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07
李建
一
《山西通志》記載:“天圣七年,(范仲淹)通判河中府。慶歷中,拜樞密副使。黨論興,請行邊,為河東、陜西宣撫使。至汾州,民遮道數百趨訴。仲淹以付張燾,弈局未終,處決已盡。上賜黃金百兩,悉分遺邊將。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請棄之,仲淹為修故砦,招還流亡三千余戶,蠲其稅,罷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稅,河外遂安。”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55歲的范仲淹因在西陲建功,被提升為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這年九月,他提出了著名的改革方案《答手詔條陳十事》,拉開了慶歷年間政治革新的大幕,但因為觸動了官僚權貴的既得利益,不斷受到毀謗與攻擊。主持變法改革的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也被誣為“朋黨”,相繼被逐出朝廷。范仲淹雖仍保留參知政事的頭銜,但也被派出宣撫河東、陜西,再次踏上主持西北邊事的征途。
宋朝時,北邊有契丹建立的遼政權,西北有黨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諸強環伺,邊境很不太平。而陜西、山西一線,就是抵御西夏王朝進攻的重要防線。此次入晉,作為撫綏邊境、指揮監督前線軍事的最高長官,范仲淹走遍了西北角和西夏、遼國為界的州縣。
據年譜記載,從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八月啟程宣撫河東起,范仲淹先后視察了今山西境內的絳(新絳縣)、晉(太原市)、汾(臨汾市)、忻(忻州市)、代(代縣)、憲州(靜樂縣)、岢嵐、保德、火山軍及當時屬于河東路的府州(今陜西府谷)、麟州(今陜西神木)等地。范公將理政重點放在加強軍備、增強防御上,制定了“屯田久守、積極防御”的方針,一方面在岢嵐、靜樂、火山軍等軍事重鎮加固城池、增筑寨堡;一方面鼓勵邊民墾復農田,以耕養戰。
當時,忻州、代州、岢嵐等地因與西夏接壤,荒地很多,范仲淹便鼓勵邊民多多開墾,一年就收獲糧食數百萬斛,極大地充實了邊塞的軍需與民食。他允許地方的老百姓釀酒、賣酒,廢除酒類專賣,鼓勵流亡的人回歸。與此同時,他還在這些地方招募青壯年充當弓箭手,協助官軍駐防。這些弓箭手一人給田二頃,需交租但不承擔其他徭役,因此應募者很多,僅岢嵐北草城川一帶就有應募者2000余人,當年就繳納地租數萬斛。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弓箭手戰斗力很強,是對付西夏的一支勁旅。據記載,他們甚至曾被調遣到西川瀘州一帶遠征,可見其戰斗力之強。
在加強軍備的同時,范仲淹也通過減輕賦稅、招撫流民、調整等第、穩定貨幣多種舉措來改善民生,減輕百姓負擔。通過他的努力,河東等地守備廢弛、民生凋敝的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
二
范仲淹安撫河東,和他一同出行的是張亢的侄兒張燾。還是在蘇州的時候,范仲淹就十分器重張燾,說他“強記及敏力,一一精如神”(《送河東提刑張太博》)。燾父奎及叔父亢,都在山西做過官。《宋史》載:張奎,字仲野,張亢兄,先亢中進士,歷并、秀州推官。母病,輒割股肉和藥以進,母遂愈。其后母卒,廬于墓,自負土植松柏。以侍御史為河東都轉運使。
《宋史》載:“燾才智敏給,常從范仲淹使河東。至汾州,民遮道數百趨訴,仲淹以付。燾方與客弈,局未終,處決已竟。”范仲淹安撫河東時,走到汾州(今山西汾陽),老百姓幾百人攔路告狀,派張燾出面處理。燾正和客人下棋,一盤棋還沒有下完,便把事情妥善地解決了。
不論哪個朝代,民眾的集體訴求都是地方官需要重視的,是非常棘手的事情。歷史記載中,元代汾州民戶才僅僅達到5萬余戶,宋代應該低于這個數字。在這么一個不大的州,擔任中央政府“主持民生、財政和軍事事務”的官員,路經此地,有“數百”“遮道……趨訴”,攔住朝廷派下來的大員,告狀鳴冤。幾百人攔路上訴,不可能是同一件事情,即使是同一件事情,也不可能有統一不變的訴求,何況又是在距離邊境不遠的政治、軍事要地,但頃刻間就被機智地化解了。
從這件事情上即可看出,范仲淹對下級官員的熟知與信任,亦可看到張燾在處理政務時的冷靜與果斷,對國家法度的熟諳及強大的心理素質。
史載宋英宗時,三司(朝廷掌管財政的部門官員)在皇帝前奏事,皇帝問鑄錢的本末,三司官員無法回答,張燾把全部情況論述無所隱瞞。皇帝認為他正確,叫左右的人記下他的姓名,后來想任用他為觀察使鎮守邊境,說:“這是你家世代的事。”張燾回答:“臣的叔父張亢有大才,臣卻愚笨難以繼承他。”此事就此作罷。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長處,盡管皇帝賞識,但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是萬能的,不擅長的絕不可做,嘗試都不行,張燾不愧是智慧超群、謙虛坦蕩的智者良才。
張燾曾任提點河東、陜西刑獄,鹽鐵判官。他在山西任職期間,還主持了河中府黃河浮橋的修復。《宋史》載:(張燾)遷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運使。蒲津浮橋壞,鐵牛皆沒水中,燾以策列巨木于岸以為衡,縋石其秒,挽出之,橋復其初。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黃河流域普降暴雨,致河水大漲,水淹京師開封宮闕。河中府西門外蒲津橋也深受其害,洪流肆虐,潰齒河岸,沖擊船索,鏈牽鐵牛淪陷河中,浮橋中斷。“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后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續資治通鑒》卷六十四,宋紀六十四)。水退之后,朝廷招募起牛,以復橋梁。數月無獲,行人商賈望河興嘆。真定僧懷丙,正游歷其間,悉聞此事遂應募起牛。“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作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宋史》卷四六二,列傳第二二一)。轉運使張燾特向朝廷奏請要求嘉獎懷丙和尚,皇帝遂賜紫衣(袈裟)于懷丙。鐵牛的復出,有懷丙和尚的智慧,也有轉運使張燾的膽略,二者缺一不可。
張燾小范仲淹24歲,一直受到范公的器重與提攜,能侍隨左右,自然非常歡愉。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張燾提河東刑獄,范公有《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醞》《送河東提刑張太博》《依韻和提刑張太博嘉雪》《依韻和提刑張太博寄梅》《又和賞梅》等詩與之酬唱。這次隨范公出行忻、代間時,其常常說到江南的山水。范公有一首七言絕句:
與張燾太博行忻代間因話江山作
數年風土塞門行,說著江山意暫清。
求取罷兵南國去,滿樓蒼翠是平生。
代州北面即遼境,這位心憂天下的志士,卻不禁在地分胡漢之處,發出了對江南的思慕。
忻州西去,便是憲州(今靜樂),再往西北即岢嵐軍(今岢嵐)。范仲淹在這里視察,收到龐籍從延安寄來的柳湖詩及寄岳陽滕宗諒的詩。范仲淹、龐籍、滕宗諒都是同一年進士及第的。在和龐籍寄岳陽的詩中,范公深情地希望宗諒優游江郡,極道湖鄉之美:
和延安龐龍圖寄岳陽滕同年
優游滕太守,郡枕洞庭邊。
幾處云藏寺,千家月在船。
疎鴻秋浦外,長笛晚樓前。
旋撥醅頭酒,新炮縮頂鳊。
宦情須淡薄,詩意定連綿。
迥是偷安地,仍當飽事年。
只應天下樂,無出日高眠。
豈信憂邊處,胡兵隔一川。
以為在風物優美的地方,應當宦情淡薄,詩意連綿,但在這多事之秋,得以偷安,未始不是好事。兩年后,他為宗諒作《岳陽樓記》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境界又遠遠超越此時。雖然,當他說到自己的時候,是“豈信憂邊處,胡兵隔一川”!
安撫山西的工作一直進行到年底。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被任命為邠州(今陜西彬縣)兼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再次離開山西。
三
范仲淹在河東、陜西宣撫期間的5個月里,走遍了山西的大部分地域,晉南、晉中、太原、忻州、晉西北、雁北等地區。除了巡查邊境、部署軍事設施,安撫民生等政務外,作為一名儒士,他也給我們留下了不少流膾人口、意境高遠的詩篇。除上面的二首和詩外,尚有《絳州園池》《堯廟》《晉祠泉》《送劉牧推官之兗州》《和楊畋孤琴吟》《和延安龐龍圖詩》《和并州大資政鄭侍郎秋晚書事》諸詩;有《舉張伯玉應制科狀》《乞宣諭大臣定河東悍御策狀》《舉趙拯等充陜西河東大郡通判奏》(十二月)《陳乞邠州狀》《奏為契丹請絕元昊進貢利害》《奏乞拒契丹所請絕元昊和約》《祭呂相公文》《祭陳相公文》等奏議文章。
這里再選錄數闋,與大家分享——
絳州園池
絳臺使君府,亭閣參園圃。
一泉西北來,群峰高下睹。
池魚或躍金,水簾長布雨。
怪柏鎖蛟虬,丑石斗貙虎。
群花相倚笑,垂楊自由舞。
靜境合通仙,清陰不如暑。
每與風月期,可無詩酒助。
登臨問民俗,依舊陶唐古。
謁帝堯廟
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
禹終平洚水,舜亦致薰風。
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
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
和并州大資政鄭侍郎秋晚書事
太原兵重壓強胡,莫對秋風憶鲙鱸。
萬里天聲揚紫塞,十年人望在黃樞。
定應松柏心無改,自信云龍道不孤。
應笑病夫何所補,獨能安坐養桑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