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河東成語典故何其多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5-16

■趙戰生

成語、典故,是中華文化寶庫里獨具魅力的國粹,像一枝并蒂奇葩,爭奇斗艷,綻放在世界語言文字的百花園里,馨韻悠然,夭夭其華。仔細玩味,一個個傳奇故事,呼之欲出;一幅幅歷史畫面,隔空重現。

河東,運城,地處黃河金三角,人杰地靈,物華天寶,自古謂之“中國”,是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這里,人文薈萃,史籍充棟,成語、典故如隋珠撒地,楚玉鋪路,不足為奇,俯拾皆是。

欣聞市上擬建“河東成語典故園”,不勝歡喜,甘愿做一名園丁,荷鋤汲水,為皇皇斯園植一株小草,涂一抹新綠。

關公文化,是我們運城的一張亮麗名片,博大精深,蘊含宏旨。其獨有的成語、典故,婦孺皆知,張口就來。“關公面前耍大刀”“桃園三結義”“千里走單騎”“華容捉放曹”,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則是其夜讀春秋,義薄云天;逸群絕倫,威震華夏。而心懷天下的政治家們,則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走麥城”的失策失意中,總結出了歷史的經驗與教訓。

平陸古稱虞,其境內的兩個小方國虢與虞比鄰,猶如輔車相依。輔者,頰骨也;車者,牙床也。晉獻公欲霸中原,首先考慮的是遠交近攻,吞并虞、虢。他以本土所出的“垂棘之璧”“屈產之乘”,賄賂虞君,假道滅虢。鼠目寸光的虞君貪圖玉璧、寶馬,昏聵入彀,結果造成了唇亡齒寒的亡國悲劇。

虞國大夫百里奚諫阻無果,輾轉逃亡楚國為人牧牛。他“心與牛一”,成了遐邇聞名的養牛專家。秦國不動聲色,用五張公羊皮將其贖回。百里奚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在秦國相位上勵精圖治,大展宏圖,終使秦國中興,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此乃“五羖大夫”之傳奇也。

西漢文景之治,英才輩出,被譽為“河東蒼鷹”的郅都,也是平陸人。郅都秉性剛烈,不阿權貴,勇于直諫;清正廉明,執法守志,不枉不縱,連皇親國戚也敬畏三分。相傳,他在擔任雁門郡太守時,政通人和,武備肅然,有一夫當關、夫莫開之威儀。匈奴聞名膽寒,不敢與之交戰。匈奴主帥為提振士氣,以其木雕像立為箭靶,令軍士練習騎射,胡騎猶心有余悸,畏葸不前,竟無人能射中。此消息不脛而走,無翼而飛,百姓歡呼雀躍,朝臣額手稱慶,贊其為“戰克之將,國之爪牙”。

芮城史稱古魏,段干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當之無愧的國之大賢。初為駔儈,也就是馬市經紀人;后師從卜子夏,熟讀《六經》。其學識超群,滿腹經綸,卻守志不移,無意仕途。魏文侯仰其賢,每過段廬,必伏軾致敬。后來,他欲拜段干木為相國,段堅辭不受,還“踰墻而走”。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強勢崛起,急于東擴,與其一衣帶水的古魏首當其沖,危在旦夕。秦軍一路呼嘯,進至魏境壑塬,只見段干木坦腹獨臥,視虎狼之師為無物。秦大夫司馬庚力排眾議,勸阻退兵。他說,段干木乃魏之大賢,道德學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下共知;魏侯思賢若渴,禮之如賓,敬之如師,如此“上下合和,未可圖也”。

秦軍不戰而退,魏國閭巷歡呼,擊缶而歌:“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人好忠,段干木之隆。”

此后,兩國不再比鄰為壑,反而屢結秦晉之好,人稱秦歡晉愛。秦穆公更是率先垂范,將自己的“五朵金花”,全都嫁給了晉公子重耳。在楚成王的扶持下,重耳從楚返晉,南面稱君。當楚臣問其何以為報時,重耳脫口而出:“往后兩國如刀兵相見,我方一定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晉、楚交惡,發生城濮之戰,重耳果然信守諾言,撤軍后退了九十里。

安史之亂,血火之災。這是大唐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捩點。在抗擊叛軍的蕓蕓將領中,史記“蒲州河東人”,實乃芮城人的張巡,血戰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居功至偉,名垂青史。

張巡雖系“探花”出身,但背后無“靠山”,官運不暢,當年僅除授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縣令。在那兵燹四起、血流漂杵、白骨遍野的戰亂年代,區區一名縣令,能有多大作為?可張巡硬是憑滿腔熱血,渾身膽氣,喋血睢陽,遏止了氣焰洶洶的叛軍南下步伐,保障了朝廷江淮賦稅供應,為后來全局戰略大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巨大的財政支撐。

對這位橫空出世的“鐵血縣令”,后世詩人尹廷高不勝感佩,放聲詠嘆:“坐守睢陽當豹關,江淮賴此得安全。至今青史雖零落,猶障窗風一面寒。”

血與火的安史之亂,與一位“嫣然一笑百媚生”的女人有關。她就是出生在蒲州永樂縣“獨頭村”的楊玉環。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標志與代稱。楊玉環天生麗質,有“羞花”之貌。她一笑傾人城,二笑傾人國,三笑君王意迷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然而這位國色天香,不僅未給大唐帶來好運,最終還使自己魂斷馬嵬,香消玉殞,成為飽受訾議的巾幗另類。

眾所周知:關公是解州人,受祀“武圣”,柳宗元也是解州人,享譽“文宗”。對其籍貫,雖存異議,但《辭海》一錘定音:“柳宗元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然而許多人不知道,解州還誕生了“南天一柱”——柳元景。

柳元景,字孝仁,宋代名將,其祖上三代均為太守。少年時期,他隨父柳憑時出征,征討南方蠻夷,沖鋒陷陣,屢立戰功,被譽為“少年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他身上得到了無可辯駁的驗證。

在與北魏對壘的“陜州之戰”中,宋軍幾經血戰,俘虜了大批北魏士兵,其中不少為強征入伍的漢人。宋軍主帥柳元景麾下的將領,忿其為虎作倀,助紂為虐,對抗天朝,紛紛要求格殺勿論,將戰俘全部斬首,以儆效尤。元景卻愍其不幸,悲天憫人,對其曉以大義,全部釋放。為了使漢人俘虜能夠平安返回家園,還特地給他們散發銀兩,并頒發了路條。此舉收到了極大的政治效果,使宋軍仁義之師的聲譽,傳遍了大江南北,有力瓦解了敵軍的斗志,贏得了人心。

自古兵家就有“殺降不祥”之說。而柳元景卻另辟蹊徑,樹起了至仁至義“善待俘虜”的大旗,成為以“攻心戰”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對此,后世兵家心領神會,屢試不爽。

縱覽河東碑碣文化,有一個人和一通碑,絕不可錯過。這人,就是唐代名相裴度;這碑,就是鐫刻裴度生平事跡,被譽為“三絕”的“平淮西碑”。一絕者,碑主裴度功勛卓著,為“中興賢相”;二絕者,乃領銜“唐宋八大家”、文冠天下的韓愈撰文;三絕者,碑文由清代帝師、書藝超群的祁寯藻捉筆書寫。

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聞喜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自魏、晉而興,歷六朝而盛,至唐登峰造極。一門繼出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在歷朝朱門大宦中,絕無僅有,罕有其匹。“天下無二裴”,實至名歸,并非浪得虛譽。

裴氏兒男中的佼佼者,首推裴度。他歷仕唐憲、穆、敬、文宗四朝,曾三次拜相。其最大功勞,就是以宰相身份,臨危受命,馳赴前線,指揮打贏了平淮戰役。臨行前,他立下軍令狀:“臣誓不與賊俱生”“若賊滅,則朝天有期;賊在,則歸闕無日”。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裴度命大將李愬雪夜奇襲蔡州,一舉擒獲了罪魁禍首吳元濟,取得了淮西之戰的最后勝利。

次年,唐憲宗為裴度在蔡州刻石立碑,彰表其功。碑文由曾擔任裴度帳下行軍司馬的韓愈撰寫。孰料不久即陡生變故,帝命磨平原碑,換上了由翰林學士段文昌重寫的碑文,把平淮首功記在了李愬頭上。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迨至晚唐,人們回首那段烽火歷史,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裴度為帥,縱覽全局,指揮得當,是那場戰爭取勝的關鍵所在;李愬為將,雖驍勇善戰,奇襲建功,卻難以與主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鴻猷,相較高下,分庭抗禮。韓愈的碑文猶如“湯盤孔鼎”既褒裴又不貶李,持論公允,剴切中理,深孚眾望。

然而,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會作如是想。北宋姚鉉撰《唐文粹》,仍沿襲舊說,只收錄了段文昌的碑文,而對韓愈的碑文熟視無睹,只字不提。對此,士林頗有非議,蘇軾更打抱不平,作詩正史。詩曰:“淮西功業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載殘碑人膾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歷史是鐵定的事實,不容有人借風揚沙,信口雌黃,隨意涂抹。宋徽宗政和年間,蔡州知府陳珦尊重歷史,順應民心,令工匠又磨掉了段文,重鐫了韓銘。

碑碣無言,正史百端。然而有人卻憑三寸不爛之苦,攪得六國不寧,天下不安。戰國時魏國人張儀,是與蘇秦齊名的“舌辯之士”。他們兩個針鋒相對,縱橫捭闔,幾乎操縱了時局的發展,為秦掃滅六合,一統天下,作出了驚世駭俗、淋漓盡致的個人表演。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文學藝術皇冠上熠熠閃亮的四大明珠,標格清邁、旨意雋永的傳世作品,可謂汗牛充棟,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在“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中,數王勃的成就顯著,影響最大。“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他有如天助的神來之筆,成為膾炙人口的傳世經典詩粹。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他出身文華璀璨的書香門第,祖父王通,號“文中子”,系龍門大儒,《三字經》將他列為“五大飽學名士”;祖叔王績,號“東皋子”,詩風清麗風雅,別具一格,在初唐詩人中自成一家,出類拔萃。飽受詩禮傳家的熏陶,少年王勃嶄露頭角,謏聞鄉里。后來,他漫游江南,途經洪州,偶逢閻都督為當地名勝滕王閣集頌。在高朋滿座、名士如云的宴會上,他文思靈動,妙語如珠,一氣呵成了《滕王閣序》,語驚四座,名冠江南,文傳天下。

《隋書·王勃傳》記,王勃寫文章的時候,往往不打草稿,也沒有窮思苦想的模樣。提筆若龍飛鳳舞,神形皆備;遣詞似山泉奔涌,左右逢源;用典如數家珍,信手拈來。有人統計,他在千余字的《滕王閣序》里,運用成語、典故,即達四十多條。其汪洋閎肆,筆走龍蛇,真可謂“詞源倒傾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王勃行文,不假思索,全仗“腹稿”成竹在胸。何為“腹稿”?蘇軾以詩釋之,曰:“袖手獨不言,默稿已在腹。”

當然,也有許多的文人名士,吟詩作文往往不打“腹稿”,而是搜腸刮肚,臨場發揮。唐詩人賈島,以“推敲”出名。一次,他騎驢在長安大街上,忘情比畫“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不意間沖撞了京兆尹劉棲楚的官轎,遭到一番訊問輕侮。后來,他又因騎驢吟誦,擋住了吏部侍郎韓愈的車駕。不過這次卻因禍得福,受到了一代文宗的賞識,并與之成為惺惺相惜的莫逆之交。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唐盧延讓的《苦吟》,道出了文人寫作時,絞盡腦汁的萬般辛苦。

《荀子》一書中的《議兵》篇,記載了上古時代的幾次正義之戰: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成湯伐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說他們“皆仁義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然而,兵不血刃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并非戰爭的常態。針對水無常勢、兵無常形的復雜戰局態勢,《孫子兵法·計篇》的高招是:“兵者,詭道也。”也就是說,兵不厭詐,用兵之道,在于神鬼莫測的詭譎之中。

《呂氏春秋》載有春秋時,晉、楚“城濮之戰”的故事。晉文公問大臣狐偃:“楚國兵眾,我國兵少,寡不敵眾,將如何取勝呢?”狐偃答道:“愛禮品的國君,得到再多的珠寶,也不厭華美;好征戰的國君,仗打得再多,也不厭詭謀。咱就以詐制勝吧!”結果,晉國以少勝多,以弱克強,大獲全勝。此后不久,晉文公即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儼然成了春秋首霸。

盡管河東歷史上的人物與故事早已隨風飄逝,難得親見,但由其所產生的極富中華文化特質的成語、典故,卻生生不滅,代代相傳,像無垠夜空,星辰閃爍,光輝燦爛,照亮云漢。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