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鸛雀樓:向天再借七百年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5-06

□王慧

景因人而美,人因景而醉。在新時代的人們與鸛雀樓實現相得益彰的“雙向奔赴”之時,我們對這座文化名樓進行探微與回望。它以七百年的實際存在托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又以七百年的詩歌喻象涵養著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歷經隋、唐、五代、宋、金,元初被毀,七百余年的時間,歷代文人對其有諸多吟詠。除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還能查到24首寫鸛雀樓的詩歌。元、明、清三代,可算作鸛雀樓的第二個七百年。此時的它,實雖亡,名卻長存,仍有不少文人在詩詞中賦寫鸛雀樓。

第一個七百年,“鸛雀樓”在詩人筆下,呈現出從物象到喻象的時代嬗變。此時的鸛雀樓,剛剛進入詩人的審美視野,尚未凝結出共通的意蘊與情調。隨著歲月的積淀和詠嘆者的增多,“鸛雀樓”兼有實指和虛指兩種意義。既有像唐人那樣登高賦詩的作品,如北宋李之儀的《登鸛雀樓》,也有將它作為一種代表性的物象,和另外一個物象兩兩陳列,構成對仗,如北宋沈括《開元樂》“鸛雀樓頭日暖,蓬萊殿里花香”,盧襄《雍丘歌》“論功初入鸛雀樓,圖形已入麒麟閣”等。這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鸛雀樓”在詩歌喻象中的典型化過程。

詩人未必要真正登樓,也未必要實指“鸛雀樓”,他寫這三個字的時候,和讀者讀這三個字的時候,雙方都能對“鸛雀樓”所蘊含的地域、文化、情感等要素生發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解讀。當南宋時期的陸游寫下“萬里難逢鸛雀樓”,他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感和渴望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便令人真切而形象地感受到了。

當這種喻象意義被標注在“鸛雀樓”身上時,它便具有了一種審美生命、文化生命。第二個七百年,雖然現實中的鸛雀樓消失了,但在詩人的精神層面和情感層面,鸛雀樓沒有消失。曾經一度,大家把古蒲州的西門樓當作鸛雀樓,一如既往地登高賦詩、抒情言志,可見鸛雀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這一階段的詩中,“鸛雀樓”不再是相伴登高、攬勝抒懷的暢游之地,也不再是感慨物是人非、時光易逝的吊古傷懷之所,而是成為古蒲州的經典標志。不管是送友人去河中,還是自己到訪蒲州,詩人都會在詩中將鸛雀樓與“河中”“蒲州”聯系在一起。這說明,此時的鸛雀樓已然和蒲州融為一體,蒲州的精魂便是鸛雀樓,鸛雀樓的化身便是蒲州。這從明朝歐大任的《送蒲州謝布衣三首·其一》和清代朱彝尊的《西地錦·送錢爾載之河中》都能看出。

新世紀之初,鸛雀樓復建成功,自此,國人積極進取的“更上層樓”精神有了現實依托,文人極目騁懷的“詩化記憶”被重新激活,蒲坂大地所書寫的“黃河故事”,有了更高、更遠的格局與視野。

鸛雀樓在悠悠歷史的長河中,本只是一座存在了七百年之久的戍樓,但它通過詩歌的審美喻象,藉由蒲州的自強不息,向天再借七百年,以堅韌不拔之志、歷久彌新之姿,守護著炎黃子孫的精神內核,直至復建、重塑,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