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0-09
本報記者 陳永年 范 娜
國慶節前,農業農村部在我市召開全國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會議。農業農村部、教育部及相關司局,各省農業農村廳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業企業的180余人參加本次會議。
會前,參會代表觀摩了我市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服務企業。我市農技推廣工作獲得各方好評。
近年來,我市堅持整市推動、優化項目管理、加強工作調度、實施通報考評、創新工作機制,全面推進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在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中,取得顯著成效。

在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芮城基地,農機整齊排列。 本報記者 金玉敏 攝
干好一件事 技術推廣示范應用
目前,農業增產提效已經不再依靠水肥藥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數量累加,而是更加依賴要素搭配和技術集成。
2022年,我市建設“運城市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涉及糧食、蔬菜、水果、畜牧等主要產業,夏縣世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邦農業”)就是其中之一。
國慶節期間,秋意已濃,陰雨連綿,但世邦農業在夏縣的供港蔬菜種植基地內,工人依然在忙碌。
基地負責人趙興介紹說:“我們的菜心專門供往南方城市,一年里會間隔種很多茬,保證每個月都有成熟的菜心供應市場。”
2019年以來,世邦農業在運城探索試種“廣東菜心”,目前已在夏縣、平陸、臨猗三個縣建立生產基地,經濟效益可觀。
如今,來自運城的“廣東菜心”等十多種“南方蔬菜”,已在香港、深圳、廣州、上海等地均設立常態化銷售檔口,實現了從種到銷的產業閉環。
南菜北種,南糧北植,南茶北移,南魚北養——“四南四北”產業轉型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標志著我市“四個農業”發展路徑正逐漸明晰。農業技術推廣,成為農業產業轉型的最大推動力,為運城現代農業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2022年,我市11個農業縣(市、區)實施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補助項目,超省任務10%,涉及糧食、蔬菜、水果、畜牧等主要產業。其中,涉及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3個,優質水果基地6個,蔬菜產業基地6個。全年共示范展示了86項優良品種和65項主推技術,60余名農業技術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培訓,組織周邊農戶觀摩培訓160余次,起到了“建設一個示范園,輻射帶動一大片”的示范推廣作用。
我市去年組建由164名成員組成的專家團隊,依托省級11個產業專隊,在冬小麥“科技壯苗”、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果業生產以及水產畜牧、“機、田、證”等方面精準發力,為實現穩糧保供、產業興旺奠定堅實基礎。據統計,2022年專家團隊開展政策宣講970場次,宣講受眾8.5萬人,遴選適宜品種90個,主推技術44項,分別推廣了580.8萬畝和1037.4萬頭(只),解決技術難題654個,發放資料18萬份。
今年,按照省農業農村廳文件精神,我市又出臺了《關于組織開展千名農技人員進村入戶精準服務的通知》,組織了市縣鄉三級1877名農技人員,建立專班、開展調度,針對需求精準開展服務。
在發揮自身潛力的同時,我市還注重招才引智,強化校地合作,不斷深化、擴大與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2022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與90所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簽約各類農業農村合作項目150余個。今年上半年,又先后與省內外93所高校簽訂技術研發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合作協議160余項。

參會代表在山西滴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觀摩。 本報記者 常 奇 攝
帶好一群人 農技推廣隊伍
在一個成熟的體系中,人永遠是最關鍵的因素。
抓好農技推廣工作,農技推廣隊伍既是主力軍,又是“破局人”。
今年2月13日,春節假期剛剛結束,市農業農村局就組織200余名基層農技人員開展能力提升培訓。
本次培訓由山西中農樂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體實施,實行分批次分專業培訓,主要開設糧食、水果蔬菜、畜牧水產三大類產業培訓班,每班為期5天,采用室內授課、現場觀摩及交流討論等方式,由專業老師分別講授畜牧養殖業、種植業、農產品安全、農作物栽培管理等專業技術以及“三農”政策法規、農產品市場營銷和信息化建設等內容,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培訓的腳步還延伸到了市外。近年來,基層農技人員重點班全部選擇在全國著名農業類院校進行,2022年重點班的80名農技人員在南京農業大學參加培訓。同時,由縣級推薦、市級組織,還遴選55名基層農技人員參加了省里的骨干班培訓……
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基層農技人員培訓,提高了基層農技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增強了服務能力,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除了“訓”外,還有“聘”和“招”——
招錄公費農科生:根據省農業農村廳安排,組織各縣(市、區)對便民服務中心編制和需求進行統計,并及時與組織、教育、人社等部門及山西農業大學對接,統一進行了《公費農科生教育協議書》簽約。2021年—2023年,運城市招錄公費農科生人員達35人;
實施特聘計劃:根據主導產業需求和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要求,2022年,我市與農技人員簽訂特聘農技員服務協議,共招聘特聘農技員39人,超省任務18.2%。當年進村入戶組織技術指導培訓600余次,培訓人數達5萬余人次。
用好一股力 社會化服務組織
2023年,在鹽湖區席張鄉南賈村,小麥畝產達到799公斤;2022年,在鹽湖區解州鎮西辛莊村的張滿星糧食基地,小麥畝產突破807公斤。
頻頻創造當地糧食高產新紀錄,緣于一種被稱為“九腿十八行”的種植新模式的推廣應用。
“九腿十八行”技術的研發主體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山西滴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省、市、區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下,該公司利用近幾年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的GPS大數據,梳理出了鹽湖區盆地氣候適宜的品種、適用的農機和適合的藥肥,在田間管理方面集成了一套糧食生產全過程高科技推廣技術方案。其在普通農機播種“七腿十四行”的基礎上,探索小麥“九腿十八行”寬幅密植播種集成技術,又與河東雄風農機公司合作,共同研發了單體仿形漏播漏施播種機,有效提升了關乎小麥增產的苗數、穗數、粒數等基礎性指標。采用新技術后,每平方米苗數達到630株,每畝苗數41萬株,每穗千粒重突破41克。目前,“九腿十八行”集成技術示范已經推廣應用了2300多畝。
相較于小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具有技術、資本、信息、管理等資源要素優勢,從事農業生產更加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作為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普及的引領者,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可以通過更高效的服務,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農業供給保障能力。
2022年,我市遴選了23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了1840個示范主體,確保每個主體使用兩項以上主推技術,主推技術使用率達到98%以上。同時,根據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結合運城農業產業,2023年全市發布主導品種31個,主推技術39項,依托示范基地和示范主體等,加大應用力度,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覆蓋面不斷擴大。
9月24日至9月25日,中國農學會在臨猗縣調研指導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創建工作并召開座談會,進一步明確思路和路徑,推動創建工作取得實效。
今年以來,臨猗縣和山西農業大學就共建工作專題研究兩次,邀請蘋果、冬棗、糧食作物等專家教授現場指導20余次,聯合發布了農業主導產業重大技術需求5項,重點攻克了矮砧密植果園水肥耦合技術等十余項技術難題,篩選提取成功10株果樹根際促生菌菌種,示范園內蘋果優質果率提高5%以上,化學農藥用量減少30%以上,設施冬棗果面灼傷率降低5%以上,目前共建模式基本完善,技術推廣成效顯著。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堅持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推進,在專題工作推進會等會議上研究推進,在各縣(市、區)工作會議上安排部署,形成了“市級統籌、縣級實施、上下聯動、全力推進”的工作局面。
“下一步,我們將以本次會議為契機,持續貫徹落實省農業農村廳部署和要求,認真學習借鑒兄弟地市先進經驗,進一步強化舉措、狠抓落實,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推動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農業科教工作不斷開拓新局面,為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良好基礎。”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