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執“實干”之筆 譜“三農”華章

——市農業農村局以主題教育成果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1-29

記者 董戰軒

2023年,市農業農村局緊扣“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三農”工作重任牢牢扛在肩上、緊緊抓在手上,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綠色食品認證管理、設施蔬菜新技術引進、高素質農民培訓等5項重點民生實事落地落實,用心用情用力將實事辦實、好事辦好,切實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際成效。

建好“良田” 夯實“耕”基

隆冬時節,瑞雪初霽,在位于鹽湖區解州鎮曲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基地,一邊是小麥種植戶忙著趁雪追肥,一邊是農技專家躬身查看苗情和墑情。“老人們常說,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曲村種糧大戶董會龍告訴記者,“相信在連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支持下,咱運城小麥的品質和產量一定會越來越好。”

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謀劃和推進下,市農業農村局帶領全市農業農村系統通過實施農田道路、農田灌溉、土地平整、農田輸配電等工程建設,不斷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全年共建設改造高標準農田41.7萬畝,全面完成2023年既定任務。

——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編制。由市縣兩級農業農村局牽頭,會同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水務等部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照全國、全省規劃,編制出臺市縣兩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切實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規劃體系,為高質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奠定基礎。

——完備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度體系。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長久發揮效益,市農業農村局制定出臺市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設施建后管護實施細則(暫行)》,并指導各縣(市、區)制定出臺縣級管護制度辦法,真正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設施建后管護工作落實到位。

——完成高標準農田年度建設任務。各縣(市、區)從項目選址、設計、批復、招投標,到施工建設及建后管理、維修、養護,扎實有力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各項工作,著力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

“托”穩信心 “管”來效益

“把土地托管出去,有人替我們操心,省心又省力。”“春種秋收,全程托管,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當當。”“收成越來越好,腰包越來越鼓,這都托了農業生產托管的福。”歲末年初,聊起由新絳縣珍糧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所帶來的好處,新絳縣三泉鎮村民贊不絕口。

為從根本上破解“誰來種田”“地怎么種”問題,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賦能鄉村全面振興,2023年,我市共爭取中央資金3400萬元,計劃完成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35.69萬畝。目前,已完成44.15萬畝,超額完成年度既定任務。同時,帶動服務面積約700萬畝、小農戶70萬余戶,各縣(市、區)實現了農業生產托管“全覆蓋”。 

——搭建平臺,智慧托管,服務組織與農戶雙向受益。我市綜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北斗、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對全市2017年以來承擔農業生產托管項目的322個服務組織、5676臺農機安裝北斗定位終端,形成“安全監管、作業監測、應急調度”管理體系,實現項目作業智能化管理,確保服務環節銜接順暢。

——黨建引領,主體多元,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產托管循環互促。我市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托管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指導意見》,引導全市170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開展農業生產托管,促使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達2000萬元,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集體經濟與農業生產托管共同發展的新路徑。 

——管理科學,嚴格程序,中央惠農政策落地生根。我市出臺《關于全面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的通知》,對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的啟動、實施、驗收、責任追究等各環節嚴格加以規范,實現“約定有合同、內容有標準、質量有保證、過程有監管”,形成“市級緊盯關鍵環節監管,縣級狠抓項目實施”的良好模式。

食品添“綠” 產業當“紅”

截至目前,我市累計有230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71個農產品獲得“圳品”認證,47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運農優品”種類有100余種……2023年,我市持續堅持綠色為先、質量為本、品牌為要,全力推進綠色興農、質量立農、品牌強農,全面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讓綠色優質農產品不僅成為賦能產業升級的“綠色動能”,更成為推動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密碼”。

——嚴把產品質量關,持續增加綠色食品供給。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我市按照“守正創新鑄機制、固本培元增總量、精益求精保質量、包容并蓄樹品牌”工作要求,持續加強政策宣傳和服務引導,不斷提升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增加綠色食品供給。

——強化證后監管,為獲證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在做好獲證企業日常監督檢查工作的基礎上,我市嚴把年檢質量關,有效維護綠色食品公信力,全年日常監督檢查認證主體比例達90%。此外,編印《運城市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標準化規范手冊》,對全市綠色食品的“三本一證”(生產記錄本、投入品出入庫記錄本、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開具記錄本、綠色食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定統一標準和規范,共發放“三本一證”各225份。

——大力進行綠色食品宣傳,持續提升綠色食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精心組織綠色優質農產品參加全國綠博會、綠色食品宣傳月活動等專業展會和全國農交會、湖南中博會、海南冬交會等綜合性展銷推介活動,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業務交流、展銷推介和貿易合作,持續提升運城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2023年,累計達成意向合作協議228份,意向金額25826.45萬元;簽約項目32個,簽約金額12553.68萬元;達成貿易銷售額295.71萬元;參展產品累計榮獲15個金獎,獲獎產品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群“蔬”薈萃 “新”意正濃

與室外的冰天雪地截然不同,在位于夏縣南大里鄉的夏鮮蔬菜智慧產業園,員工在暖意融融的設施溫棚里播種育苗、移栽秧苗,一派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

2023年,我市充分依托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共新建設施蔬菜基地1.01萬畝,創建省級蔬菜標準園11個,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8項,助力山西“菜籃子”裝得更滿、拎得更穩、品種更盛。

其間,市農業農村局持續加大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力度,積極引進“棚掌柜”等智能化控制新技術新裝備,解決蔬菜大棚自動控制中存在的棉被后翻等自動化程度低的問題,降低菜農勞動強度,減少人工成本,增加經濟收入。在夏鮮蔬菜產業園安裝的5套楊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遠程智能控制柜及1套3D立體數字孿生可視化控制系統,實現了對設施大棚的遠程控制,有效提高了園區智能化管理水平。“3D立體數字孿生可視化控制系統1∶1還原了園區場景,實現了沉浸式體驗,可直觀地看到園區內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等蔬菜生長相關指標。同時,還能根據所種的植物需求,智能管理棚內的溫濕光等生長環境,為蔬菜提供最佳的生長環境。”夏鮮蔬菜產業園負責人崔新龍告訴記者。

“充電”賦能 提“智”聚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人才支撐。“我們合作社常年配合市縣農業農村部門開設農業技術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等不同類型的鄉村人才培訓班,集課堂理論講授、現場實踐教學于一身,服務鄉村人才振興。”臨猗縣王萬保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萬保告訴記者。

2023年,各縣(市、區)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已全面啟動,目前已累計培訓9600人,全面完成2023年既定任務。更多的鄉土人才,正在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機制下,孕育成長,破土而出。

為加快培養適應產業需求、農村發展急需的高素質農民隊伍,著力打造具有運城特色的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市農業農村局成立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市、區)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為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出臺《2023年高素質農民培育持證工作實施方案》,將培訓資金和任務細化分解至各縣(市、區);統籌利用農廣校、涉農院校所、農技推廣機構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市場主體參與培訓工作;建立由相關專家教授、農技推廣人員、鄉土人才等組成的培訓師資庫,入庫教師600余人;組織各縣(市、區)開展摸底調查,全面準確掌握各縣(市、區)產業的分布、規模,農民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及培訓需求;組織召開全市高素質農民培訓持證工作管理培訓班,對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作進一步的安排部署。

在此基礎上,聚焦農業高質量發展,圍繞穩糧保供,開展技術培訓;圍繞特優產業和重點項目,開展特色產業培訓;圍繞綠色發展,開展“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秸稈綜合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培訓;圍繞“六新”,開展有機旱作及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培訓;圍繞三大省級戰略、五大平臺、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種業創新,開展專題培訓。聚焦新業態、新產業,開展電子商務、直播帶貨、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康養農業、冷鏈物流等培訓。聚焦鄉村治理和社會事業發展,圍繞農村民生熱點,開展鄉村規劃、生態文明、金融信貸、農村人居環境等方面的培訓。與此同時,按照“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時施教”總要求,根據培訓對象和培訓內容制定差異化培訓計劃,綜合采用課堂教學、實習實踐、線上培訓、案例示范、觀摩交流等培訓形式;鼓勵各培訓機構組織參訓農民到先進省市考察學習,開拓視野;遵循成人學習特點和農業生產規律,推行分段式、交替式培訓,加強教學互動,提升培訓效果;依托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云上智農”App等在線學習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和考核,鼓勵農民自主學習。每輪培訓結束后,由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根據省級制定的技能評價地方標準和規范(試行)組織技能考核評價并頒證。

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下一步,市農業農村局將帶領全市農業農村系統一如既往地把廣大農民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把主題教育中所學的知識,變成推動具體工作的實踐,不僅深化理論知識的理解,更提升工作的實效,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際成效,繪就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的嶄新畫卷。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