建設農產品高標準產后初加工機械化示范點3個、農業機械化技術集成示范基地2個;培育省級農機示范合作社4個、示范家庭農場2個、示范農機大戶2個。全市農機總動力達356.6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率達78.08%。在新絳縣舉辦全省秋季農機化培訓班,在夏縣召開全省設施蔬菜機械化生產現場觀摩暨農機農藝融合研討會。

強化綠色興農。成功舉辦全國零碳村鎮項目技術培訓班,芮城縣陌南鎮東窯村莊上自然村被全球環境基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農業農村部聯合授予全國首個“中國零碳村鎮示范村”稱號,莊上村“光儲直柔”新型配電系統榮獲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能源轉型變革者”典型項目;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深入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完成肥料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三新”示范25萬畝;積極打造小麥、蘋果、桃、黃芩4個省級高標準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基地,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為92.3%;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42.03%;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56.93%;農膜回收率達89.24%;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51%。山西瑞恒農業、芮城東恒農機入選第二批百個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推廣基地,稷山、臨猗兩縣創建第四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永濟海景洲漁業科技有限公司、山西薛公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功入選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

改革賦能,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2023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從農村實際出發,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全面推進農村各項改革,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加快推廣應用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舉辦運城市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暨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業務專題培訓班,對1050個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開展培訓;積極對接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數字服務中心,確保運城市農村宅基地數據安全、準確、順利上傳至平臺。截至目前,該平臺為各類經營主體累計授信1522筆2.02億元,實際放款1402筆1.61億元。

穩慎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指導絳縣橫水鎮居太村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共簽訂延包合同312份,涉及地塊707塊、面積1725畝;組織絳縣郝莊鄉南莊村開展第二批試點工作。編制印發《運城市“兩山經濟”試點實施方案》,積極探索閑置宅基地、閑置農房盤活利用。

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試點。加快發展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指導稷山縣、新絳縣做好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其中,新絳縣珍糧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入選2023年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推動農業生產托管擴面提質增效,完成2022年度項目任務面積35萬畝,開展2023年度項目任務面積80.74萬畝,帶動服務小農戶70萬余戶,面積約700萬畝,實現了農業生產托管全覆蓋,農業生產托管面積位列全省第一。

加快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深入構建村級集體經濟“1+4+N”工作體系,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全市2156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總收入達10.58億元,村均收入49.05萬元,同比增長6.5%,成效明顯。其中,收入100萬元至500萬元的村有136個,收入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村有9個,收入1000萬元以上村有4個。

學用相長,踐行“千萬工程”促和美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2023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硬件軟件兩手抓、塑形鑄魂齊推進”,不斷在補短板、強弱項、夯基礎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縱深推進鄉村建設水平,真正形成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和和美美的村容村貌。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聯合浙江大學開展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干部“千萬工程”暨農業農村重點項目管理培訓班,成功舉辦全市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五大行動”,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完成農村戶廁改造37163座,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4.83%;153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全部完工;持續開展全市村莊清潔行動,全市共拆除廢棄建筑、無保護價值殘垣斷壁11379處;“三線”維護梳理21.3萬米,鄉村綠化2200.6畝,宣傳發動64.14萬戶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行政村比例達100%,覆蓋自然村比例達96%;謀劃推進65個美麗鄉村連片示范建設。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獲批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持續實施村莊道路暢通、農村供水保障、數字鄉村建設、農網鞏固提升、鄉村清潔能源建設、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設“四好農村路”1220公里,超額完成省定任務。完成供水維修養護500處,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9.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5.1%)。完成冬季清潔取暖改造25669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94戶,竣工率達100%。全市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8%,重點村鎮實現5G網絡全覆蓋。

鄉村治理水平顯著提升。組織開展運城市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觀摩推進會,充分發揮示范村鎮以點帶面、示范引領作用。運城數字治理成果亮相全國“耕耘者”振興大會,河津市樊村鎮西磑村被授予五星級村莊稱號;永濟市栲栳鎮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平陸縣張店鎮風口村等3村被評選為2023年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村;我市4個鄉鎮、40個村入選山西省鄉村振興示范鄉鎮、示范村創建名單。

多管齊下,提升運城農業美譽度

巧打“節慶活動牌”是讓運城農業迅速“破圈”的不二法門。2023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堅持把組織好重大活動作為打造樣板、宣傳推介、招商引資、合作共贏、提高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抓手,不斷驅動農業產業快速發展。

以節慶活動促發展。聯合中央電視臺成功舉辦以“踐行囑托,‘面’向輝煌”為主題的2023運城小麥文化節暨中國特色面食名城推介大會、《鄉村大舞臺·好物節》運城專場和中國面食預制品(運城)高峰論壇暨“運農優品”面食預制品品鑒對接會,進一步擴大了“運農優品”區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市場占有率。第三屆運城小麥文化節入選全國鄉村振興品牌節年度榮耀盛典——節慶品牌影響力百強榜。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我市舉辦“我在運城看豐收”短視頻大賽,總播放量達7600萬次,有效為運城農產品走向全國助力加碼。

以省校合作促發展。全市與44所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簽約各類農業農村合作項目81個;甄選100余種“特”“優”農產品走進10所高校;與高校共同舉辦推介、培訓、對接、洽談活動63場次,其中市級活動13場,向全國各大高校輸送各類運城“特”“優”農產品1.1萬噸,總貨值達1.02億元。

以招商引資促發展。聚焦農產品精深加工,做強預制菜產業,開展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南征北戰”專項行動,先后對接河南雙匯、衛龍、南街村、先正達(中國)上海總部、北京一畝田、中國大飯店協會等精深加工企業、商會、協會,簽約項目9個、金額35.9億元,落地項目3個、金額約2.3億元,為產業發展增進活力。

芮城縣莊上村被授予全國首個“中國零碳村鎮示范村”稱號

辛勤耕耘,運城“三農”工作碩果累累

2023年,我市成功舉辦全國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大會、全國零碳村鎮項目技術培訓班、中國·新絳西葫蘆種業大會、全國“大豆科技月月談”學術交流會議、黃河流域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培訓班等重要會議,運城“三農”典型經驗在全省、全國示范推廣。

全市共爭取到涉農“國字號”項目45個,13項(名)工作及個人獲國家級表彰表揚,32項(名)工作及個人獲省級表彰表揚,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連續4年被評為“優秀”等次。臨猗縣、稷山縣獲批創建第四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萬榮縣入選“2023年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名單,永濟市被評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稷山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被確定為2023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會議在我市舉辦,我市相關工作被農業農村部給予充分肯定并通報表揚;我市胡天妮獲“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稱號,許周獲“全國農業農村先進工作者”稱號;市農業農村局獲評2023年度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先進單位,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評為2021—2022年度山西省信息工作先進單位;由市農業農村局制作的《和美鄉村 法進萬家》被評為全國農村學法用法優秀短視頻,景鵬飛獲評“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趙曉春榮獲山西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這些“國字號”項目和榮譽,將我市現代農業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藍圖繪就,正當揚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需策馬加鞭。2024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工作總基調,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運城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