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26
記者 裴旭薇 李 斌
他帶領旱地農民栽植雙季槐,使數十萬貧困農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他成功培育高蘆丁米槐新品種,讓旱塬的槐米“身價”倍增,并致力于打造中國高蘆丁槐米藥源生產基地。他就是鹽湖區三路里鎮溝東村黨支部書記雷茂端。
如今,站在三路里鎮的嶺上,大片郁郁蔥蔥的米槐鋪滿了溝壑,讓人心曠神怡,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土地貧瘠、連草都長不出來的荒山旱地。多年來,這些米槐不僅為旱地農民帶來了生態效益,更是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雷茂端用多年的努力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日,全國綠化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發布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名單,雷茂端成為我市唯一獲評全國綠化勞動模范稱號的個人。
旱塬“鋪綠”
溝東村三面環山,土地不是在山上,就是在嶺上,貧瘠得連草都長不起來,而且常年干旱,經常一連幾個月不下雨,旱得樹死草枯。因為條件惡劣,梨樹、果樹等經濟樹種都發展不起來,這里多年來以種植小麥為主,但每畝地只有50余公斤收成,大旱之年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貧窮,就像一座大山,沉重地壓在溝東村村民的頭上。
雷茂端立志改變溝東村的貧困現狀。20世紀80年代,他觀察到國槐特別耐干旱、耐貧瘠,又了解到槐米在醫藥、保健、化工等多方面都有廣闊的開發價值,于是開始深入研究國槐。歷經20余年風風雨雨,終于成功培育出了米槐新品種——雙季槐。
雙季槐培育成功后,雷茂端決定在溝東村大力推廣。2011年他擔任溝東村黨支部書記,面對群眾對雙季槐懷疑的眼光,他向大家承諾:“樹苗不要錢,技術由我管,掙了大家享,賠了我承擔。”他先后無償為溝東村提供苗木12萬株,接穗16萬個,價值150多萬元。在他的無私奉獻下,溝東村一鼓作氣發展雙季槐3800畝,人均年收入很快上升到1.7萬元,比之前的人均收入只有950元提高了近20倍。村民買來了小汽車、蓋起了新房,有相當一部分家庭還在城里買了房子。溝東村由鹽湖區最有名的貧困村成為脫貧致富的典型村。
在溝東村的成功實踐,讓雷茂端有了更高的追求。雷茂端所在的三路里鎮共有 9個村,都是非常貧困的山村。大家看到溝東村的巨變,紛紛希望雷茂端能帶他們一起干。在鹽湖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雷茂端一口氣在三路里鎮發展雙季槐3萬余畝,村民收入直線上升。雷茂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米槐產業發展中,搞培訓、送技術,入農戶、下田間,忙得不亦樂乎!對特別困難的山村和農戶,雷茂端送上苗木,不收分文。
幾年下來,在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在雷茂端的努力付出下,雙季槐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山西省的荒山旱塬發展60萬余畝,年增加產值10億余元;河北、陜西、甘肅等全國的荒山旱塬發展200萬余畝,年增加產值超30億元。數十萬貧苦農民、一大批旱塬貧困村莊,因為雙季槐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致富“新路”
2017年,正當剛剛走上致富道路的貧困農民沉浸在雙季槐帶來的幸福中時,雙季槐米卻因為蘆丁含量偏低導致價格大幅下降,從每斤16元左右驟降到3.5元左右,一個充滿希望的產業一下子滑到了低谷,槐農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有的人撂荒,有的人砍樹,米槐產業面臨嚴峻挑戰。
雷茂端徹夜不眠。他深知如果雙季槐產業沒有轉機,有多少農民將會重新回貧窮的深淵。于是,他下決心要讓自己正在進行的高蘆丁米槐研究盡快拿出結果。三伏天,他頂著炎炎烈日在苗圃里搞試驗,一去就是六七個小時,腰酸背疼,腿麻手僵。40度左右的高溫天氣,他也沒能有片刻的休息。
在心血和汗水的澆灌下,雷茂端終于成功培育出一系列高蘆丁米槐新品種,并成為全國蘆丁含量最高的米槐新品種。新品種培育成功后,他趁熱打鐵,提出“打造中國高蘆丁槐米藥源生產基地”的戰略目標,帶領村民用高蘆丁米槐對雙季槐進行大規模的高接換優,同時采用“大換頭大間伐大改形”的全新技術,對基地建設實施全方位的升級改造。
如今,目前不僅溝東村的3800畝雙季槐全部改造完畢,三路里鎮及周邊村莊也在轟轟烈烈地實施該項技術,米槐產業正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發揮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雷茂端依然在為各地的槐農講授技術而奔走。在全市,種植面積20多萬畝的米槐產業也正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雷茂端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的高蘆丁槐米每斤售價20元至40多元,畝收入達到6000元左右,高的達1萬余元。去年我們溝東村人均槐米單項收入2萬元,今年人均收入預計達到3萬元。”
“我就是為改變旱塬貧困農民的命運而來,我要用我的行動讓生活在旱塬上的人們深信,旱塬就是他們的希望所在。”這句鏗鏘誓言被雷茂端刻在了自己心里,更是用行動刻在了荒山上。
雷茂端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蹚出了一條旱塬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創新之路,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他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近百項榮譽稱號,并3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多年來,旱地槐米在取得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大面積的國土也得到了綠化,過去的荒山禿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的綠水青山。天空變藍了,空氣清新了,降雨量明顯增多,生態環境大為改觀。米槐產業的發展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最生動的實踐。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