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以“土”穩固產業根基,以“特”發揮競爭優勢,以“產”為發展持續助力,運城市——

琢磨透“土特產”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6-26

本報記者 余 果

新絳縣萬畝設施蔬菜核心園區俯瞰圖。 本報記者 余 果 攝

鄉村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

產業咋發展?關鍵是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

“土特產”看似普通,實則大有乾坤,“土”可穩固產業根基,“特”能發揮競爭優勢,“產”又為發展持續助力。

本報記者歷時三個月,對我市土特產發展情況進行了實地探訪,看看各地如何念好“土”字訣,打好特色牌,壯大鄉村產業。

立足“土”

用好鄉土資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物”。發展土特產產業,要依托當地資源,充分挖掘當地優勢;要善于抓住市場機遇,用好先進技術,充分開發資源價值。

改革開放之初,新絳蔬菜由“一家一戶”生產,供應“千家萬戶”消費;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新絳縣引進了大棚栽培技術;再到2000年前后,新絳蔬菜從單純追求產量增長轉變為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產業……一場又一場蔬菜產業發展的自我革新在絳州大地輪番上演,讓新絳蔬菜在質量提升上完成了一次次進階。與此同時,新絳蔬菜免檢進超市,免檢進入香港市場,新絳縣也獲得了“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縣”“全國果菜十強縣”“全國食品安全縣”等國字號招牌。

經過多年發展,新絳縣現代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2萬畝,以全縣20%的耕地,吸納了40%以上的農民就業,提供了60%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絳蔬菜已成為加速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打品牌、主要產業。

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蔬菜產業工人應運而生。部分退伍軍人、大專院校畢業生、返鄉創業人員投入設施蔬菜創業大軍,成為帶動蔬菜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有生力量。

新絳縣圍繞蔬菜產業各個環節,組建農資服務、銷售服務、技術服務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成了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中蘇村和丁村2個部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北古交、劉建、南熟汾、南燕村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和瑞恒高新技術示范園等一批優質高效產業示范園區,培育了一批產業化水平高、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建成了輻射全國各地的西曲蔬菜批發市場和10個產地批發交易市場,農民經紀人隊伍達5000人,銷售網點1.2萬個,成為西安、鄭州等地的重要蔬菜供應基地,產品遠銷20多個省市并出口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國等。

今年,新絳縣提出用兩年時間完成占地15645畝5856棟“老舊小”蔬菜日光溫室提升改造任務,全力發展高標準日光溫室,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改造后的日光溫室結構牢固,棚體空間大、亮度好、保溫效果好,水分、溫度、養分控制更精準,產品上市早、產量高、品質好,價格優勢明顯,每畝地1年按兩茬計算可增收3萬元。

聚力挖潛提升,實現設施農業量的再擴張。堅持“全縣一盤棋”,以鎮為戰、以村為基,積極開發利用農村空閑地、廢棄地、邊角地,新建110座占地500畝的蔬菜超大棚,新建300座占地1000畝的鋼架棚。通過一改(小改大)、二擴(擴大面積、擴大產量)、三提升(技術提升、質量提升、效益提升),今年先行完成7880畝3000棟老舊小棚改造,新增1500棟超大棚。

突出科技賦能,助力設施農業質的大提升。全力支持瑞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爭創國家級重點蔬菜實驗室,致力于打造現代設施蔬菜科技島,重點用于蔬菜新品種、新裝備、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及成果轉化,持續提升縣域農業技術優勢。

堅持多措并舉,促進設施農業效的穩增長。以新建擴量、改造提效、技術推廣、管理提升、市場拓展為抓手,全縣現代設施農業新吸納5000名農民就業,新增產量3萬噸,新增收入2億元。

狠抓三產融合,推動設施農業鏈更強更優。全力爭取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落戶新絳,力爭年內育苗能力達到4億株,五年之內達到8億株—10億株。內培外引做強做優精深加工業,加快建設集市場交易、冷鏈倉儲、物流配送于一體的智慧冷鏈物流產業園,推動設施農業全鏈條升級。

強化政策支持,激活設施農業發展新動能。用足用好省、市專項扶持資金,縣財政設立專項基金,對新建、改建設施蔬菜大棚,按棚內凈地面積分別給予一定額度的獎補,愿意貸款農戶給予至少一年貼息的補助。

截至5月底,全縣已拆除老舊日光溫室528棟,占地面積1848平方米,可改造成370余棟大型日光溫室,其余老舊溫室的改造升級工作待6月底小麥收獲完成和棚內越冬茬作物收獲完成后,便可整體推進。

體現“特”

突出產業特色

稷山縣棗農在晾曬紅棗。(資料圖片)  栗盧建 攝

土特產產業發展不能“隨大流”,只有特色鮮明,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才能真正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要下大力氣找準鄉村產業發展的著力點,以特色立足,以品質立身,進而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稷山是后稷故里、板棗之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農業產業特色鮮明。作為傳統特優產業,目前,全縣板棗栽植面積達15.3萬畝,其中核心區域5.5萬畝,擁有千年以上的古棗樹1.7萬余株。稷山板棗生產系統被評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縣年產鮮棗6000萬公斤,產值達到7億元。

6月19日,在稷山國家板棗公園板棗博物館隆重舉行稷山縣2023年棗花節暨稷山馬拉松賽系列活動頒獎典禮,大力表彰在活動中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和模范個人。

稷山馬拉松賽參與人員多、社會影響好,“吉祥之馬”聲名遠揚,全方位成功展示了稷山縣的組織協調能力、社會動員能力及市民文明素質。

工業、農業、文旅康養及專業鎮4個“雙招雙引”招商專場,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百名院士稷山行”活動幫助稷山縣構建最強“外腦”、高端“智庫”,為該縣高質量發展賦智賦能。

“稷山四寶”美食技藝大賽、黃河金三角攝影家協會攝影大賽、晉南寺觀壁畫保護與利用座談會、“稷山四寶”文創作品征集展示、全國知名作家稷山采風行、“守望千年·只為棗你”相親交友大會、“千年棗林·百年好合”集體婚禮儀式等各項活動均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線上線下引發了強烈反響,很好地發揮了宣傳稷山、助推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近年來,稷山縣確立了圍繞建設“稷王文化名城”的目標,深入實施農文旅融合發展戰略,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牽引,深入推進文化賦能行動。

稷山國家板棗公園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項目圍繞稷山文旅產業定位,將城(城區)鄉(鄉村)融合、園(板棗公園)村(姚村、陶梁)融合,點(各景區點)面(形成景區帶)融合,采取“政府引導、農旅融合、市場主導、產權明晰、村民參與、百姓受益”的模式,打造稷山農文旅融合發展新名片,旨在讓稷山從此成為運城市和晉南地區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

稷山國家板棗公園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項目主要包括:“稷山號”旅游觀光軌道火車項目;“童話農夫總動員”親子樂園項目;“稷王學宮”國家板棗公園沉浸式演藝項目;唐棗星空庭院項目;“棗鄉人家”商業街區招商運營項目;“稷王之光”稷山夜景亮化提升項目。

當端午佳節遇上棗花飄香,位于稷山國家板棗公園的唐棗星空庭院(以下簡稱“星空庭院”)迎來大批游客前來打卡,游客們紛紛與家人、好友一道,步入萬畝棗林,入住星空庭院,近距離感受大自然,享受戶外生活的樂趣。

落日余暉,微風輕拂。在星空庭院,人們寄情于鄉野,淺嘗一爐煮茶,漫步千年棗園,眺望漫天星空,宿于田野之間,愜意地享受慢生活。

星空庭院作為稷山國家板棗公園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項目重要業態,位于國家板棗公園核心區,緊鄰板棗博物館,綠蔭環繞,空氣清新。

星空庭院集吃住娛為一體,可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體驗。住宿區內幽靜的院內環境,星空房屋與錯落有致的棗樹,給人以室內五星級,室外五千年的治愈體驗。

帳篷餐飲區內,游客盡情暢飲,為好友慶生,與客戶洽談。

“自棗花節開幕以來,我們星空庭院的游客接待人數是節節攀升,客房入住率基本在80%以上,這在全行業來說,算是比較優秀的一個成績。特別是在端午節期間,我們的客房更是一房難求。”星空庭院項目負責人說。

做大“產”

建成產業集群

夏縣夏樂瓜業專業合作社內,瓜農在為西瓜粘貼標識碼。本報記者 閆 鑫 攝

產業興,則鄉村興。每一個小小特色產品的背后,都有著一條產業鏈,只有不斷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形成一定規模,才能讓農民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為此,在縱向上,需要貫通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在橫向上,需要融合農業、文化、旅游等業態,加快發展面向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現代鄉村服務業。

產業振興必須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向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以此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5月20日,“瓜甜禮夏 樂在河東”夏縣第四屆夏樂西瓜節暨名優特產品展銷活動在運城市中心城區隆重舉辦。此次活動,為夏縣名優特產品走出去、叫得響搭建了平臺,為企業、客商和消費者提供了商機和便利。

“此次活動以‘夏都四貴’‘農產品十寶’‘十大特色美食’‘十大文創’等名優特產品,‘夏都臻品’‘盛夏’等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大力發展‘特優’農業、綠色產業和生態產品,著力把夏縣建設成為運城市中心城區的‘果盤子’‘菜籃子’‘米袋子’,切實讓名優特產品成為農民群眾‘穩穩的幸福’。”夏縣縣委統戰部負責人說。

夏縣是農業大縣,有很多好的農產品,如何打響“夏都臻品”品牌、促進“三子”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夏縣一直在思考和努力去做的事。

聚焦“生產”端,發揮資源優勢,解鎖農業生產運營新模式。具體來講,“米袋子”,就是以夏縣王學種植家庭農場、夏縣水頭俊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中心,圍繞良種培育、有機旱作等,打造糧食高效示范區。“菜籃子”,就是以“夏鮮”蔬菜、供港蔬菜為中心,借助南大里鄉“夏鮮e鎮”,打造有機蔬菜示范區。“果盤子”,就是以山西格瑞特酒莊有限公司、夏縣夏樂瓜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中心,圍繞郭里葡萄、魯因紅棗等,打造優質果業示范區。“肉案子”,就是以山西晉星牧業有限公司、夏縣大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中心,瞄準“預制菜”風口,搶占先機,打造高標準熟食加工示范區。“油瓶子”,就是以葵花、油菜、核桃等優勢農產品為中心,精深加工,精細包裝。

聚焦“銷售”端,搭建平臺,激發活力。引導企業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發揮“商會+鏈主企業+合作社+電商”的優勢作用,以商會促進夏縣名優特產品展銷,用好商會、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兩會”平臺,通過把實踐創新基地建在農文旅產業鏈鏈主企業,打通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促進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三子”建設,達到“產、供、銷”一體化。

聚焦“物流”端。以冷鏈物流創新為抓手,大力發展“供銷合作社冷鏈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降低運輸成本,在運輸包裝上下功夫,借助規模較大、帶動性較強、覆蓋面較廣的公共型冷庫,快速完成農產品儲存、分揀包裝、信息處理等環節,搭建冷鏈物流體系,銜接上下游客戶,縮短配送路徑,提高配送時效,跑出加速度,確保保鮮度,暢通農產品流通“最后一百米”,助力綠色農產品走出去。

“土特產”,三個字皆文章,事關農民增收,產業振興,更關系到農村生機與活力。

“土特產”,三個字相輔相成,形成了一篇鄉村振興的大文章,與“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

琢磨透“土特產”三個字,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必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努力把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轉化為產品和產業優勢,這樣,才能讓產業發展各具特色,讓農民腰包不斷鼓起來,讓鄉村振興具備堅實的物質基礎。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