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杜萍時間:2022-12-15
奔走于烈日下,行走在風雨里。楊富榮的足跡幾乎遍布黃河上下、大江南北。35年來,他跋山涉水,餐風飲露,差不多跑遍了全國各地,花光了家里的積蓄,換回了滿屋子的舊照片、“爛”畫冊、“破”報紙。面對村人不解的目光,他依然如故,籌集資金辦起了收藏館,收藏歷史,折疊時光,留住歲月痕跡和榮光。
初心不改,癡迷紅色收藏
12歲時,楊富榮拿零食換回了幾枚毛主席像章。這幾枚像章是他的珍藏。聽著先烈們的故事,唱著革命歌曲,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雨露,他自小就在心底立下一個誓言,等他有能力了,一定要收藏更多的紅色物品,為后世留下紅色的記憶,激發大家愛黨愛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這些紅色收藏,讓楊富榮明白了它的意義所在,對于紅色收藏的獨特價值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折射出了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現狀,承載著沉重的記憶。
隨著事業有成,他的紅色收藏有了經濟支撐。出行工具從摩托車,換成了面包車、小汽車,他繼續行駛在全國各大古玩市場,購買紅色收藏。除了山西、陜西,他的足跡遠至云南、貴州、湖南、四川、西藏、山東、甘肅等地。尋找的過程,不僅是苦與累的付出,還有危險。一次,他騎著摩托車去延安購買紅軍用過的電話機,回程時大雨如注,山高路滑,他摔下山坡,膝蓋上的傷痕至今還在。
他把手表抵押到西藏,換回了一幅解放初期的植絨毛主席像;他兩次前往湖南、6次拜訪,終于收購到了直徑20厘米的毛主席彩色像章;他4次到夏縣走訪15名知情人,打聽到一幅4米×4米的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毛主席油畫的去向并成功收藏。
“這是毛主席在延安的照片,這是游擊隊的隊旗,這是紅軍背過的水壺……”他對每件藏品都視若珍寶,并對其的來歷、背后的故事、所蘊含的意義了如指掌。
癡迷成志,租賃場地建館
幾十年來,他的藏品積累已超過10萬件。如何使這些藏品發揮最大的社會價值成了他的心結。經過多方尋訪、實地考察,楊富榮將這些紅色收藏轉化為公眾共享的資源,籌資數百萬元在新絳縣澤掌鎮光村東(原育杰學校)開設總占地面積10余畝、面積5000余平方米的展館。展館分為“農耕編制文化”“晉南印象”“晉南抗戰”“青春歲月”“建國元勛”五大板塊33個展廳,展出了3萬余件收藏品。
展廳以“紅色”為靈魂,以“時間”為記憶節點,呈現出“紅色源”“紅色譜”“紅色頌”三大主題。展覽展出了不同樣式的毛主席像章上萬枚,毛選、朱德著作,以及文史資料、連環畫、宣傳冊等;還展出了晉南方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方面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農耕用具和相關文史資料;我地下黨在光村用過的手槍、資料,晉南戰役日寇留下的鋼盔、王八盒子、槍套,以及細菌罐、中國地圖、望遠鏡等物品;還有新絳縣獨有的功德碑、絳州老城的碑刻、明代竹節炮和新絳縣傳承數百年的非遺項目新絳堆繡、漆器、剪紙、木版年畫等。
紅色物品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崛起,每一個物件都有獨特的意義和故事。楊富榮說,展館免費開放,旨在給大家提供一個紅色教育場地,讓參觀者銘記歷史,賡續精神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