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河東非遺之文化弘揚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21

運城眉戶

眉戶,原稱“迷胡”,又稱“曲子”“清曲”,因曲調婉轉纏綿,使人聽之入迷而得名,在臨猗、鹽湖、萬榮等地特別流行。

運城眉戶的唱腔音樂屬于曲牌體,其表演在吸收蒲州梆子水袖、帽翅、靴子等程式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代表性作品有《賣水》《三進士》《張連賣布》等,其民俗學、社會學意義與藝術價值同樣重要。

鑼鼓雜戲

鑼鼓雜戲又名“鐃鼓”“雜戲”,流傳于山西南部,以臨猗、萬榮為中心,是一種古老的儀式戲劇。其音樂唱腔、表演、樂器設置保留了金、元雜劇的早期形態。劇目以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故事為主,劇本僅存數十本手抄本。

鑼鼓雜戲有更多說唱藝術的痕跡,是說唱藝術向戲曲轉化的過渡形態,被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形成于明末清初晉陜豫交界三角地帶的蒲州(今永濟市境內),又稱“亂彈”“梆子腔”“山陜梆子”,后簡稱“蒲劇”,是我國古老梆子腔劇種之一,被譽為“梆子腔”的鼻祖。

蒲州梆子的聲腔特征是腔高板急、慷慨激越,行腔高亢奔放,富有激情。僅特技絕活就有30余種,其帽翅、髯口、翎子、梢子、鞭子、蹺功等表演絕技,在全國享有盛名。

絳州鼓樂

絳州鼓樂又稱絳州大鼓,泛指新絳縣流行的鑼鼓樂和吹打樂,因新絳縣昔稱絳州而得名。絳州鼓樂樂種頗多,曲牌極為豐富,其中以花敲鼓、穿箱鑼鼓、車鼓稱著。絳州鼓樂以鼓為核心,使肢體語言與鼓樂語匯相輔,將文化融入鼓樂,用鼓樂昭示文化。

稷山走獸高蹺

稷山走獸高蹺是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廟會文化活動的一種表演形式,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走獸高蹺由獸頭、獸身和表演人員組成,走獸包括:獨角獸、貅狼、麒麟、鰲、黑貍虎、梅花鹿、貘等。表演時二人足踩高蹺同演騎獸狀,演員負重荷,按曲牌節拍行走,腳下高蹺必須是同步行走并步調一致,難度極大。

稷山高臺花鼓

稷山高臺花鼓是匯集了音樂、武術、戲曲、雜耍等民間藝術元素的鼓樂藝術,以吳璧、桐上、東蒲花鼓等較為有名,特色打法有“板凳對打”“高臺花打”“高臺倒打”等,曾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文藝演出及2009年央視春晚。

線 腔

線腔,民間俗稱“線胡腔”,源于芮城縣。早期的線腔即提線木偶戲,又稱“吊線猴”,由藝人提線偶表演,配以唱腔,保留了宋代話本講唱藝術遺風。現在的線腔即線腔戲,以演員代替線偶表演,繼承和發展了早期的唱腔,并受到當地蒲劇、眉戶等劇種影響,形成了高亢清新、婉轉纏綿的唱腔風格和獨具一格的表演方式。

萬榮抬閣

萬榮抬閣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萬榮抬閣構思新穎、內容豐富,以奇制勝、以險動人,一出折子戲、一個故事、一段傳說就是一架抬閣。

萬榮抬閣融當地民間傳說、民間美術、民間戲劇、民間雜技等多種藝術于一體。表演風格驚險奇特、靈動優美,被譽為“空中舞蹈”“無言戲劇”,具有很高的民間藝術研究價值。

萬榮笑話

萬榮笑話是一種典型的草根文學,是民間文學形式之一。萬榮人以幽默、詼諧的性格演繹著對生活的理解與熱愛,創造了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萬榮笑話,不但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而且對于研究山西地域文化心理也具有重要價值。

萬榮笑話最大的特點是“zeng”,笑話中的主人公都有一股“zeng勁”,表現為愛舌辯、講偏理或處事執拗、倔犟、爭強好勝。詼諧、認死理、不服輸、犟到底等表現手法,構成了萬榮笑話的突出特點。

萬榮花鼓

萬榮花鼓是鬧社火或者節慶日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

萬榮花鼓有3種形式:第一種是低鼓,即腰系鼓;第二種是高鼓,即胸前鼓;第三種是多鼓,鼓系于頭部、胸部、右肩及兩腿間,最多者一人可系10多個鼓。

萬榮花鼓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既有美感又富有表現力。其動作健美有勁,如虎之威風、如猿之敏捷。其歷史悠久、風格獨特,集舞蹈、戲劇、體育于一體,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重要價值。

萬榮軟槌鑼鼓

軟槌鑼鼓,是流傳于萬榮縣皇甫鄉高家莊一帶的一種獨特的民間鑼鼓表演,因鼓槌用麻繩特制而得名。民間相傳起源于西漢初年。

軟槌鑼鼓的顯著特點是鼓槌為麻繩制作的軟鼓槌,擊鼓時,靈巧有力。特別是藝人進行擊鼓花樣表演時,方便靈活,柔中帶剛。軟槌在擊鼓時,由于有“閃勁”,擊鼓比硬槌更加有力,鼓聲大而渾厚深沉,能產生比硬槌擊鼓更雄壯、更奇妙的聲音。

堯的傳說

千百年來,有關堯的傳說故事、民俗歌謠、風情景物在河東大地代代相傳,影響久遠。絳縣是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堯的足跡遍及全縣,有初建都的“堯都村”、堯巡視時住過的“宿堯村”、堯領兵打仗停留過的“堯寺頭”等。而又以堯的出生地“堯寓村”最為出名。

堯寓村收集珍存的能夠反映和佐證帝堯故里的古石碑、古石匾5通,砂陶等完整器物及古灰坑、古陶窯、灰層等遺址多處,出土文物石鋤、石鏟、石斧、石刀、陶碗等100余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近年來在堯寓村發現的“唐堯寓處”石碑,此碑為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有關帝堯史跡的重要刻石。

關公信俗

關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國武圣關羽“忠仁義勇”精神品格為核心內容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運城是關公信俗最具代表性的社區之一,其特有的廟祭、家祭、臨時性祭祀、行業和會館祭祀等滲透于民眾生活各個方面。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解州古廟會、六月二十四關帝誕辰及關公文化旅游節舉行3次大規模的關公祭拜活動。除此之外,以關公為主題的年畫、剪紙、吉祥符等,也是關公信俗被民眾所珍愛的多種表現形式。

董永傳說

董永故里在萬榮縣皇甫鄉前小淮村,董永是西漢人,其與田仙的故事家喻戶曉。

今萬榮前小淮村一帶有董永故里石碑、董氏祠堂、家譜、土地廟、大槐樹及石門橋等遺跡。

永濟背冰

永濟背冰,俗稱“亮膘”,發源并流傳于永濟市長旺村,表演形式獨特,流傳歷史悠久。其表演動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進等。演技上沒有難度,便于百姓參與,一般在春節、元宵節表演,主要表現了表演者驃悍、強壯的陽剛之氣,反映了當地人不畏嚴寒的鐵骨精神和剛毅堅強的英雄氣慨。

□記者 景斌 趙茜 整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