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07
李新潮
打從記事起,村里就有座大廟,它坐落在村子中央靠前的地方,與我家只隔著3座院子和一條馬路,也就30多米的樣子。
小時候不知道那是什么廟,因為廟里已沒有神像,且村里廟很多,它規模比較大,因此村人都叫它為“大廟”。
說它大,一是建筑規模大,整個廟宇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前后共有7座大殿,東西兩邊還有許多耳房;二是氣勢宏偉,整座廟建在差不多兩米高的臺基上,是村里最高的建筑,且從南到北,一座殿比一座殿高。
其實它還是有名字的,應該叫“泰山廟”,也叫“東岳廟”,只是村里人口頭上習慣叫它“大廟”或“廟里”。
村中的泰山廟建自何時,現無據可查。在泰山廟主殿前墻壁上鑲嵌的一塊清康熙三十二年《重修東岳廟正殿碑記》中記載:“余社有東岳廟不知建自何年……”,另外村中一塊明萬歷三十五年殘碑上記載:“古芮三坑里喬(橋)頭村古有東岳廟馬牛王廟……”,由此推測,該廟至少應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幾百年,稱之為古廟當之無愧。
大廟歷經數百年風雨飄搖、朝代更迭,雖多有損毀,但屢毀屢建,迄今仍屹立不倒,保存基本完好。它不單單是村里的一座標志性建筑,已然成為村民心中一座不倒的豐碑,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村莊的變化、時代的進步。
從抗日戰爭初期,橋頭村因三面環溝的特殊地形地貌,成為各種抗日武裝力量的根據地,大廟自然而然就成了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1938年3月5日,主政芮城的張仁聞訊日軍侵占運城,即倉皇逃往西安,縣政府解散。3月9日,日軍侵入芮城縣城,由地方士紳宋墨卿(宋儒林)、蔡伯束(蔡純)組建的“芮城縣游擊大隊”撤退至橋頭村,士紳們于3月25日在橋頭村成立了臨時縣政府,由蔡伯束任縣長,歷時3個月。其后又相繼有永濟、芮城兩縣的抗日武裝“保安十三團(原游擊支隊)”“保安十四團(原游擊大隊)”團部等駐扎在橋頭村,并將其作為軍事干部的訓練基地。其中保安十四團里大部分骨干成員為中共黨員,其補充一營和補充三營分別由共產黨員景秋岳、杜伯實擔任營長,成為我黨的抗日武裝力量。
村中更有李湘珊、李希天(革命烈士)兩位延安抗大學員,受黨組織委派回鄉開展工作。李湘珊以大廟小學教師身份做掩護,在村里秘密發展了7名地下黨員,并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把學校和自己家里作為芮城縣委和永、芮、虞、解聯合縣委的一個地下秘密工作聯絡點。李希天回鄉后參加了山西救國犧牲同盟會的工作,任芮城縣犧盟會“青救會”秘書和三區協助員,是杜伯實(共產黨員、革命烈士)加入犧盟會的介紹人。他與同鄉張翼昌(革命烈士)以家鄉為依托,秘密組建了一支抗日游擊小隊,活動于永、芮交界的沿山地區,多次襲擊敵據點,截擊敵軍車,圍殲小股敵軍,懲治漢奸土匪。不幸的是,1941年日寇掃蕩時李希天被殺害于橋頭村。
1949年后,村小學以及后來的大隊部、保健站都設在廟里,后來辦食堂、開大會也都在廟里。20世紀50年代初,村里在大廟里還開辦了一期完小班,招收了50多名學生,筆者的父母親和村中的16位鄉親都是那期完小的畢業生。1968年,村里又在大廟成立了初級中學“橋頭中學”(同時在村里的關帝廟、李家祠堂里設有兩個教室)。筆者的啟蒙教育也是從大廟里開始的,從小學到初中就沒有離開過大廟,也沒有走出過村。
大廟前的廣場,村人習慣稱它為“廟前”,既為進出村的交通要道,也是村人議事和重要活動的主要場所。不論是出村遠行,還是從外地歸來,人們首先經過的地方就是“廟前”。它是全體村民和所有橋頭兒女心中的“圣地”。
1947年8月,村人李希圣、李文秀等4人從廟前出發,加入芮城縣組織的200多人的民工擔架隊,從平陸茅津渡強渡黃河,為陳賡大軍挺進豫西作戰勤服務。
1947年11月下旬,村人李文秀、李恩榮、李開基等人又從廟前出發,參加了由永樂縣第三區區長董發琪帶隊的芮城、永樂兩縣民兵遠征隊開赴運城前線,為解放運城作戰勤服務。支前人員冒風雪、戰嚴寒,運給養、送彈藥、抬傷員,跑遍平陸、夏縣等地,參戰50余天。
1948年11月,村人李景白、李文秀、李步青等人從廟前出發,隨芮城、永樂兩縣800余名民兵赴陜西前線支前,隨軍轉戰于禮泉、合陽、白水、澄城等20余縣,歷時6個月。
1948年12月,村人李庚午、李步露、李群福、李月山等人從此出發,與芮城縣48名干部隨軍南下入川,協助當地肅反、土改、剿匪,并留在當地工作。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村人李軍、李尚虎、李當全、李孟榮等人又從這里出發,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參加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村里先后又有40余名適齡青年從這里走出應征入伍,成為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他們有的參加過唐山大地震時的抗震救災工作;有的參加過當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有的在部隊鍛煉成長提了職;有的復原轉業后成為企業的領導、單位的骨干。
20世紀60年代筆者在廟前廣場上參加過一位叔叔參軍的歡送會,當時那位叔叔胸前戴著大紅花,騎在一匹棗紅馬上,村人敲鑼打鼓歡送他出征,光榮又威風,讓我羨慕不已。
廟前廣場上原有一棵老槐樹、一棵皂角樹和一棵歪脖子老榆樹。據老人講,槐樹上原掛有一口鐘,過去“跑日本”或村有大事時,都是以敲鐘為號。之后,老槐樹被挖掉了,鐘也遺失了,村人便在老榆樹上掛了一個鐵鈴,生產隊時期,開會、出工便都是由老隊長來打鈴。如今老榆樹也不在了,而那棵具有400多年樹齡的皂角樹,仍然郁郁蔥蔥、茂密旺盛,不離不棄、陪伴著大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農民從土改分田地到成立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走上集體合作化道路,到改革開放、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土地承包到戶,大廟又見證了這一系列的社會變遷和村莊變化。20世紀60年代,村民沒要政府一分錢,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前后用了10多年時間,在村東南修起了一座土橋,徹底解決了村子千百年來三面環溝、交通不便,出行難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國家扶持給村里安上了電,人們終于告別了祖祖輩輩點燈用油的歷史,使橋頭村也成為全鄉最早用電的村莊之一。
20世紀80年代,村民集資、政府資助,先后打了幾口深井,使村里原來的旱地幾乎全部變成了水澆田,徹底改變了過去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窘狀,同時村里建起了水塔,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解決了過去吃水難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后,在政府引導下,村里農業生產種植結構調整,村民由過去單純種糧棉到種果樹(蘋果、桃、杏、核桃)、栽菊花等多種經營,收入成倍增加,極大地改變了生產、生活狀況,人們由此蓋了新房,買上了汽車。
它同時見證了村人由過去世世代代“牛拉犁、人搖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落后生產方式,到現在從種到收幾乎全部實現機械化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過程。
它還見證了過去人們出門靠步行、購物去縣城、通訊靠寫信、娛樂靠看戲,到現在幾乎家家都有電動車(不少人有了小轎車),人手一部智能機(手機),買、賣用上了互聯網,種田都不用上地去(機械化)。
2003年著名導演馮小寧把廟前廣場作為主要拍攝地,在橋頭村拍攝了由潘長江、郭達等主演的首部抗戰喜劇電影《舉起手來》,之后又有《鄉里鄉親(光輝年代)》《天地糧人》《那年我八歲》《小二黑結婚》《信天游》《隴南往事》《血煤》《李家大院》《黃河英雄》等10多部影視劇在這里取景拍攝。
2006年,橋頭村被注冊為二十世紀農村題材影視拍攝基地。近幾年,這里又成為人們旅游打卡之地。
廟由村而生,村因廟而名。
2018年,村里的大廟被列為運城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納入維修保護計劃。去年修復了樂樓,今年三座大殿的修復工作正在進行。全部修復完工后,橋頭村泰山廟將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并不斷續寫它的傳說和故事。
泰山廟,如今依然是橋頭村人心中的大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