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任增輝時間:2022-08-27
當孩子不自信或不敢做某件事時,作為家長你會怎么做?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說,“你可以”“相信你自己,你能行”,但有時候這種“空洞”的肯定與鼓勵,會顯得蒼白無力,說多了還會增加孩子的壓力,甚至誘發抵觸情緒。
因為不同的先天性格氣質或后天成長環境,有的孩子面對挑戰時,會自卑、膽怯、退縮、不自信,此刻正是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當孩子不自信時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別強迫,先共情。不要急于鼓勵孩子,“你可以的”“你能做到”。這些話看似肯定,其實否定了孩子自身的感受。所以不妨先共情,如和他說“第一次學騎車確實很難”“玩單杠需要很大的勇氣,害怕也是正常的”。這種共情,會給孩子安全感,他會覺得父母理解和接納他,并且相信父母愿意幫助他。
2.讓孩子表達顧慮與擔憂。也可以讓孩子把心理的顧慮和擔憂說出來,然后幫他一起尋找克服的辦法。如果孩子不善于表達或不肯表達,父母也可以主動溝通:“你是不是擔心做不好會被別人笑話?那么假如你的朋友沒做好,你會笑話他嗎?”
3.把困難外化。避免讓孩子把“做不好”或“不敢做”歸結為自己能力不行。可以和他說,“學溜冰是很難,但不是因為你笨,爸爸剛學的時候也做不到”,或者說“學習需要一個過程,你現在做不到不代表你以后做不到”。讓孩子覺得他的不自信或擔憂是正常的,是可以克服的。
4.嘗試把難度降低。如果一件事情對孩子來說實在困難,家長可以適當降低難度,試著讓孩子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以增加自信。比如,教孩子打乒乓球,父母可以先教孩子用拍子托住球保持一會兒,只要孩子做到了,就可以說,“你看,你做得很好嘛!”把學習過程分成一個個小臺階,才能讓孩子不斷地從成功邁向成功。
5.提示從前的成功經驗。家長還可以通過以往的經歷暗示孩子可以做到,如“你看你以前也不會騎滑板車,可是現在騎得這么好了”“你剛學跳繩的時候跳得好慢,現在可以跳這么好了”,提示過往成功的經歷同樣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
(《生命時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