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呼喚“農業生產托管”再升級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7-10

陳永年

運城農業,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運城新篇章,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就是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我市通過發展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激發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從長遠來看,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或亟待解決的問題。

農業托管,

初步探出“運城模式”

近年來,我市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連續7年承擔中央財政支持的省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試點項目,共爭取補助資金2.07億元,完成托管試點任務面積250萬畝,帶動服務面積約700萬畝、小農戶70萬余戶,13個縣(市、區)實現了農業生產托管全覆蓋。成功探索出一套以服務小農戶為主,集體經濟組織廣泛參與,圍繞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提供全程托管、菜單式托管、單環節托管三大服務方式的“運城模式”。

期間,我市農業生產托管工作開創了四個“全省第一”:第一個以市政府文件出臺農業生產托管方案的地市,托管服務面積位居全省第一,首家提出所有參與項目作業的農機安裝遙感監測系統,率先將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產托管相結合。通過上述探索,我市就“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和“集體經濟怎么發展、農民怎么增收”等諸多難題給出了初步解決方案。

雖然我市農業生產托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服務主體整體實力較弱,服務上萬畝耕地的服務主體還占少數;二是服務領域拓展不夠,主要集中在糧食等大田作物的產中環節,農產品初加工、冷鏈物流等服務還比較薄弱;三是資金支持力度不夠,目前全市農業生產托管試點項目享受的政策及資金以中央財政資金為主,市、縣兩級財政補助資金偏少。

站在新的發展節點,如何推動我市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再上層樓,便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打通盲區,

向改革深處進軍

目前我市農業生產托管增加的效益,主要來源于機械化代替人工的效率提升,以及大面積種植、規模化管理的成本壓縮。規模作業的降本增效,加上農資和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提供了農業生產托管的基本紅利。上述紅利,加上國家的政策性補貼資金,共同支撐起了新型經營主體以及土地所有者在托管之后的收入增幅。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權仍未變更,土地還屬于各家各戶,無數田埂的存在無法滿足連片耕作的規模化條件,效率提升和成本壓縮有著客觀的極限。

所以,在經營體制和技術條件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農業托管效益的增幅是有限的,而且隨著國家政策補貼資金最終因為政策引導目標實現而退坡之后,這方面的增幅甚至可能會有所下滑。

換個角度來講,限制托管效益的反而是其本身。要打破這一極限,就需要跳出托管本身。因為,農業生產附加值最大的增值環節在于“兩頭”,即品種研發、產品加工和市場營銷。目前一般的農業生產托管經營主體在“兩頭”處于弱勢,甚至有的在規模托管上也存在不足,托管主體碎片化,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影響了托管的更深入推進。

從目前來看,我們的托管只是走完了最容易走的部分,更難的、要求更高的、更觸及本質的,還在后面。

需要關注的還有托管的范圍。目前的托管,實施模式以及盈利模式比較成熟的基本都集中在糧食作物上。但就我市而言,產值比重最大的其實是蘋果、桃、葡萄等經濟作物,以及中藥材等特種作物。這些作物大多用工多、投入高,高昂的投入成本占據了較大份額的利潤。特別用工多這一項,甚至直接限制了產業規模的擴大。

目前,雖然我市有的地方在蘋果種植管理中進行托管的嘗試,但大部分都集中在水肥管理等較易操作的環節,對于修剪、疏花、套袋、采摘等用工多、勞動強度大、成本占比高、百姓反響強烈的環節,反而并未有大的突破。要在這方面走得更遠,需要種管技術的革新,農業機械的變革,以及人們種植思維、產品用途等方面的突破。

以修剪為例,一些西方國家采用的機械式修剪,省時省力,適宜大規模種植。但這種方式的前提是果樹品種、特定樹型、產品用途以及果農接受度等全體系的準備。最適合我們的模式是什么,目前還沒有定論。

平臺思維,

產業鏈升級再造

目前來看,分散在各地的以農機合作社為主體的一些農業生產托管主體,目前所能做的大多限于產中或產前,對于產后的加工、銷售或市場推廣、品牌營銷,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這個時候,一些全國性的平臺性大企業就占據了相當的優勢。比如已經進入我市運營數年的中化集團,以MAP形式打通種、管、收、儲、購、銷各個環節,以全鏈條托管的方式,實現從田間到舌間一攬子服務。其在天津市運營小站稻的案例,就非常具有啟發意義。

“一家煮飯,四鄰飄香”的小站稻,是天津大米的珍品和中國首個糧食作物地域性證明商標。但是,隨著原種植區域的城市化和水土變遷,小站稻的生產逐漸沒落。

2018年,中化MAP入駐天津,攜手當地政府和農戶,統一管理和種植了2萬畝全封閉綠色生態模式,由MAP beside全程品控溯源和全程保障種植小站稻。2020年8月,其打造的小站稻高端新產品成功上市。同時,MAP與益海嘉里集團就特色優質大米開展合作,后者負責加工、品牌和營銷,提供訂單;MAP作為組織者與服務商,發揮研發優勢,結合當地特產品種,定向研發優質原糧品種,提供一攬子MAP種植解決方案。

如今,借助平臺的優勢,MAP在天津市通過優選良種、科學管理、集成模式、成套輸出,在實現小站稻的標準化種植的同時,借助中化集團的銷售網絡,線上、線下共有4000家實體同步推銷。另外,涵蓋種植、加工、文旅、品牌、營銷整個全產業鏈條的升級再造,僅通過農旅融合發展稻田畫旅游觀光,每年就可吸引8萬人次前往。

在新的階段,農業生產托管要實現更大的突破,需要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托管做托管,向前向后延伸拓展,真正提高農業的含金量,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讓農業成為更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更有吸引力的職業。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