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鄉土之樹與鄉土作家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5-16

王秀梅

當目光與那株榆樹在空中相遇時,起初我是有些驚詫的。

手中擎了一枝金黃色的菊花,我隨著祭拜的人流,向著趙樹理先生的墓冢走去。這是2023年暮春一個春風和煦的上午,無風,有溫暖明亮的陽光在頭頂照著,照著這個名作尉遲村的晉東南小山村:整潔干凈的巷道、成排連片的民居、高下參差的綠樹、綿延起伏的山峰,偶爾兩三個在巷頭觀望流連的村民。

我們剛剛參觀了趙樹理先生故居出來。離趙樹理先生故居不過一箭之地,是一個被蒼翠樹木環抱的山凹臺地。臺地依地勢被規整為高差并不怎么顯著的三個臺面,如今是趙樹理先生的長眠之所。趙樹理塑像、墓碑及墓冢,均在臺地的中軸線上。

在距離墓冢十幾米遠的地方,我就看到了那株榆樹。看到那株榆樹時,我感到一愣,剎那間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了,腳步也踟躕了數秒鐘。我繼續朝前走去,那樹越來越近,看得也越來越真切。沒錯,罩在先生墓冢上方的,正是一株榆樹!

與周圍的塔柏相比,它的樹葉,是淺淺的淡綠,不夠茂密,綠意不及塔柏那么濃重;它的枝條與樹冠,略顯散亂,不夠圓潤,不及塔柏那么規整有型;它的高度,與周圍的塔柏相比,明顯低了一截,也不及塔柏那么挺拔,那么氣宇軒昂。

懷著端肅恭謹之心,我將手中的那枝黃花,插入先生墓冢前方濃密的灌木綠叢中。我對先生的那份由衷敬意,也永遠留在這里陪伴先生了。

繞墓冢而行的時候,我特意觀察了一下那株榆樹:榆樹長在墓冢的后半部,有碗口粗細,從根部往上,樹干直溜溜的,再往上長,它的樹冠開始變得微微傾斜,探向墓冢一側,好像在用自己的身子為先生遮風擋雨。

榆樹是華北地區最普通最常見的樹種,我不曾料到,與先生靈魂如此親密相依的,竟是這樣一株普普通通的榆樹。

如今,它就這樣日夜守護著先生。風行風駐,樹葉低聲細語,似乎在與先生的靈魂交談。

這種在華北農村房前屋后隨處可見、隨意栽種的榆樹,如今和堪稱樹中禮兵的塔柏、雪松一起,組成了一個濃淡相宜的綠色方陣,拱衛著先生的安息之地。就像在肅穆莊重的調色板上,增加了特別生活、特別家常的內容,整個畫面立即擺脫刻板僵化,變得鮮活生動起來。這樣的布置,當然符合趙樹理先生的性格喜好:他是個有趣的人,是創作出大量活靈活現文學人物的平民作家,絕對不喜歡千篇一律刻板教條。你看他筆下的人物,二諸葛、三仙姑、小二黑、鐵算盤、李有才、常有理……哪個不是形象鮮明、個性突出呢?

榆樹,是鄉土之樹,是把根扎在鄉土、和老百姓最相依為命的那種樹:饑荒年月,老百姓沒有糧食,是榆樹奉獻出自己的花、葉甚至樹皮,幫他們度過饑荒,從奄奄待斃的赴死路上,撿回一條命來。

趙樹理先生,是真正的鄉土作家。他是最熟悉農村、最了解農民的作家,是鄉村變革的倡導者與踐行者。他熟悉中國傳統的鄉村,看到了鄉村中存在的問題,也看到了鄉村中代表進步因素的新人物。在他的經典作品《小二黑結婚》中,濃縮著中國鄉村變革的影子,有代表新時代氣息的小二黑、小芹,也有代表封建迷信、落后思想的“二諸葛”“三仙姑”。《小二黑結婚》的大團圓結局,寄托著他對鄉村生活變革的理想。今天的趙樹理,以作家身份而為世人銘記,被稱為描寫農村生活題材的“鐵筆”“圣手”。可能為更多人不了解的是,趙樹理先生是在蔣介石大肆“清黨”、血雨腥風的1927年毅然決然入黨的早期黨員,因此被閻錫山下入大牢,因無實證釋放后流浪多年。1937年找到組織后,他堅定地重新入黨。趙樹理先生首先是個信仰堅定的革命者,在他看來,文學創作是他工作的手段和方式,借以推動工作中問題的解決;在他那里,文學與工作、生活是密切融合的,絕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農村生活也絕不只是他文學創作的道具。趙樹理先生是一個真正熟悉農村、真誠熱愛農村的寫作者,選擇了為中國農民和中國鄉村書寫,他從變革鄉村的理想出發,從生活的本真出發,從真實的生命體驗和感受出發,創作出鮮活生動、貼近現實、貼近大眾的反映鄉村時代變遷的作品,走出了一條文學大眾化的嶄新路子,被譽為“人民作家”。

趙樹理和鄉村,有著天然的血緣及情感,他是村民們心中口中“我們的老趙”。作家康濯曾形象地說過這樣一段話:“老趙和我下農村……有個最根本的區別,即我去農村總還是‘下鄉’,是從‘上面’回‘下面’,趙樹理卻毫無什么上下之分,只是‘回鄉’‘回家’”。總想著是“下去”,是因為“心”還在上面,靈魂沒有完全跟上身體一起行動;趙樹理不同,他是“回鄉”和“回家”——因為他的根和心,一直就在鄉村,始終在村民們中間,他的靈魂和身體都在鄉村。

趙樹理先生是新中國極少放棄了工資、不報銷差旅費的作家。他在北京有戶口、有房子,回山西時把自己在北京購買的住房捐獻了出去。最后,他的骨灰也從八寶山革命公墓遷回老家——晉城市沁水縣嘉峰鎮尉遲村。

從尉遲村走出的人民作家趙樹理,終于徹底回歸生他養他的故土,一個有普通榆樹在山腳旮旯、房前屋后隨意生長的小山村。

鄉土之樹與鄉土作家,趙樹理與榆樹——二者的精神氣質是如此契合。

讓作為鄉土象征的榆樹日夜陪伴先生,這樣的安排,一定甚合先生心意。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