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鉤沉>

河東張氏鑒藏世家的形成

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22-09-02

□史睿

王羲之《初月帖》 (資料圖)

有唐河東張氏為書畫鑒藏世家,三代貴為宰相,五世遞藏書畫,始于張嘉貞及其子張延賞,大成于其孫張弘靖,總結于其玄孫張彥遠,彥遠著《法書要錄》《歷代名畫記》,集古書畫鑒藏之大成,今人推為書畫鑒藏史之白眉。張氏五代幾乎與整個唐王朝相始終,長期居于長安、洛陽兩京,家族書畫寶藏的聚散悲喜劇在東西二京不斷搬演。考察唐代兩京因書畫鑒藏而建立的人際關系網絡,河東張彥遠家族是個極好的個案。

張彥遠雖一再強調河東張氏家族的世代收藏始于其高祖張嘉貞,今所知張嘉貞有關書畫及收藏之事,僅有二三事而已。其一,武周時張嘉貞與收藏前輩鐘紹京合作《靜法師方墳記》,睿宗時又受中書令崔湜獎掖,透露出嘉貞進入京城即受到鑒藏家的啟發(fā);其二,張嘉貞書畫鑒藏學本于高道司馬承禎;其三,張嘉貞行書作品有“定州《北岳碑》,為好事者所傳”。

武周長安年間,張嘉貞受到武則天的任用,至睿宗先天年間官至中書舍人,逐漸顯貴。這一時期,正是唐代宮內所藏法書、名畫流失的重要階段。再經唐隆、先天兩次政變,珍貴書畫多次轉手,激發(fā)了京城收藏熱潮。張嘉貞鑒藏之途,正是肇端于此時此地。

張嘉貞初入長安為官,結識京城書畫鑒藏之家。《金石錄》載,長安元年十二月所建《周靜法師方墳碑》為張嘉貞撰,鐘紹京正書。鐘紹京為盛唐著名書家,與張嘉貞合作《周靜法師方墳碑》正在此時。鐘氏也是長安重要的書畫鑒藏家,其家藏有王羲之、王獻之及褚遂良書法數十卷。另外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有《鐘紹京傳》,詳載所見鐘氏畫作。逮至先天元年,崔湜為中書令,張嘉貞為中書舍人,最初不為崔湜所禮,戲稱為“張底”,后因張嘉貞議事頗有見識,故相推重。崔湜亦是武后至睿宗時期京城重要書畫收藏家。鐘紹京、崔湜購求鑒賞書畫,宗楚客、薛稷因緣際會而得內府御藏,皆為張嘉貞所親歷,或是開啟張家收藏之因。

開元九年,張嘉貞因拜相重返長安,其間又從司馬承禎問學,開啟書畫鑒藏之學的門徑。兩人的師生關系見于《歷代名畫記》:

司馬承禎,字子微。自梁陶隱居(陶弘景)至先生四世傳授仙法。開元中自天臺征至,天子師之。十五年,至王屋山,敕造陽臺觀居之,嘗畫于屋壁。又工篆隸,詞采眾藝,皆類于隱居焉。制雅琴鎮(zhèn)銘,美石為之,詞刻精絕。開元中,彥遠高王父河東公(張嘉貞)獲受教于先生。玄宗皇帝制碑,具述其妙。

此節(jié)略述司馬承禎的道教法系及生平,特別凸顯不僅司馬氏的道法傳自陶弘景,其辭采及書法、繪畫、斫琴等眾藝亦皆規(guī)摹于其四世祖師陶弘景,玄宗所作碑文盛稱其學問、眾藝之妙。再者,陶弘景是法書鑒定大家,所作《真誥》整理、辨析真人楊羲及二許筆跡,言之有據,又《與梁武帝論書啟》論定梁代內府收藏二王法書真?zhèn)危H重肯綮。

張嘉貞至其子張延賞之間存在代際斷裂,張嘉貞晚年得子,張嘉貞去世,張延賞年僅三歲。張嘉貞的書畫收藏皆由張延賞繼承,但張嘉貞生前未能傳授其子張延賞鑒藏之學。史傳云張延賞“博涉經史,達于政事”,所讀書籍當是張家藏書。至于張家書畫收藏得以延續(xù),關鍵在于玄宗的文化氛圍和肅代之際的收藏機遇。因肅代之際,長安屢經戰(zhàn)亂,兵連禍結,內府法書名畫損失慘重,張彥遠敘其大略云“祿山之亂,耗散頗多,及德宗艱難之后,又經散失,甚可痛也”,徐浩云“潼關失守,內庫法書皆散失”,其后“吐蕃入寇,圖籍無遺”。戰(zhàn)亂之后,唐廷也曾收拾舊藏,企圖復原其舊。徐浩等人努力搜求的法書名畫因“肅宗不甚保持,頒之貴戚,貴戚不好,鬻于不肖之手”,張懷瓘云“〔內府書畫〕既所不尚,散在人間;或有進獻,多堆于翰林雜書中,玉石混居,薰蕕同器”,正可互相印證。張彥遠云“物有所歸,聚于好事之家”,所謂聚于好事之家,實即河東張氏家族。貞元之初,正值張延賞拜相,是其家族鼎盛之際。張家所藏法書名畫,如王羲之草書《初月帖》、馮承素摹本王羲之正書《樂毅論》《蘭亭序》,顧愷之《清夜游西園圖》均為貞觀內府舊藏,極有可能是肅代之際內府散出者。聚于好事之家的途徑則是經由長安的書畫市場,當時市場上真?zhèn)坞s陳,切須鑒識者才能分辨。張懷瓘云“二王書中多有偽跡,好事所蓄,尤宜精審,儻所寶同乎燕石,翻為有識所嗤也”,張延賞搜求書畫,正是借助市場上的高明書畫商賈。張彥遠云“貞元初有賣書畫人孫方颙,與余家買得真跡不少”,孫方颙又名仲容,“亦鑒書畫,精于品目,豪家所寶,多經其手,真?zhèn)螣o逃焉”。孫方颙經手為張家所購皆為真跡。此外,張延賞還收藏當代名家的精心之作,如大歷四年,延賞收藏弘詞科舉子齊暎的山水畫,建中四年,曾邀山水樹石名家張璪為其平康坊宅畫八幅山水障子。總之,張延賞逢此機緣,家富于財,依靠鑒識高明的書畫商賈,故能奠定河東張氏鑒藏世家的地位。

張延賞有張調、張諗二子,張調后改名為張弘靖。張延賞的書畫藏品分由兩子張調(弘靖)和張諗繼承。張弘靖是延賞長子,繼承了長安平康坊宅和洛陽思順坊宅。河東張氏至張弘靖一代已三世宰相,積累豐富的文化資源,包括書畫藏品和社會聲望。張弘靖拜相制詞贊其學養(yǎng),稱有“蘊積稽古之學,發(fā)揮經緯之文”,自是家族傳承,其中稽古之學,既是稽考古代典籍之學,又是搜求古器書畫之學。張弘靖鑒藏之學的培養(yǎng),當與張延賞的收藏經歷有關。張弘靖生于乾元三年或上元元年,至建中四年朱泚之亂時弘靖已近而立之年,建中四年邀請張璪畫八幅山水障子,貞元初年經孫方颙購入書畫真跡,皆為弘靖親歷;尤其前者,延賞時在四川成都,此事當是弘靖親手經辦。如上經歷使張弘靖得以親近畫家和書畫商賈,漸染收藏之癖,且具鑒識、銓次之能。其家云弘靖“金帛散施之外,悉購圖書。古來名跡,存于篋笥”。又云“大父高平公(張弘靖)幼學元常(鐘繇),自鎮(zhèn)蒲陜,跡類子敬(王獻之),及處臺司,乃同逸少(王羲之),書體三變,為時所稱”。幼學元常,當為張延賞的偏好,史載延賞墨跡“妙合鐘〔繇〕、張〔芝〕”,所學范本或即張家早年所得鐘繇《道德經》;自元和四年為陜虢觀察,書法全似王獻之,鐘繇、子敬有古質今妍之異,差異極大,后者應是弘靖自己的喜好;其后元和九年弘靖拜相,書跡轉而同于王羲之。張家藏有二王書跡五卷,其中有馮承素摹本王羲之正書《樂毅論》、行書《蘭亭序》、草書《十七帖》等名跡,皆為弘靖之好。張弘靖鑒藏之學的培養(yǎng)頗具影響的還有隴西李勉、李約、李纘父子。李家亦為鑒藏世家,張延賞、弘靖父子與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的交往也有收藏群體互相欣賞、激發(fā)的作用,是河東張氏鑒藏世家形成的重要一環(huán)。

張弘靖收藏生涯中有兩次慘痛的損失,其一是元和十三年被迫進獻所藏書畫精品,其二是,長慶元年遭遇朱克融之亂而散失。張彥遠記其事云“元和十三年,高平公鎮(zhèn)太原,不能承奉中貴,為監(jiān)軍使內官魏弘簡所忌,無以指其瑕,且驟言于憲宗曰:‘張氏富有書畫’。遂降宸翰,索其所珍。惶駭不敢緘藏,科簡登時進獻”,更加慘痛的是“其余者,長慶初,大父為內貴魏弘簡門人宰相元稹所擠,出鎮(zhèn)幽州,遇朱克融之亂,皆失墜矣”。二事起因都是張弘靖與宦官魏弘簡之爭端,且前后相接,造成張家所藏幾乎喪失殆盡,成為最為痛苦的記憶,其孫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反復提及。張弘靖之弟張諗同受熏染,亦有收藏之癖,其洛陽修善坊宅建有蕭齋,將南朝蕭子云飛白壁書嵌于齋內以觀賞,然此寶藏約在文宗時代被權臣王涯仗勢搶奪,其后毀于甘露之變,亦是張家藏品的重大損失。

張弘靖有子四人,分別為張文規(guī)、張景初、張嗣慶、張次宗,張文規(guī)之子即張彥遠。

較之前代祖先,張彥遠癖好最深,但他面臨兩方面的困境,一是“不見家內所寶,其進奉之外,失墜之余,存者才二三軸而已”,一是“不得竊觀御府之名跡,以資書畫之廣博,又好事家難以假借,況少真本”,本家所藏已失,而公私兩類收藏皆難寓目。祖父張弘靖的兩次藏品散失,其時彥遠年紀尚幼。這兩次書畫藏品的散失,是張氏家族最為痛苦而深刻的記憶,張彥遠自幼年就致力于搜尋張家先祖的書畫舊藏,與當時名流交往,經眼法書名畫極多。張彥遠總結了張家五世收藏的心得,指出鑒藏家當具備收藏、鑒識、閱玩、裝褫、銓次等方面的學識和眼光,《歷代名畫記》充分展示了張彥遠在以上各方面,尤其鑒識和銓次兩項的才能。對于所余書畫,他抱定“雖有豪勢,莫能求旃,嗟爾后來,尤須靳固,宜抱漆書而興嘆,莫將棐柿以藩身”的理念,誓與之相始終。繪畫方面,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詳述歷代畫家的傳世名作及兩京寺觀的壁畫;法書方面,《法書要錄》卷十詳錄了王羲之、獻之父子傳世的法書內容,且記載了張家鑒藏的盛衰經歷,兼及周邊的鑒藏世家、畫家、商賈,皆由篤好書畫收藏而起。(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唐研究》)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