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1-25
閆豪杰
農村集體經濟是為村民提供農業生產、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保障力量,是農村穩定、產業振興、農民富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臨猗縣臨晉鎮景家卓村以黨建聯建為抓手,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讓農村“家底”更厚實、“家業”更殷實、“腰包”更鼓實。
景家卓村下轄3個自然村,耕地面積達4200余畝,以蘋果、鮮桃種植為主,年產果桃9750噸。依托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村“兩委”班子經過深入調研、座談交流,通過實施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改革,將分散的扶貧產業資金、本村現有項目、閑置資源、土地、勞動力等進行有效整合,由“村集體+企業+農戶”三方入股合作,創辦了果品深加工企業——山西果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公司主要生產果蔬凍干制品,主要原材料為水果、蔬菜,年可消化蘋果原果6000噸,生產果丁600噸,年盈利6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村干部黃學兵說道。
“村集體+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使得村集體、企業和農戶形成了緊密的利益聯結體。農戶通過種植原材料,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供應,同時也獲得了可觀的收益。企業則通過深加工,將原材料轉化為高品質的產品,實現了價值提升。村集體則通過入股企業,不僅實現了經濟收益,也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
除了果品加工,景家卓村還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糧食穩產保供,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飯碗。
景家卓村4200余畝耕地中有集體機動地700余畝,主導產業為種植鮮桃、小麥,年產小麥600余噸。糧食產量雖然不少,但大多數時間,很多農民嘗不到增產又增收的甜頭。一直以來,該村大多糧食種植戶依然沿用原始的自然風干晾曬法,因晾曬場地嚴重不足,經常會出現道路變成晾曬場的現象,造成極大安全隱患。這種方法抗風險能力低,一旦晾曬時遭遇突發惡劣天氣,就會給農戶造成巨大損失。一粒粒糧食,從田間到餐桌,如何能有效減損?
為了保證成熟的糧食能夠及時烘干入庫,該村黨支部牽頭領辦,成立了一個融糧食種植、購銷、烘干、倉儲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大力推行規模化、標準化、農機化、專業化“四化”種植模式,并聘請專業農業生產專家顧問對各個耕種環節嚴格把關,通過統一供種、管理的全程服務,從源頭上保證糧食高產,深挖增產潛力,確保糧食安全。在銷售環節,由合作社聘請專業人士對糧食購銷、倉儲進行全程科學指導,準確把握市場走向,時刻關注糧食價格波動,適時合理買入、賣出糧食,最大限度提高村集體與合作社成員利潤。
“把田里的豐收變成到手的豐收,‘產儲加銷’要全鏈條協同發力。”黃學兵說,糧食從田間到餐桌,要經歷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等多個環節。做好全鏈條、系統化管理,才能提升糧食品質和附加值,帶動更多小農戶融入高效集約的減損鏈條,讓更多農民嘗到增產又增收的甜頭。
眼下,在臨猗縣,像景家卓村一樣的一批批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村持續涌現,村集體“錢包”鼓了起來、村黨組織“腰桿”硬了起來,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