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7-03
記者 范 娜
雖有陰雨天氣打擾,但今年全市的夏收已順利結束,夏種也已進入掃尾階段。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開始盤算起了新農季的新打算。
連日來,記者先后走訪了永濟林豐家庭農場、夏縣王學家庭農場,聆聽了兩名農場主在收購糧食、規模種植等方面的想法。
王林:進軍收購行業
6月28日,記者來到永濟市栲栳鎮田村,一進村,路邊一個倉庫樣的庫房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黑色的外墻,綿延上百米的長度,看起來非常上檔次。

永濟市林豐家庭農場在出售小麥。 記者 陳方斌 攝
隨行的永濟市農村經濟事務中心工作人員盧超告訴我們,這是永濟市林豐家庭農場剛投入使用的糧食倉儲倉庫。
倉庫對面,就是農場主王林的家。
“這套倉儲倉庫烘干塔設備是省里農業產業強鎮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去年6月份開建,12月份建成。今年夏收后存儲小麥就派上了大用場。”一見面,王林就打開手機里的電子表格向記者介紹,這個項目共投資44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獎補資金110萬元,農場自籌資金335萬元。
田村是永濟牛肉餃子的發源地,更是遠近聞名的“飯店村”,餐飲業早些年就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王林因是家中獨子,不忍離父母太遠,從學校一出來就在離家一公里的韓村打餅子,一干就是十幾年。
因長期站立,王林的雙腿落下了病。2014年,在經過多方考察后,王林做了個決定——在家里的十幾畝地試種糧食。
2015年,他成立了永濟市林豐家庭農場,并流轉了其他村民的地,準備大干一場。
“農場剛成立時只有四五十畝地,沒有農機。2016年5月,我們購回了第一臺農機——小麥收割機,9月又購回了玉米收割機,一共花了20多萬元,用的都是打餅子攢下的錢。”王林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農場從剛成立時的四五十畝地,發展到2019年時的1100多畝地,再到現在精減到900畝;農機也從農場剛成立時的沒有一臺,到如今的4臺收割機、3臺拖拉機、1架無人機、1臺高架自走式農用打藥機,農場也被評為“山西省示范家庭農場”。
在王林的精心經營下,這幾年,農場的年純收入在1000元/畝,一年能掙90萬元。
“農場的攤子越來越大,就要不斷地投資,掙一點錢全投進去了。農場成立8年了,也沒落下啥錢。”王林說。
王林是個有想法的種糧人,在2018年,他就在自家住房對面建了一個1200多平方米的倉庫,用來存放農機、化肥、種子和一些糧食。
省里農業產業強鎮項目要求資金里的50萬元要用于小麥倉儲倉庫建設,60萬元用于購置小麥倉儲倉庫的配套設備。
“倉儲倉庫占地1333平方米,能存放三四千噸糧食,現在存著剛收獲的小麥,有三四百噸。”在王林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新建成的倉庫,一進去,堆放著的金黃色小麥像起伏的山丘一樣連綿不斷。倉庫里還放置著配套的封口機、篩選機、色選機等。
倉庫外,是一個高20多米的烘干塔。記者看到,烘干塔的主機、油箱、提升機都在室外,烘干塔的最上方與倉庫相連。王林介紹,提升機把糧食送到倉庫內的傳送帶,再經傳送帶,把烘干的糧食倒在倉庫地面上。1臺烘干機每天工作8小時,能烘干100噸糧食。
在倉庫前,是一個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晾曬場。
這幾天,王林一直在聯系小麥收購經銷商,打算把倉庫存的麥子賣了。“我打電話聯系了臨汾、聞喜等地的經銷商,人家都嫌遠,不來收。我昨天去了趟風陵渡,聯系好了一家,這兩天就過來,1.3元一斤上門收購。”
問及家庭農場的未來規劃,王林說,他已經把遠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叫回來幫忙了。兒子的婚期也將近,家里即將添新人,他們的種糧事業也會像一家人的日子一樣,紅紅火火。
“小麥一般不用烘干,到今年秋天玉米成熟時,烘干機就派上用場了。下一步,我打算進軍糧食收購行,幫村民銷售糧食。現在我們有場地了,收回來的糧食可以在晾曬場晾曬,或者直接烘干儲存,農場既能多一項收入來源,又能給農戶帶來便利,一舉兩得。”王林憧憬地說。
看著這些倉庫、場地,還有這些“高大上”的設備,田村村民也無比高興。村民王向虎說,我家種有20多畝地,以前糧食成熟了都是在路上曬,曬干了,有經銷商來村里收,直接就賣掉了,因為沒有地方存放,賣不上好價錢。現在村里有倉庫了,可以存儲糧食了,我們以后也能看行情再賣。
谷王學: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6月30日,記者見到夏縣王學家庭農場農場主谷王學時,他正忙著接待兩名老年人。

夏縣王學家庭農場內,多臺收割機在規模作業(資料圖片)。
“他們是柳村村民,因為年紀大了,干不動地里的莊稼活了,家里的晚輩又都在外務工,所以他們想把家里的十來畝土地流轉到農場。我們正在談這事,準備簽土地流轉合同。”谷王學解釋道。
夏縣王學家庭農場位于夏縣胡張鄉,成立于2016年,目前是山西省示范家庭農場,種植小麥、玉米2400余畝,擁有拖拉機5臺、大型卷盤自走式噴灌機11臺、植保無人機3架、收割機兩臺,常年雇用工人7人,農忙時每天雇用三四十人。
谷王學說,別看農場如今的種植規模挺大,在成立之初,只有100多畝地,農機也很少,僅有兩臺小型拖拉機。1985年,他在高中畢業后,就通過到各地考察,認定了糧食種植是一個風險小、有潛力且能穩定致富的行業,于是開始經營家里的十來畝地。
1993年,谷王學貸款5萬余元,承包了西下馮村的125畝地作為示范基地進行小規模種植,產生了良好的效益。
農場成立后,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升耕地地力等級;運用“小麥寬幅溝播+卷盤自走式噴灌”“包衣種子+生物有機肥拌種”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六統一”(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品牌銷售),實行100%標準化生產,使小麥產量連年提升,農藥、化肥用量持續負增長;通過引進示范專用功能性品種,小麥實現訂單生產,實現“三品”認證。2019年12月,該農場種植的小麥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被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
近年來,該農場推廣的小麥、玉米高產品種,累計增產糧食4000萬公斤以上,連續多年承擔市縣小麥、玉米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同時,農場還種有黑小麥、富硒小麥、強筋小麥等專用功能性小麥。
今年,王學家庭農場以示范區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新晉、大里、沙流、西下馮、小李5個村共兩萬畝小麥實現增產增收。
通過糧食種植,谷王學也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青年,成長為一名為社會作出特殊貢獻的新型職業農民,先后獲得了農業農村部“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共青團中央“全國鄉村青年文化名人”、山西省十佳科普志愿者、山西省優秀鄉土人才、運城市人大代表等殊榮。2021年到2023年,他被中共運城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先后授予“最美種糧人”“運城市種糧大戶標兵”等稱號。
夏縣王學家庭農場同樣榮譽不斷,成立短短幾年,就獲得了運城市示范家庭農場、山西省示范家庭農場、山西省機械化家庭農場示范場等稱號。
“今年,我們農場小麥高產示范田畝產超過700公斤,平均畝產超500公斤;去年,玉米高產攻關田畝產在750公斤以上,平均畝產同樣超500公斤,一年兩料糧食畝產超過1噸。”谷王學說道。
不僅如此,在今年全市小麥遭遇春凍、灌漿成熟期陰雨寡照等不利氣象因素的情況下,王學家庭農場的小麥仍獲得了較高產量。“今年我們農場小麥平均畝產超過500公斤,尤其是高產示范田經專家實收測產,小麥畝產達726.10公斤,創今年全市水地小麥單產最高紀錄。”谷王學說,“下一步,農場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利用科技的力量,向規模要效益。”
農業穩,天下安。如今,在運城,有2.7萬個家庭農場,有數以萬計的新型職業農民及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我市的糧食種植規模在不斷擴大,科學管理理念在不斷升級,種糧收益在不斷增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