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那個冬天,畢生銘記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9-08

李民龍

1971年1月,在幸運之神的眷顧下,我來到芮城中學高17班讀書,幸遇班主任兼英語老師陳效曾先生。

先生家在農村,衣著整潔樸素,性格剛直真誠,總有一種令人敬愛的親和力。先生對學生的大愛,不僅體現在教書育人上,也體現在生活方面。盡管先生家上有老人要孝敬,下有幾個孩子要養育,生活上并不富裕,但他仍會為困難學生提供盡可能的幫助。我就是受惠學生之一。

我家在農村,少年喪父,家寒沒錢上灶,只能從家里背著饃和咸菜上學。吃飯時,啃著涼饃,就著母親腌制的咸菜,喝些白開水,填飽肚子就行。春夏秋季都好過,就是冬天太難熬。1971年末的冬天格外冷,凜冽的寒流使掛在教室后邊饃袋里的饃饃都結了冰凌碴子。一到吃飯時,我就發愁,不得不擠到教室后邊的火爐上烘烤,一邊烤,一邊一層層剝著吃。

一個周一的晌午,課間活動后回到教室,準備吃晌午飯,我到教室后邊取饃,抬頭一看,饃袋子不見了,墻上只有一個掛饃袋的釘子。我想是哪位同學的惡作劇,就一邊問,一邊翻找。一位同學見我有些急,便告訴我,是陳老師把我的饃袋子提走了,并留下話讓我去先生家里取。我當時有點蒙,便猶猶豫豫地向先生家走去。

先生所謂的家,其實也就是一間很簡陋、很普通的教師辦公兼宿舍兩用房間。進門右側靠窗放著一張帶抽屜一頭沉的辦公桌,桌前放一把簡式靠背木椅子;椅子側后,對著門的墻根,生著一個帶煙囪的火爐;挨著火爐邊,放著一張既可當飯桌,又可放案板的小低桌;屋子中間右側靠墻放一上層帶玻璃柜門、下層帶木門放書籍和衣物的兩用立式柜;柜子后邊置一張加上木板改造后、稍寬一點的雙人床;床周邊的墻用舊報紙裱著護圍,整個床上用品簡樸卻整潔。緊挨著床、在房間頂頭左側的墻角,用干壘的磚架起一個儲衣箱。整個房間設施雖簡陋,而空間利用卻很充分,一切也井然有序,讓人看著順眼、舒心。

我來到陳老師家門口,正要掀簾喊“報告”時,陳老師就已掀開厚厚的棉門簾,開口就是“我一聽就是你,快進來”。“民龍來啦,快進來!”正在煮餃子的師母也在招呼我進屋。一進門,滿屋飄散著熱氣騰騰的濃濃的飯菜香味,讓人頓生一種溫馨的家的感覺。先我一步到的是家寒的X同學,緊跟著又來了一位同我一樣未上灶的Y同學。拉開擺滿飯菜的小桌,在木制小板凳上落座后,陳老師開口說道:“冬天農閑啦,你師母來學校住一段,有人做飯啦!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把這兒當成家,到吃飯的時候就來。雖然是家常便飯,但起碼吃著熱乎……”他說著,師母便把煮好的餃子端上了桌。“今天算是開火,吃頓餃子。以后,你師母做什么,咱就吃什么……”陳老師接著說道。“來,吃吧!趁熱吃吧!”師母催著大家動筷子。當香噴噴的餃子入口,對于很少吃肉的窮學生來說,那種饞人的香味,確實銘心難忘!

自從在先生家上了蹭飯灶,每天一到吃飯時,先生的斗室都會顯得更加熱鬧、溫馨。偶爾還會增添一兩位蹭飯者,屋子就更顯滿滿當當,不禁讓人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陳老師正是這樣一位節操高潔、安貧樂道、德才兼備的先生。

陳老師是芮城陌南鎮柳灣黃河岸畔的棗樹巷村人,世代種莊稼、擺渡船。1958年,先生靠汗水加天分考上了山西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1962年大學畢業后,出于對故土的眷戀,懷著敬老的孝心,他放棄了留省城太原和專署臨汾的機會,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黃河岸畔,來到芮城中學當了英語教師,后又與勤勞、美麗的盧氏結為終身伴侶。先生家距縣城五十多里路,為了關照老人、妻子和兒女,每當節假日,先生都會風雨無阻地騎著自行車,丈量著這往返百里的“征途”。晴天還好說,一旦遇到雨天,就得穿著雨衣,扛著自行車,踏著泥濘,爬行十余里坡路,直到上了公路,再騎自行車趕往學校。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從未耽誤過學生一節課。一個秋雨綿綿的星期日傍晚,我剛到校,恰遇滿身泥巴雨水的陳老師。有老師驚愕地問:“效曾,你不要命啦!下這么大雨,你怎么從坡下上來的?”陳老師爽朗一笑,拍拍滿是泥巴的自行車說道:“上坡泥路它騎我,到公路上我騎它,這不就來啦。”先生總是那樣質樸、樂觀和幽默……

先生在芮中任教十六年,后在陌南中學任教二十年,多年擔任英語教研組負責人。他博覽群書,孜孜不倦地學習新知識、搞翻譯,撰寫教學經驗文章,曾在國家和地方性英語報刊上發表過數十篇關于英語教學的經驗文章或論文,還與校友高正心等人合編了《英語動詞搭配詞典》。他所追求的漢英雙語同風雅的教學風格,更是深得學生及同行的肯定。

1977年,英語被納入高考學科,由先生教授的陌南中學英語單科成績榮膺運城地區榜首,一時間,南京、上海、武漢、青海等地同行紛紛聯絡造訪陌中,向先生請教。多年來,省、市、縣每年舉辦的英語教學研討會,先生總是擔任主講,介紹經驗。

先生從教幾十年,受教于先生的學子數以萬計,出類拔萃的比比皆是。然而,先生卻依舊樸實像個農民,依舊保持著剛直、質樸、真誠與幽默。當有同事戲謔他的禿腦門時,他便摸著頭詼諧地說:“這就是智慧之光!”

我高中畢業至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但在先生家蹭飯灶的情景,卻一直難以忘懷:早上的紅豆小米粥、玉米糝子湯、紅棗拌湯;晌午的蛋炒面、蔥花面、臊子面、醬水連鍋飯,時不時的餛飩、餃子、大米飯;每天被餾得又軟又熱乎的饃饃,以及師母做的炒菜、燴菜、涼拌菜,加上我們從家里帶的腌韭菜、腌芥菜、腌蘿卜、炒醬豆等,那可口的香味、那暖人的溫馨、那開心的笑聲,一直在心中縈繞。于是,滴水成冰的1971年寒冬,就成了鐫刻在我記憶中最為難忘的暖冬。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