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22-12-15
衛(wèi)文革
公務(wù)之暇,不厭摳字搜典之煩,以翻閱碑志為樂。此類文字雖曰索然無趣,不為時人所道,然片石只言,亦能釋疑解惑,俾讀者有一得之愚。近讀《山右石刻叢編》和《唐代墓志匯編》,得舜帝記載數(shù)則,摭錄于此,一補叢書之闕,二與同好共鑒。
一則見于《山右石刻叢編》卷三。《大隋河東郡首山棲巖道場舍利塔之碑》中記:“然則重華文命,德冠百王;迦牟逸多,道超千佛。”文稱“棲巖道場者,魏永熙之季大隋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立,于時得一未清,初九勿用,褰帷蒲坂,乃創(chuàng)秪園。基址首陽,夷齊乘節(jié)之地;登臨媯妠,娥英降嬪之所。”此后并言“殷憂啟圣,天祚明德,煙云變彩,鐘石革音。誥誓起于鳴條,謳歌歸于景亳”。
據(jù)此碑,棲巖寺始建于北魏永熙年間(532—534),系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所建。北周武帝滅佛,寺遂淪蕩。楊堅受禪建隋,重尊釋典,在仁壽元年(601)其母壽誕之際,詔賜舍利于全國八十州,限期建塔,為其母后祝壽,此塔乃其一也。塔即為朝廷敕建,文亦出官方之手。碑云“司法書佐、會稽賀德仁奉教撰”,即為明證。按司法書佐,本名法曹行參軍,煬帝即位后更名,為隋各州郡之佐吏。文稱河東首山形勝典故有三:一是伯夷、叔齊乘節(jié)之地,二是帝堯二女娥皇、女英下嫁舜帝之所,三是周柱史老聃過關(guān)之故址。碑言這些掌故發(fā)生于此地,應(yīng)是大隋王朝的官方看法。對照上下文義,若沒有“重華文命”,何來“娥英降嬪”之說?碑文所云之“鳴條”,也在河東,乃一綿延十數(shù)里之土崗,據(jù)《孟子》所記“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此亦旁證之一。
碑記外,還有物證。首山腹地之芮城縣東歷山村前對黃河,背依土嶺,村中原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舜井,“三普”期間,文物工作者又新發(fā)現(xiàn)了舜廟,應(yīng)為舜帝活動河東之佐證。按東歷山村地處中條山中,現(xiàn)隸芮城,舊屬永濟,古為蒲坂所轄。《史記正義》:“《括地志》云:‘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名歷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此地舜跡,史載最為詳細。除了《漢書》《后漢書》,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河水)又南過蒲坂縣西。……今城中有舜廟,魏秦州刺史治。太平遷都,罷州,置河東郡。……郡南有歷山也,謂之歷觀,舜所耕處也,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水,廼逕歷山下,上有舜廟。”可見此處舜廟、舜井,至遲在北魏時就已有之。文中所稱之“歷觀”,又見于漢代揚雄《河東賦》:“登歷觀而遙望兮,聊浮游以經(jīng)營。樂往昔之遺風兮,喜虞氏之所耕。”顏師古注“歷觀”曰:“歷山上有觀也。”晉灼曰:“在河東蒲坂縣。”楊氏所敘,為漢成帝祀后土、覽鹽池、登歷觀之經(jīng)過,不僅說明酈道元所記不虛,更將虞舜活動于河東的官方說法前提到西漢時期。惟歷觀之建筑,今已不知所蹤。前幾年,筆者到東歷山村作調(diào)查,據(jù)村民言及,村東南之高阜處尚有一“黎明觀”,又稱顯明觀,現(xiàn)已成為遺址。傳說舜勤耕早起,每至此,天始明,故名。村中并有“見帝楊樹彎,舜王耕田在歷山,黎明觀,在前面”之歌謠。此地20世紀70年代曾出土過八棱形線刻人物石燈臺,亦名道德經(jīng)幢,唐天寶五載(746)造,現(xiàn)藏于永樂宮。而諸《平陽府志》《蒲州府志》《永濟縣志》,卻無黎明觀之記載,其之毀滅早矣。黎明觀不知是否即《河東賦》所稱之“歷觀”?抑或是“歷觀”廢棄后所建之另一道觀?有待考古發(fā)掘證實。
二則見于《山右石刻叢編》卷七。唐代《圓濟和尚塔銘》:“故法昌寺主圓濟和尚”,“脈裔重華之后,生緣讓畔之鄉(xiāng)”。文后還有“龍象咽而云悲,虞芮慘而雨泣”之記。按《塔銘》原嵌于芮城縣法昌寺正殿后壁,和尚以天寶二載十二月二十八日示寂。據(jù)志文,圓濟僧既是舜帝之苗裔,當為姚姓。讓畔之鄉(xiāng),即著名的閑田,又稱閑原,商末虞芮二君相讓之地,“俗名讓畔城,在(平陸)縣西五十里”,“在今南侯溝西、儀家溝東,幅員十里,頗稱沃饒”。其地坐落在今平陸之西、芮城之東的兩縣交界地帶。之所以說此為虞舜活動河東的另一例證,乃因隋唐時人撰寫志銘有一固習,即均套用本地的歷史掌故,以襯托志主之不凡。圓濟僧即為芮人,姚姓,故塔銘如是。至于“虞芮慘而雨泣”,當系泛指虞、芮二地。類似記載還有唐初楊炯所著《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夫人姚氏,征士神人之女也。壽丘仙葉,媯水靈苗,……越儀鳳三年冬十一月一日歸于永樂縣歷山之平原,卜虞芮之閑田,帶關(guān)河之設(shè)險。”此碑之歷山,位置應(yīng)即前所記述之東歷山村一帶。
三則見于《唐代墓志匯編》諸姚氏墓志。作為姚重華之直系子孫,各姚氏墓志皆述其姓源于虞舜。但志文敘述,又因志主籍貫不同略有差異,可分為非河東籍與河東籍兩類。其中,非河東籍姚氏墓志僅泛稱其為舜之后裔,或述其遷籍之因,并不列舉與大舜有關(guān)的歷史掌故。如唐天寶十二載(753)《姚希直墓志》:“府君諱希直,隴西人,舜之裔孫也。”武周圣歷二年(699)《姚恭墓志》:“君諱恭,洛陽人也。昔觀津延慶,章武浚其遙瀾;京輔疏基,安豐開其戚里。由是望榮七葉,聲溢五陵。”貞元四年(788)《張暈妻姚氏墓志》:“夫人姚氏,其先吳興人也,虞舜之后。舜生姚墟,因以命氏,其后子孫徙居吳郡。”建中二年(781)《姚子昂墓志》:“府君諱子昂,陳留郡人也。姓自帝舜之后,漢魏時有姚萇焉。”大歷五年(770)《大唐法律禪師墓志》:“大德諱常一,俗姓姚氏,其先馮翊蓮芍人也。大舜之后,源流且長,冠冕相承,事傳譜牒,枝葉浸遠,因宦東周,今為河清人也。”而河東籍姚氏墓志,除了得姓之由,于虞舜掌故著墨甚多。如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姚處琎墓志》:“公諱處琎,字望之,河東桑泉人也。自媯水分源,有虞命氏,曾祖英,祖文,考思禮,偕脫落世務(wù),高謝王侯。”天寶元年(742)《唐上殤姚氏墓志》:“殤子姚氏,無字,號功德藏,河東桑泉人也。昔皇英儷虞,兆鰲降之祉;大姬尚滿,啟神明之祚。公侯之胤,累存圖牒。”天寶七年(748)《姚知墓志》:“公諱知,字章,河東人也。承帝舜之后,孝感天下,德被仁賢,奕葉衣冠,繼代不絕矣。”
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二志。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姚思玄墓志》:“君諱思玄,字尚默,河東蒲坂人也。其先帝舜之后矣,惟囗囗囗,曰則凝貞,不顯不晦,黃中通理。用能闡鴻休于歷囗,流囗囗于姚墟,得姓命氏,即斯之后也。”其銘辭并言“歷崿延祥,姚墟闡則”。該志明確地記載歷山、姚墟皆在蒲坂。而圣歷三年(700)之《姚懰墓志》:“公諱懰,字懷亮,河東舜原人也。祚靈媯汭,得囗姚墟。”此志不僅提到媯、汭和姚墟,更記河東有一古地名“舜原”。但查遍《隋書》、新舊《唐書》《通典》等典籍,皆無“舜原”這一政區(qū)名稱。凡《水經(jīng)注》《元和郡縣圖志》等記載河東古跡風物者,多提及雷首山、媯汭水、歷山、舜廟等,亦無“舜原”之記。惟《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河東道一》有“長原,一名蒲坂,在(河東)縣東二里,其原出龍骨”。考其所述和位置,殆非《姚懰墓志》所稱之“舜原”。據(jù)清光緒十二年(1886)李榮和、劉鐘麟重修之《永濟縣志·山川》:“舜原,在縣北三十里,俗傳舜所生處。虞原,在縣南三十里歷山之東段,段干木舊隱地。”又,清乾隆《蒲州府志》,明蒲坂進士楊瞻字叔后,號舜原。根據(jù)上述記載,舜原位今永濟市北,虞原居今永濟市南(按其位置,應(yīng)該就在芮城縣東歷山村一帶),同姚墟一樣,皆為概指之地理名稱,非正式行政地域。其地名應(yīng)為唐代時就存在,沿用至明清時的一個約定俗成的古稱。然則隋唐墓志中稱呼郡望使用非行政地名,十分少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