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6-26
本報記者 王新欣 李丹鳳
前不久,景海鵬的父母在觀看“神十六”發射直播時,面前桌子上火箭模型的聞喜花饃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家鄉人對景海鵬及我國航天事業的祝福,承載著晉南人“事事不離饃”的禮俗,也彰顯出花饃在晉南應用之廣泛。
聞喜花饃,已經不僅是對古老技藝的傳承,更是在后人的創新推動下,發展成“舌尖”上的產業。無數聞喜人,靠著花饃,“蒸”出了熱氣騰騰的好日子,同時聞喜花饃這一傳承上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在聞喜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活”了起來,“走”了出去。

山西衛嫂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在制作花饃。
花饃之鄉
家家戶戶的傳承
晨光熹微,聞喜縣城鬧市區的一處老房子中,聞喜花饃手藝人丁麗炎一大早便起來和面。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有客人訂了老虎饃,還有客人訂了一份訂婚用的龍鳳呈祥花饃,她得早早起來,才能在傍晚時分將這些花饃制作完成并交到客人手中。
“今天起得不算早,旺季的話一般5點就得起床,夜里最晚忙到凌晨兩三點?!倍←愌滓贿呌眉舻督o鳳凰造型的花饃制作尾巴,一邊說道,“生意好的話,一個月能收入兩萬多元,養活一家人沒問題。這門手藝已經傳給我兒媳婦了,她現在完全可以獨當一面,我很放心。”
今年65歲的丁麗炎,捏花饃已經有20多年了,從小跟著母親,耳濡目染,對捏花饃有種與生俱來的熱愛,“做花饃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捏著捏著,我的心也跟著沉靜下來了?!?/p>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丁麗炎的孫女從小就愛上了這門手藝,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可以幫著奶奶捏點簡單的花樣了,“咱的手藝不愁傳承不下去?!倍←愌仔χf道。
面上多彩世界,手中萬物乾坤。傍晚時分,丁麗炎的花饃已經出爐了,碩大的饃上面,4只老虎相對而坐,俏皮可愛,栩栩如生,明艷的色彩和略微夸張的造型更增添了幾分祥和喜慶,立刻就將端午節的氛圍烘托了出來。
地處晉南的聞喜人,把對土地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寄托在花饃里。指尖上的藝術,承載著人們美好的期盼與祝福。在聞喜,有句話叫“人生十件事,花饃總相伴”,從嬰兒呱呱墜地到滿月、訂婚、結婚,再到過壽、喪事,每一個人生的重要節點,聞喜人都會蒸花饃以表祝福,嬰兒滿月蒸鼓鼓饃,結婚蒸龍鳳呈祥花饃,老人過壽蒸桃饃……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習俗,在聞喜,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捏制花饃的好手,家庭作坊星羅棋布,使得聞喜做花饃的群體一直很龐大,技藝也在口耳相傳之中逐步精湛。
聞喜花饃不僅好看,也好吃,尤以北垣為代表,是因為這里的小麥和水的品質尤為上乘。每到夏季,北垣上一望無際的麥田就會在微風中掀起一陣陣麥浪,這里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溫差較大,小麥生長期長,蛋白質含量高,面粉柔軟而有韌勁。北垣的水也因地勢較高、水位深而甘冽清甜。用這樣的面粉和水制作出的聞喜花饃,吃起來酥軟香甜,讓人回味無窮。
花饃,成了桐鄉人舌尖上的美味、指尖上的藝術、心尖上的情結。
手藝蝶變
小花饃“蒸”出大產業
“聞喜花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傳承非遺文化,振興傳統工藝,讓花饃手藝人的面案從炕頭搬到了車間,也就將文化資源轉化成了生產力。
走進位于畖底鎮的山西衛嫂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嫂食品)花饃成型車間,兩排工人圍著面案相對而坐,手上忙碌不停,一番揉、捏、剪、修、粘、綴后,一塊塊普通的面團就變身為惟妙惟肖的壽桃、蓮花、玉兔等各式各樣造型的花饃,另一旁的蒸制車間里,氤氳的蒸汽升騰,自然發酵的麥香味道撲鼻而來……
于2009年成立的衛嫂食品,傳承1700年“聞喜花饃”文化,是聞喜花饃制作的“領頭羊”。衛嫂花饃之所以正宗地道、健康好吃,總經理張永俊將之歸結于:水好、面好、工藝好,“衛嫂花饃”碾黃土麥、汲深井水,發酵采用傳統的玉米面自制酵母,且饅頭經二次醒發、八道揉面,精制而成。
產業化是推動聞喜花饃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聞喜花饃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
“2020年,我們通過聘請專家、與高等院校合作,共同投資研發成功饅頭保鮮技術,從而解決了困擾我們發展的最大瓶頸,使饅頭保質期延長至15天乃至更長時間,產品銷量因此得以大幅提高,同時對于聞喜花饃特色文化品牌的推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睆堄揽〗榻B道,“除了花饃、饅頭,我們還開發出了油茶、烤饃片等功能性食品,產品種類不斷豐富?!?/p>
近年來,聞喜縣把打造花饃特色產業列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工程,多次舉辦聞喜花饃技藝培訓班,聘請花饃藝人為農村婦女傳授花饃制作技術。衛嫂食品在聞喜縣委、縣政府的指導和推動下,以聞喜花饃制作為切入點,逐步探索建立省級勞務品牌培訓就業基地,走出了一條標準化培訓、精準化服務、規模化輸出的轉移就業新路。
正在衛嫂食品生產車間做字牌的張小平,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四年。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她從村里“蒸饃饃的”脫胎為技術精專的花饃技師。
“以前自己在家蒸饃都是估摸著來,做成啥樣是啥樣?,F在在這兒做花饃,每一步都有規范教程,還有很多創新手法和技藝,感覺像在做藝術品一樣。”張小平臉上洋溢著農村婦女靠手藝吃飯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做著自己喜歡的有‘藝術感的’工作,每月在家門口就能掙三四千元,還能照應家里,這樣的生活,我很滿意?!?/p>
在衛嫂食品生產車間內,和張小平一樣的花饃技師,有好幾十個。放眼聞喜全縣,有5000余名農村婦女經過聞喜花饃職業技能培訓后,成為手工花饃加工能手,足不出村走上了致富路。
眼見花饃產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張永俊盤算著下一步的發展:“目前我們正在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籌備組建‘全產業聯盟’,從小麥種植、面粉加工到花饃生產,彌補產業短板,廣泛開展跨界、跨區域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實現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為下一步做強做大夯實基礎。”

游客在聞喜大酒店圖書角+非遺展“微展廳”內參觀。 本報記者 金玉敏 攝
文旅融合
讓非遺“活起來”“走出去”
走進位于聞喜大酒店二樓拐角處的圖書角+非遺展“微展廳”,玉米皮編織的古樸花籃、色彩鮮艷的聞喜花饃等非遺文化裝點著酒店一隅,為現代化酒店增添了一抹傳統文化的亮色,不時引來三兩游客駐足觀賞。
另一側,位于東鎮鎮上鎮村的聞喜花饃展廳,分類陳列著百余種花饃展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花卉、亭臺樓閣等,仿佛一座花饃博物館,其種類齊全、制作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近年來,我們在保護利用非遺文化上下功夫,打造花饃展廳、圖書角+非遺展‘微展廳’,讓包括聞喜花饃在內的非遺文化走進景區、農村、社區、校園、酒店等地,讓非遺處處可及,讓市民和游客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甭勏部h文旅局副局長李國杰介紹道。
聞喜是晉南的小麥主產區之一,有60萬畝小麥,推進花饃產業可以促進小麥就地轉化,提高附加值。為此,聞喜縣委、縣政府利用重大節慶和文旅活動,組織舉辦了花饃藝術節,又在中國農民豐收節、山西省旅發大會、深圳文博會等重大節慶和會展活動上進行推介亮相。
不僅如此,近年來,聞喜縣深挖花饃產業發展優勢,通過省校合作激發傳統產業新潛力,與北京服裝學院合作,設計花饃新造型;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下,解決了花饃長途運輸儲存難題,將冷鏈運輸中的花饃存儲期提升至30天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挖掘聞喜花饃文化內涵,擴大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加大非遺傳承培訓力度,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聞喜花饃文化傳承隊伍中,同時,對花饃技藝進行有序整理、記錄、保存。”聞喜縣文化館副館長賈宏建表示。
如今,聞喜花饃已不再只是一門手藝、一份記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高超的制作工藝,描述了悠悠歲月中聞喜古老的飲食文化,也折射出聞喜人心中美好的愿景和期盼。勤勞的桐鄉婦女用靈巧的雙手把財富、幸福和未來都揉進這一個個小小的花饃中,讓好日子“蒸蒸日上”,也讓花饃“蒸”出大產業、致富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