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對關公文化的最新思考與系統解讀

—讀王西蘭長篇文化散文《千秋武圣》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5-11

■王秀梅

關公文化是運城的第一文化品牌,是運城奉獻給中國和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自2008年以來,我市作家王西蘭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在關公文化領域躬身深耕,相繼推出《不朽關公》《關羽傳》《世紀之問與時代回答——我們現在為什么還要敬奉關公》等作品,在關公文化研究界產生了重要影響。2022年,他的著作《千秋武圣》,作為“典藏古河東叢書”之一,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本新著無論就學術價值還是文學品質而言,都稱得上文質兼美的上乘之作,是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文學感染力的文化大散文,集中展示了作家關于關公文化的最新思考和對關公文化系統獨到的解讀。這是王西蘭同志對關公故里作出的重要文化貢獻。

作家此前面世的幾部關公著作,盡管寫作內容各有側重,寫作手法不盡相同,但有一個鮮明主題前后貫通,即回應關公文化發展面臨的難題和公眾的困惑,在深刻學術思考的基礎上,科學回答關公及關公文化“是什么”“為什么”“要不要”的問題,即歷史上真實的關公是個什么人?人們為什么還在敬奉關公?今后我們還要不要關公?關公文化是在關公這一真實歷史人物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文化,第一個問題是在歷史層面談對關羽的認識,后兩個問題是對關公現象的文化思考,三個問題對認識與弘揚關公文化均極為重要。作家在《千秋武圣》的寫作中延續了這一主題,并作出了積極響亮的回答和明晰深刻的解讀。

現今國人對關公的認識,基本源自三國題材的小說、戲曲、電視劇等藝術形式中的關公形象。歷史上真實的關公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經過在史冊中仔細爬搜剔抉,作家讓我們了解了關公真實的“奮斗史”。在劉備集團的生存階段,在事關劉備集團生死存亡的“荊州撤退”中,是關羽挽狂瀾于既倒,在漢津口成功接應狼狽潰逃的主力部隊,挽救了包括劉備、諸葛亮在內的領導核心和團隊骨干,挽救了扶漢大業。在劉備集團的戰略立足階段,是關羽在江陵頑強阻擊,保證了孫劉聯軍攻占江陵,取得江南四郡作為立足之地,為赤壁之戰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保證了劉備集團漂泊二十年之后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戰略根據地。在劉備集團遇到難得發展機遇、發起攻取益州戰役的時候,又是關羽在青泥英勇拒敵,粉碎了曹軍乘機南下的圖謀,完成了西征部隊的戰略支撐任務;之后的六年時間里,又是關羽妥善經營荊州地面,為劉備集團提供了強大穩固的后方根據地。史實證明,撇開藝術虛構的故事和情節,關公依然是英勇的戰士和優秀的統帥,在劉備集團生存、立足、發展等各個戰略階段,均作出了卓越貢獻。關羽一生,用生命踐行“忠義仁勇”的高尚品質,彰顯出俯仰無愧天地、精誠可對蒼生的崇高人格力量。

公元219年,關羽血灑當陽,帶著功敗垂成的巨大遺憾,以悲壯的身姿走入了歷史。在他的身后,留下了眾說紛紜的話題。就其犧牲而言,就有“大意失荊州”之說,責備關羽大意輕敵,擅自行動,結果導致劉備集團的半壁江山——荊州失陷敵手,最終葬送了抗曹扶漢事業。古往今來對關羽的責難,不止這一樁,比如說他看不起黃忠,有“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之語,批評他不團結同志,驕傲自大;說他拒婚辱使,破壞孫劉同盟,沒有大局觀……按照這些觀點和評價,關羽是一個有重大性格缺陷和致命缺點的人。這樣的人還能負載“千秋武圣”的至高榮譽嗎?在書中,針對關羽的種種負面評價,作家以典籍記載的史實為依據,努力還原歷史現場,還原歷史真相。比如,痛失荊州,曾讓關羽背負了太多的責難,通過史實梳理和對歷史情境的仔細分辨,作家得出的結論是,痛失荊州的主要原因是東吳的背盟和偷襲,是劉備集團最高決策者的決策失誤——對戰略全局缺乏總體把握,戰爭準備嚴重不足,在戰役發動時間、軍事行動配合、后方陣地鞏固等方面存在重大失誤。通過運用唯物史觀的深入解析,作家得出了更接近歷史真實、更為歷史負責的結論:痛失荊州,并不是因為關羽的大意,關羽也沒有大意;痛失荊州,主要原因不是關羽的失誤,主要責任也不應讓關羽來承擔。作家的分析理性平和,公正客觀,充滿力量。再如,華容道釋曹,在古代被視作重視義氣的舉動,在當代語境中卻有了新的解讀,有論者評價關羽此舉“是以原則作交易,將個人恩怨凌駕于國家根本利益之上的罪惡行為的典型”。在《千秋武圣》中,作家根據《資治通鑒》《三國志》的記載,論證了真實的歷史是:華容道上無關羽,幾乎要追上曹操的,是距離華容道最近的劉備部隊。作家告訴我們,曹操是走的華容道,但關羽卻不曾放曹操,這才是歷史的真相;一直為大眾津津樂道的華容放曹,是藝術的虛構,是小說家言,因此責備關羽有失公正。在關羽因“不與老兵同列”之語引發的爭議中,作家站在全新角度對“不與黃忠為伍”進行了解讀:關羽說這番話,是為了維護劉備集團的最高利益,是他體察到劉備在“四大元帥”人事安排上的難處、感受到趙云內心的委屈與以大局為重,發了一次用心良苦的“政治脾氣”,用這一特殊方式傳遞對趙云的安慰和理解,完全是為了維護劉備團隊的最高利益,是一種大局意識。經過深入思考及辨析,作家剔除了關公被誤讀、抹黑的一面,長期扣在關公頭上的不實指責和某些惡謚得到了實事求是的否定,卸掉了武圣身上背負千余年的歷史包袱,讓我們更深地了解了關公,理解了關公崇高偉岸的人格。

總之,作者在書中首先對“關公是個什么人”作出了正面回答:剔除藝術虛構,糾正曲解偏見,關公依然是英雄的關公,是與文圣孔子齊名的武圣,他具有匡扶正義、統一國家、拯救蒼生的政治理想和社會宏愿,建立了不朽功業,具有無比忠誠的道義立場和特別高潔的個人操守,是忠義仁勇的化身,是中國人處事的標范、做人的楷模,值得后世永遠尊崇。

在《千秋武圣》中,作者對民間信俗意義上的關公信仰從正面意義進行了解讀,回答了“人們為什么敬奉關公”的問題。關羽壯烈離世,他的敵人呂蒙、曹操隨即跟著去世,時局也發生重大變化,三國時代的歷史拉上帷幕。一些與關羽同時代的人,比如曹操、孫權、呂蒙等,這些歷史人物人格上的缺陷反襯出關公的高大,人們發現了正義、忠義、誠信、仁愛、勇敢、智慧的力量。在去世后不久,關公就開始被人懷念,被民間祭拜,這些自覺自發的行動,反映了民心的愛憎和向背,關公首先在民間走向永生,之后宗教借重、朝廷加封,關公走向神壇,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神祇。

《千秋武圣》闡述了關公信仰的精神實質,揭示了燒香磕頭祭祀敬奉行為背后的心理成因。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精神的民族,人們崇拜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的歷史人物,崇拜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和道德理想的歷史人物。關公是忠誠、義氣、正直、坦蕩、光明磊落、擔當等人類道德精華和高貴品質的集合體,是最具備這種品德和精神、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和道德理想的,因而就成了人們的精神需要。關公信仰,雖以神話和迷信的形式表現出來,反映的卻是人們對忠義精神、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是人造就了神,民心即天心,神由人興。關公忠義仁勇的崇高品格,使他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寄托,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神祇。崇拜關公、敬奉關公,像關公那樣做人,像關公那樣做事,成了人們道德追求的目標。這是關公信仰的精神實質。燒香磕頭頂禮膜拜種種舉動,不過是對關公精神內心追求的外化,是普通民眾偶像崇拜的表達形式。這是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人們普遍已經不再迷信的情況下關帝廟仍然香火繁盛的原因,是在文明昌盛的社會人們依然敬奉關公的真正原因。

弘揚關公文化的積極意義,用傳統文化為社會現實服務,是作家寫作《千秋武圣》的立足點。在書中,作家闡述了關公精神的普世價值及現實意義。其一,關公精神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實現社會道德重建的需要。關公畢其一生所維承和實踐的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理想,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關公精神,無論于國于民,還是對于個人安身立命,都是有重要價值的。關公是我們當前道德重建的動力和營養來源,是社會教化永遠不需改版的全民教材,他的忠義思想和誠信品格,對匡正道德滑坡的社會風氣,對呼喚誠信缺失的社會風氣,對現代社會人格的完善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二,關公精神是凝聚我國眾多民族和十多億全球華人的精神軸心,對實現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的使命意義重大。關公是華人世界最廣泛的文化認同。在尊奉關公、敬重關公這一觀念形態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華夏子孫是一致的。關公信仰是凝聚我國眾多民族和十多億全球華人的精神軸心,無疑會對我國多民族的團結、對海外華人的團結起到巨大的作用。作家指出,關羽的忠義精神,是所有華人精神的最大公約數,是華夏之魂,“如日月經天,如江河行地,傳承久遠,永世長存”。關公文化,是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入人心的文化;關公文化,是時代的需要,是永遠的需要。

作家清醒意識到,要將關公文化研究引向深入,要弘揚光大關公文化,不能稀里糊涂地崇拜迷信關公,必須增強關公文化的學術含量,增強人們對關公文化的科學認識。這也是他在關公系列著作寫作中反復亮明、一直堅持的態度。在《千秋武圣》中,作家為我們清晰梳理出了關公在民眾崇拜、朝廷加封中走向神壇、成為國家神祇的經過,梳理出關羽形象通過傳奇、說唱、詩歌、小說、戲劇等形式不斷得以普及、升華的脈絡,梳理出道教、佛教為自身發展借重關羽影響從而使關羽為中國儒道釋三大主流文化接受的發展流變,進而指出,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中華民族把自己的歷史觀和精神追求,把自己的人格向往和道德標范,集中到關公這樣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身上,使關公成為承載多重文化內涵和社會道德力量的文化符號,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即關公文化。作家因此總結出了關公文化的定義:“關公文化是以關公的真實歷史為源頭,以各階層民眾對關公的普遍信仰崇拜為基礎,以朝廷褒封宗教尊奉的神化偶像廟貌祭祀為推動,以各種雅俗文化藝術形式的傳播為普及方式,以綿延彌久的歷史長度和涵蓋廣泛的地域廣度為發展歷程,從而產生的體現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和民族道德倫理的文化現象。”定義,是對事物作出的明確的價值描述。這一定義,是作家對關公文化系統思考的結晶和成果,是對關公文化研究的重大學術提升和重要學術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此前已經寫過幾本關公著作,關公題材已是熟得不能再熟,而這正是寫作這本新著的難度和挑戰所在。讀了《千秋武圣》,感覺仍然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別出心裁而獨具匠心的文章結構,典雅時尚的語言表達,貫穿全書的磅礴激情與理性思考,形成了本書剛正至美的文化散文風格,讀后使人蕩氣回腸,得到認知提升與文學審美的雙重滋養。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