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8-26
記者 裴旭薇 通訊員 曹 飛

芮城縣大王鎮陳張村小米喜獲豐收 肖永杰 攝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芮城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堅持以高質量黨建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通過建強堡壘、網格賦能、配強隊伍、示范引領等有力舉措,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強大動力;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盡銳出戰,在黨建引領下,促進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用“妙手”對弈鄉村振興大棋局。
凝心聚力
夯實基層黨建“主陣地”
芮城縣北依條山、南臨黃河,沿山一帶由于資源匱乏,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基層治理難度較大。立足本地實際,該縣將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與鄉村振興高效融合,著力解決農村基層黨組織黨的領導弱化、全面從嚴治黨不力、農村基層干部理想信念不堅定、能力不強等問題,開創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局面。
“全縣要把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目光盯住基層,心思用在基層,功夫下在基層,以基層治理的新成效助推芮城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在全縣“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第六次工作調度會上,芮城縣委書記尚玉良指明當下工作重點。
“基層治理關系全局穩定,關乎鄉村振興成色。我們要通過選好班子,集好點子,想好法子,找對路子,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以集體經濟發展成效提升鄉村振興幸福指數。”芮城縣委副書記、縣長余敏言辭鏗鏘有力。
作為牽頭抓總主管部門,縣委組織部搶抓鄉村振興重大歷史機遇,充分發揮黨組織“紅色引擎”作用,持續在“強組織強治理、富集體富群眾、美鄉村美鄉風”上下功夫、出實招、求實效。尚玉良、余敏多次分組帶隊,深入全縣10個鄉(鎮)實地調研。各駐村工作隊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將村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本村資源、資產等實際情況有機結合,推動鄉村治理良性發展,全面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配強班子
拓寬集體增收新路徑
“實現‘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是目標,‘抓黨建’是根本路徑。基層治理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關鍵在鄉村兩級干部,必須抓隊伍強力量。”芮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陳軍田表示。
為持續加強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芮城縣緊扣經濟薄弱村的轉型發展,先后選派23個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隊和76支非脫貧村幫扶指導隊,高效推動黨建工作與農村發展深度融合。今年2月以來,該縣以全縣黨員干部作風大整頓活動為契機,全面推行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制,把村集體經濟收入完成情況作為年度工作考核重點,強化壓力傳導。
“我們村‘兩委班子’理順村集體產權關系,以土地入股斯普倫迪生物有限公司,每年為集體經濟增加30萬余元收益,真正實現了“土地入股坐地生金”的好光景。”提及如今的生活,永樂鎮蔡村村民李永軍滿臉幸福。
今年以來,芮城縣將“清化收”作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引導各村集體“從不規范合同中挖潛力、在陳年舊賬中淘金子、向新增資源要效益”。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清理問題合同1288份,通過民主公開程序化解農村債務總數728.49萬元,收回資金193.11萬元;全縣村集體經濟年度收入達到4700余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占比達到43%,收入超過10萬元的行政村占比82.8%。
這些數字,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成效的報告單,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體檢”單,更是一份村集體經濟做優做強的成績單。
網格管理
共繪黨員群眾“同心圓”
“以前我們為群眾辦事的時候,總要翻出厚重的資料仔細核對信息,耗時費力,如今實行社區網格信息化管理,轄區內誰家有幾口人、做什么工作,點擊鼠標,一目了然,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在永樂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該縣街道工委書記李淑榮向記者介紹說,“社區民情網格服務架構圖”明確了各網格的區域范圍,將社區治理觸角延伸到小區樓棟、居民院落,實現了全覆蓋、無縫隙管理。
在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中,永樂社區16名全科網格員深入推進“六個一”工作機制,收集“第一手”社情民意,形成“社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樓棟黨員中心戶—網格黨員服務隊”四級組織構架,社區黨建由“獨家戲”轉變為“大合唱”,在全社區形成“黨員帶頭,人人參與”的和諧共創新局面。
為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夯實網格在基層治理中的基礎作用,今年以來,芮城縣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組織架構健全、自治體系健全、法制體系健全、德治體系健全“四健全”為保障,構建“網格長+網格員+網格輔助員”網格團隊490個,將網格管理觸角延伸至轄區企業、農戶,構建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
“圍繞基層社會治理重點,我們以現有的疫情群防群控網格為基礎,堅持以‘黨建優’引領‘治理優’,實現全鎮‘一張網、一套格’,鎮村兩級結成‘工作一體推進、任務一體落實、責任一體承擔、獎懲一體兌現’的‘緊密共同體’。”8月5日,南磑鎮鎮長王宏巖告訴記者,網格管理模式讓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全覆蓋、服務群眾經常化,進一步強化了基層治理服務能力,社會治安得以穩定,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率大幅提升。
示范帶動
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近日,在風陵渡鎮六官村姚喜雨家中,兩個年輕人正在進行網上直播帶貨。產品展示臺前,花椒、辣椒、八角等產品琳瑯滿目。“這對小夫妻是我們村的‘90后’青年,從去年10月開始,每天3小時直播不間斷,家里兩個老人負責篩選稱重包裝,夫妻倆負責直播帶貨,平均每天出貨400斤,最多的一天接到2300個訂單。”駐六官村第一書記兼村黨支部書記馮國平指著堆如小山的調味品說。
鼓足干勁,奮楫爭先。為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縣委組織部引導各行政村利用資源優勢、地域優勢、文化優勢及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通過目光向內找“路徑”、目光向外找“親戚”、目光向上找“支持”等方式開辟新途徑,并針對各鎮(村)的亮點做法,梳理篩選出一批可借鑒、可復制的先進典型68個。通過互動交流學習,全縣各鎮(村)逐步形成“有代表、有主導、有特色、有優勢”的集體經濟壯大發展格局。
為破解“賣椒難”的問題,馮國平立足六官村6000畝花椒產業,憑借自身美術專業功底,自主設計三類花椒產品外包裝,同時在村委會院內開辟“線上銷售直播室”,收效顯著;大王鎮創新組建香椿產業黨組織,推動村集體經濟整鎮聯合發展模式,流轉土地63畝集中建起香椿大棚13座,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3.6萬元;南磑鎮南磑新村集中櫻桃種植能手,發展溫室大棚櫻桃種植,實現從大田櫻桃到大棚櫻桃跨越,創下一座大棚年收入16.2萬元的紀錄……
化管為服
探索土地托管新模式
今年5月,陽城鎮永豐村黨支部領辦的芮城縣沃田蔬菜種植園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合作社采用“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與農戶簽訂全托管協議,托管果農蘋果面積800畝,花椒面積500畝,并逐步引導農戶把不愿種、種不好、沒有經營能力的土地流轉出來,推動該村碎片化土地由小變大、成方連片,實現了從土地“動起來”到村集體“富起來”的轉變,讓農戶有閑暇時間從事第三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據悉,在芮城縣,像永豐村這樣的專業合作社共有38個。其中,23個村級集體經濟已經組織牽頭,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為充分調動農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破題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曇花一現”現象,今年以來,芮城縣積極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集體+農戶”模式,由村集體與社會化服務組織簽訂合同,負責發動群眾、統計面積、協調矛盾等,將全村零散的土地整合打包交由社會化服務組織全流程托管。
依托該模式,學張鄉創新舉措,將轄區土地按地力、水利條件等劃分為3類,在每季農作物收獲時由村集體、農戶和農業公司三方組織專人分類匯總產量并核算分紅,每畝地可為集體增收200元;南磑鎮東張聯村黨支部將村民1600畝閑置耕地集中流轉,合作社統一經營,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10萬余元收益……在得到集體經濟發展帶來實惠的同時,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幸福感也洋溢在每個村民的眼角眉梢。
如今,黨建強、產業興、村莊美、群眾富的嶄新畫卷在古魏大地徐徐鋪開,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正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