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08
彭榮瓜
“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情是故鄉濃”,這幾句戲詞我最愛聽也最愛唱,每每唱起,心里總是熱乎乎、美滋滋的,特別是臨近中秋節,這股暖暖的情意更是擋不住。
故鄉的中秋,洋溢著甜甜的味道,滲透著我們晉南人的勤勞和智慧。記憶里的中秋節,一座座普通的農家小院都上演著喜慶熱鬧的情景,一個個結實的面板上,細膩有型的月餅模具,在巧婦的打造下,裝滿團圓和幸福。你看,白糖、黑芝麻、花生豆、核桃仁、玫瑰絲等配備好的佐料,經過精細加工,包在用糖稀和好的面片里,像捏小籠包子似的捏穩接口,光面朝下,接口向上,放在月餅模具里按平。隨著“嘣噠”的聲響,圓圓滿滿、花紋分明、有棱有形的月餅便排列在案板上。月餅中間再用“食紅”輕輕點綴一下,格外漂亮惹眼。孩童們最喜歡湊熱鬧,爭著與大人學做月餅,小手不停地舞弄著面團,學著大人的手法,有模有樣地做著,卻不知小臉和發梢已被手上的面粉染成了白色。接著烙月餅,鍋底抹油,放上打好的月餅,巧婦們翻上翻下,那動作極是熟練,小火慢烤。那誘人的美食,惹得孩子們紛紛踮起腳尖望著鍋沿,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地叫著,眼睛眨巴眨巴地瞅著……不一會,色澤金黃、芳香撲鼻的月餅,像一個個精致的工藝品,躍然眼前,讓人垂涎欲滴,又不忍心觸碰。鄰居們互相贈送自家加工的月餅,看誰家的更香更甜,歡聲笑語溢滿了大街小巷……
故鄉的月亮,在鄉親們的心中升起。他們盼月圓家更圓,親手做出圓滿的“月亮”,了卻小小的心愿。用加了糖精的溫水起面,把餳好的面揉筋道,拽成可手心大的面劑子,分別搟成大小勻稱的面片,底層的面片上擱滿大紅棗兒,再把兩張面片合起來,面片邊緣扭上麥穗似的花紋,并在捏好的圓餅中間,用火柴頭點出一個大的“月”字樣。字樣的旁邊,點上可愛的小秋花,上鍋蒸半個鐘頭即好。此時,棗的香甜彌漫全屋,中秋的氣息撲面而來。記得剛結婚時,新媳婦頭一年過中秋,婆婆會在家里留一個蒸好的“月亮”,再給新媳婦準備一個蒸好的“月亮”和幾樣新鮮的水果,給媳婦的娘家人送去一份團圓和祝福,體現對親家一番真情實意。“月亮”里凝聚著親如一家的熱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秋拜月,更是一份美好的期待。整齊的農家院里,灑滿銀色的月光,朝著月光的方向,擱一張四四方方木制的“馬蹄腳”小桌,拾一盤烙好的油酥月餅,一個切成蓮花開放狀的大西瓜、紅透的石榴、金黃的柿子、黑紫的葡萄、新鮮的蘋果等,滿滿地擺上桌。由母親在前面點燃香表,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雙膝跪地,隨著母親“呲”的一聲輕劃火柴,燃起的火焰在微風中更顯明亮;再對著月亮,母親雙手合十,輕輕地念叨著心中的祈盼: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愿孩子們早日成才;愿一家老小安康幸福!母親邊念叨,邊鞠躬,聽得出這是母親發自肺腑的聲音。火光映紅了母親和那一張張生動的臉龐,隨著香光火焰的升騰,心愿隨之有了寄托。
“萬里無云境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故鄉的中秋,是一份盼望著的團圓,充滿了甜蜜和喜悅。出門的游子在這團圓的節日,奔赴故鄉,與親人團聚。天高氣爽,皓月當空,全家老小圍坐一起,品嘗著月餅鮮果,邊賞月談月,邊聊著開心的話題。即使相隔千里的親人,也在這節日里視頻問候,溫暖情長。你聽,這邊手機鈴聲響起:祝福爸媽中秋節快樂!家里大小都好吧?我在這邊挺好的,寄的月餅收到了吧?那邊手機又響起:我在海外,快把手機扭轉鏡頭,讓我看看家鄉的月亮,哦!看到了!又圓又亮真美!接下來不斷頭的話語,就像打開了的“水閘門”,美酒隔屏碰杯飲,祝福連連慰心扉。在這清澈如水的月夜下,這瓜果飄香的農家院,屏幕里映出可親的笑容,話語里傳遞久別的情誼,千里共賞月,牽念心切切。
故鄉月兒圓,月餅香又甜,故鄉人兒親,赤子戀鄉音,故鄉月兒明,祝福皆真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