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0-09
本報記者 蘇黎原 郭 華
金秋十月,沃野生金。近日,記者驅車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前往垣曲縣解峪鄉原中村,探訪當地特色產業——谷子發展情況。
谷子熟了,腰包鼓了
從垣曲縣城出發向西南而行,逐漸進入大山深處,山高坡陡溝深,彎急路險人稀,但道路愈險,風光愈美,宛如畫中行。一個多小時后,隨著一片片金燦燦的谷子映入眼簾,原中村到了。
村外,田野里一幅喜人的豐收景象。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作業,村民們正在搶抓晴好天氣收割谷子。無論是谷農,還是農機戶,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村內,主巷道上晾曬滿了新收的谷子。有的村民正把已經晾曬好的谷子運到小米加工廠,伴隨著大型碾米機隆隆作響,金燦黃亮的小米傾瀉而出,空氣里彌漫著濃濃的小米清香。脫殼后的小米,再用真空包裝機進行包裝,一袋袋標準化、高品質的“原中黃”小米就誕生了。
原中村位于垣曲縣城西南方向,黃河北岸,黃河小浪底庫區邊緣,轄6個居民組、2114口人,4574畝耕地,境內海拔高、土層厚、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種植谷子。用當地的谷子加工出來的小米,色澤黃亮、質地酥軟、營養豐富。當地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確定了發展壯大小米產業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規劃。目前,原中村谷子種植面積約2500畝,約占全村耕地面積的一半。因為谷子需要輪作,這個種植面積基本已經達到極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原中村黨支部書記宋萬華說,今年,全村谷子可收獲約50萬公斤,與往年相比,單產和總產均有所增加,是一個豐收年。
記者感言: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要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培育鄉村產業、鄉土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從而實現農民增收富裕、農村經濟繁榮。
“候鳥歸巢”了,土地升值了
原中村是個“候鳥式”村莊。因為地處黃河小浪底庫區周邊,前多年實施了移民搬遷工程,全村整體搬遷到了縣城。農忙時節,村民紛紛回到村里干幾天農活;農閑時節,大伙就在縣城或周邊縣市打工。一年當中“飛來飛去”,猶如候鳥。飛著飛著,有的人專心務工不回來了,有的人則“候鳥歸巢”,一門心思回村打理土地,反而把地種出了門道。
“看你的谷子很不錯啊,金黃金黃的,產量應該很好吧?”
“特別好。今年種的時候下了場大雨,谷子進行了二次播種,本以為收成會受影響,沒想到產量、品質特別好,畝產應該能達到500斤。趁著這兩天天氣晴好,我趕緊收割晾曬一下。”正在晾曬谷子的村民李紅社高興地說。
57歲的李紅社今年種了20畝谷子,可收5000公斤谷子。他同記者算了一筆賬:按500公斤谷子能產350公斤小米計,可產3500公斤小米,按照市價16元一公斤計算,收入5萬多元。這只是他今秋收成的一小部分,他今年還在其他村里承包了100畝地種谷子,谷子豐收,鼓起了李紅社的腰包。在原中村及周邊村,依靠小米致富的村民還有很多。
“我家買了一臺谷子收割機,3天能收140畝,大約可以掙14000元。”農機專業戶楊勇勇夫婦高興地說。依托谷子產業,農機專業戶越來越多了。
“以前,我們村里使用的是小型碾米機,一天碾不出多少小米。谷子熟了,但加工跟不上,放跑了前來收購的客商,小米自然就賣不上好價錢。自從村里建了小米加工廠,引進大型碾米機、精選機、真空包裝機等專業設備以后,不但加工速度快了,而且加工出的小米又黃又亮。”原中村小米加工廠負責人孟銳進介紹。
今年5月初,原中村的谷子已經長出幼苗,但遭遇洪澇災害,谷子幼苗被沖毀,村民愁得睡不著覺。在最困難的時刻,解峪鄉黨委、政府工作人員和原中村“兩委”干部,第一時間來到田間地頭了解情況,決定搶抓時機,重新播種,并及時協調外地多臺播種機進村,僅用5天時間將全村谷子地重新播種。同時,鄉黨委、政府還及時組織力量,修復沖毀道路,搶運肥料……這才有了今秋的好收成。
記者感言:鄉村振興,要提升鄉村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健全完善產業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要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堡壘堅強了,產業發展了
原中村的谷子產業之所以越做越強,鄉村兩級黨組織發揮了關鍵作用。
近年來,在解峪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原中村成功注冊“原中黃”小米商標,開辦小米加工廠,建設谷子晾曬場,成立小米專業農業合作社,幫助村民對谷子進行深加工。通過小米加工,村集體年收入6萬元至1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強后,統一組織深松、耙耱、播種、施肥、管理、收割和加工,反哺谷子生產,確保這項特色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
同時,村“兩委”積極與電商平臺對接,幫助老百姓拓寬銷售渠道,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村里還積極參加山西省農交會,努力提高“原中黃”小米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現在,“原中黃”小米產業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格局,成為帶動原中村群眾致富的龍頭產業。
與此同時,原中村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三級提水把黃河水引上山、引上坡,把3200余畝旱地變為水澆地,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整理土地,深耕土壤,測土配肥,實施土地改良、品種優選、科學管理、噴灌技術改造等項目,進一步提高小米質量和產量;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將專家請到田間地頭現場為谷農進行科學指導;采取統一選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收割、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無公害管理模式,提升產業管理水平。
為了引領好現代農業發展,近年來,解峪鄉積極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堅持“一帶一路三區兩基地”產業發展新布局,圍繞原中村谷子建設種植示范區,著力打造小米特色產業示范基地,不斷做大做強種植產業,持續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除發展谷子種植外,原中村還發展了500畝核桃示范園和200畝花椒產業基地,持續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解峪鄉將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發展特優農業,聚焦小米全產業鏈建設,通過‘強鏈’‘延鏈’‘補鏈’,把‘好資源’轉化為‘好品質’,把‘好品質’轉化為‘好品牌’,做大做強谷子產業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帶動共同富裕。”解峪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李沛倩表示。
記者感言:鄉村振興,組織振興是政治基礎。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把農村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戰斗堡壘。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