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9-27
盧維俊
新絳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文脈源遠流長,歷屆縣委、縣政府緊盯教育抓改革、擴資源、促均衡、創一流,使得新絳教育成為一張讓新絳人引以為豪的亮麗名片。
在慶祝第39個教師節大會上,新絳縣委書記宋志江提出“要聚焦聚力基礎教育這一關鍵環節,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工作思路。縣教育局圍繞“打造新時代教育強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全面實施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認真踐行為黨育人守初心、為國育才擔使命的職責職能,著力把新絳打造成“出人才、出經驗、出名師、出名校”的教育高地,打造成全省教育發展的標桿。作為新絳縣一名農村中學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強農村教育,是筆者一直思考的事情。
科學定位,把準把穩新絳農村教育脈搏
農村辦學條件日臻完善。近年來,國家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化農村教育規劃布局,不斷加大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力度。新絳縣農村7所初中、11所聯校(中心校)、43所村小學與城市學校辦學條件差距大幅縮小,形成了學校布局結構合理、校舍建設達標、配套設施完善、教學設備齊全、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的農村教育發展新格局。
農村教師待遇日漸提升。長期以來,農村學校面臨著優秀教師進不去、留不住的重大挑戰。如今,全縣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水平不低于公務員工資平均水平,通過加大農村教師引入力度、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放寬教師職稱評審條件,有效激發了農村教師的工作熱情。
農村生源回流日趨增長。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和人口結構的變化,隨著縣域學校服務區的合理規劃,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愿意就近擇校、就近上學,一些鎮中學、中心校的辦學規模和學生人數有了明顯回升。
農村教學質量日新月異。新絳縣教育局持續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鎮村傾斜,教學質量逐年攀升。古交中學、北張中學等農村中學教學成績顯著,贏得了群眾的良好口碑,被評為教育教學優秀單位。古交中心小學、北張中心小學、泉掌中心小學、北董學校、橫橋中心小學、柳泉中心校等多所中心小學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積極創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聚焦問題,夯實夯牢新絳農村教育根基
拴心留人的政策有待持續傾斜。農村地區生活和教學條件相對比較艱苦,除政策分配外,難以吸引優秀人才來農村小學任教,大部分師范生大學畢業后不愿意選擇回農村執教。本地的年輕教師也不愿意考取農村學校的編制,很難留住教師。
傳統觀念的改變有待持續深化。小學、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由于受傳統育人理念影響,教師往往過分強調自身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度依賴教師、依賴校本教材,思維被大大束縛,難以開展有效的素質教育。
留守兒童的教育有待持續關注。目前,農村學校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孩子們只能與祖輩生活在一起,成為留守兒童。這些學生無論是在性格上、習慣上還是在學習上均存在較大問題。這給當前農村小學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
學習氛圍的營造有待持續形成。農村學生的家長整日為生計操勞,在關注孩子成長方面力度不夠,甚至認為教育只是學校應該做的事。這種“有養無教”的情況在農村家庭中普遍存在。缺少家庭學習的氛圍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農村學生學習能力低于城市學生的直接原因。
堅定信心,精描精繪新絳農村教育愿景
政策激勵,用好用足農村育人隊伍。要提高鄉村教師福利待遇,適當增大職稱控制比例,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要制定支持各類人才加入農村教師隊伍的措施,吸引越來越多的城市教師奔赴農村。要加強教師隊伍能力水平和師德建設,讓農村教師開闊眼界、啟發思路、提高本領,真正讓廣大農村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
改革先行,轉變轉換農村育人思路。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創新教學思路和手段,探索實踐“一校一品”強校之路,為學生成長和發展提供適宜的平臺和空間。要優化城鄉教育資源布局,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縮小城鄉辦學差距,實現教育資源效益最大化。
家校協同,培植培厚農村育人環境。要聚焦學生發展,不斷優化農村家庭育人環境,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要引導、改變教育理念,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在家庭中也能感受到濃郁的學習氛圍。要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學校聯合體,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建設高質量教育共同體。
黨建引領,建強建好農村育人陣地。要打造一個好支部,著力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切實發揮出全縣教育系統22個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219名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在落實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基礎上,引領廣大教師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爭做學高為師的探索者、身正為范的引路人、勇擔使命的教育家。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在城鎮化背景下推進城鄉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把鄉村教育辦成“在農村、富農業、為農民”的教育,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時刻不忘肩頭的責任,滿懷信心,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為鄉村振興、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提供更多更好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作者單位:新絳縣古交中學)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