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記者 王捷時間:2022-06-10
情懷深時人不老 生活處處有健康
——寫在《健康第一·第一健康》公益欄目刊播一周年之際

如果您關注《運城晚報》,那么《健康第一·第一健康》公益欄目就一定不陌生。這個自2021年4月10日在晚報“副刊·家庭”版面開辟的專欄,如今已走過一年的不凡歷程,為讀者送上了很多專業、權威的健康理念和知識,并以昂揚的姿態,仍以每周兩期的頻率堅持著,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與此同時,在2021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當天,《健康第一·第一健康》電視欄目在運城廣播電視臺試播。一年來,無論是首播還是重播,這部百集節目都贏得了不俗的收視,受到廣大觀眾的關注。
這檔全國獨一無二的公益欄目,憑借獨樹一幟的特色,成為“健康運城”的新表達。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這個欄目?未來欄目又有怎樣的發展?
近日,記者走近節目主講嘉賓——全國食療養生大會高級顧問,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山西省健康科普研究會名譽會長、首席高級顧問,三晉文化研究會“健康第一·第一健康”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王水成,探尋欄目背后的故事。
轉身跨界“為健康”
曾經的王水成,是聞喜縣委書記,運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山西省司法廳廳長……如今的他,則是世界第四屆醫養結合委員會中國委員,全國食療養生大會高級顧問,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山西省健康科普研究會名譽會長、首席高級顧問,三晉文化研究會“健康第一·第一健康”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跨界轉變,都源于他自身對“全民健康”的一種情懷。
起初,王水成只是想退休后加強鍛煉,保持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少給家人添麻煩。然而,當他真正開始研究健康知識后,他才發現,全民健康并不意味著只是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好。“數據顯示,全國高血壓人口有2.7億人,血脂異常的有1.6億人,每年約有350萬人死于心血管病,全國每年約有380萬人患癌……”王水成被這一組組驚人的數字震撼了。
還有一次,王水成在小區散步遇到一位老同事,主動上前打招呼。可沒想到,這位老同事完全認不出他,原來是因為其得了阿爾茨海默病。而這樣的老人,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
“不只是老年人,青少年健康指數下降、肥胖人口數量增加、疾病年輕化等,同樣讓人觸目驚心。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王水成說,“可見,推進全民健康,非同小可、非常迫切。”
隨著黨和國家對“全民健康”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政策和決策落地實施。作為一名老黨員,王水成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全民健康”添一份力。
“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愛黨、在黨護黨。”他說。也正因此,他堅定了退休后轉身投入“健康事業”的信心和決心。他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健康運城、健康中國、全民健康做點事,在保持自我健康的基礎上,引導家人健康,幫助朋友健康,推動全民健康。
跨界,談何容易?但王水成卻有著足夠的底氣。他積攢了大半輩子的72本、500余萬字健康學習筆記,正是他多年來探究養生健康的自信與源泉。
在王水成的家,有一個房間格外搶眼——“學海苑”。這是他的書房,也是他每日不斷汲取知識與營養的運輸地,更是《健康第一·第一健康》公益欄目的素材庫。成千上萬冊歷史典籍、人物傳記、市志縣志、管理類書籍等,可謂浩如煙海。其中,《黃帝內經之養生智慧》《百家健康講壇》《中華養生全書》《食療養生探索》《食物與營養專輯》《健康第一》等養生健康類書籍,更是占滿一柜又一柜。
“這本《健康第一》是王敏清所著。‘健康第一·第一健康’理念就是受這本書啟發而提出。”王水成介紹,“王敏清生于1929年,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半個多世紀未患過感冒,保持著標準體重,血壓也保持著最佳標準。令人驚奇的是,他之前患過重度喉癌,手術后,除了頸部換藥,沒口服治癌藥物,也未做過放療和化療,術后40天身體好轉就出院,自己在家通過科學養生療法,至今身體依然健康。”
踔厲奮進“學健康”
在不斷認知、理解和研究中,王水成提出了“健康第一·第一健康”理念,以及“傳播健康理念、傳授健康知識、傳遞健康信息、傳導健康行為”健康四大支柱,旨在努力實現個人健康、家庭健康、社會健康、全民健康,提倡和傳播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和科學健康的工作方式。
“支撐這一理論體系構成的觀點和數據,都不是憑空捏造和主觀臆斷,而是來自中華醫學經典典籍和權威媒體的報紙期刊。”王水成說。
《黃帝內經》《易經》等我國醫學典籍,《中華養生大全》《最好的醫生是自己》等名家大作,以及人民日報社主管、《環球日報》主辦的《生命時報》《健康時報》,國家衛健委主辦的《健康報》,省衛健委主辦的《健康生活報》及《養生大世界》等報刊,都是他懇切求知的對象,繼而將其中的知識進行梳理和解讀。
在他看來,“健康第一”是理論、理念、基礎,“第一健康”是實踐、實施、行動,兩者相輔相成,用科學的理論指導生活的實踐,是實現健康、擁有健康的“辯證法”。
2015年,原中央保健局局長王敏清來運城做《健康第一》專題講座,王水成與王敏清進行了交流,第一次提出“第一健康”的概念和理論,并詳述了“健康第一”和“第一健康”的辯證關系及內在邏輯,得到王敏清的認同。
在“學海苑”,隨意打開一本書,都會看到王水成批注過的痕跡。
今年春節農歷正月初五晚6時,他在《拒絕生病》一書的第一頁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生理和心理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們是否能擁有健康的身體,絕對和心理因素有關;正的信念能使人強健,負的信念能使人萎靡……
在《健康語錄》一書扉頁,他不僅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勒出重點,還在旁邊摘抄了金句: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知足,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卑。
也就是在書本中成年累月地探究,王水成逐漸從一個“沒有學醫學歷、沒有從醫經歷”的養生健康外行成為內行。一系列與健康有關的專業頭銜的取得,就是對他的認證。
那么,如何讓這些知識真正惠及更多老百姓呢?《健康第一·第一健康》公益欄目應運而生。
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三周年前夕,2019年8月19日,《健康第一·第一健康》欄目籌備開播研討會熱烈舉行。30余人組成的策劃團隊,從欄目設想、策劃、推送、形式、時長、銜接等環節,進行了深度探討交流。從這時起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王水成開始了《健康第一·第一健康》公益欄目的醞釀和運籌。
百集成語“講健康”
2021年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借此契機,《健康第一·第一健康》欄目相繼在運城廣播電視臺和《運城晚報》與大眾見面。欄目一經問世,就以權威的觀點、生動的解讀,深受人們喜愛。
高質量內容,才是欄目的立身之本。如何讓欄目更接地氣,更具思想性、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專委會的成員李曉峰、于春磊、宋燕、周曉玲、谷慧慧、郭吉芳6位營養師進行了細量思考。最終,王水成決定將多年來的健康知識學習筆記匯總歸類,從生活入手,從細節著眼,以中華成語經典概括,圍繞“吃喝玩樂”“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琴棋書畫”“洗臉梳頭”“花鳥魚蟲”及“二十四節”等,推出100個樣式喜聞樂見、形式輕松活潑、內容淺顯易懂的健康話題。
用百則成語講健康,這在全國同一領域里,尚屬首次。
于是,我們便從欄目中看到,“民以食為天,水是生命之源,要生存離不開食物和水,不同群體的人選擇不同的食物才能更健康,多點興趣愛好多點快樂有利于健康”,是對飲食起居的解讀;
“閱讀是一劑解壓良方,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癥,睡前閱讀輕松的書籍、報刊,能改善睡眠質量,讀書看報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諸多好處,其習慣受益終生”,是對讀書看報的體悟;
“通過不同季節、不同節氣的自然變化,講述了起居作息、飲食養生、強身進補、防病治病、精神調節與運動指南等內容,詮釋了科學養生的重要所在。我們應該懂得如何來適應氣候的變化,有效地保養身體,防御疾病的侵害”,是對“二十四節氣”的說明;
“喜怒哀樂有健康”“白頭偕老有健康”“悲喜交集有健康”“手不釋卷有健康”“業精于勤有健康”……伴隨著一個個健康話題,一系列關乎人們身心健康的養生觀念和養生方法,悉數呈現在大眾面前。
無論是對品茗飲茶、戒煙限酒、酸甜苦辣、粗茶淡飯等與人們飲食起居相關的解讀,唱歌跳舞、坐立站臥、搖頭晃腦、洗臉梳頭、捏腳搓手等養生方式的分析,還是不卑不亢、寵辱不驚、從善如流、獨善其身等人生況味的詮釋,人們都可以從欄目中找到科學解讀,從中受益。
如今的王水成年近七旬,耳不聾、眼不花、發不白,看起來像50歲開外的樣子。每年上百場的健康講座,他都全場站立、全神貫注,所到之處無不座無虛席。群眾經常這樣稱贊他:原本外行成內行,不當廳長當“醫生”,時時處處為健康,長年累月忙不停。
2021年5月10日,他提出的“一理念”和“四支柱”,在國家版權局正式注冊批準并頒發了登記證書。他精心總結的用百則成語來解讀健康知識,也于今年3月16日在國家版權局正式注冊批準并頒發了登記證書,成為全國這個領域健康研究、健康傳播的專利產品。
“健康是需要科學的,健康也是有科學的。”王水成說,“現在欄目已經推出100集了,今后還會繼續堅持,力爭5年內推出500集。”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今年6月16日是“中華健康節”。山西省健康科普研究會和三晉文化研究會“健康第一·第一健康”專委會也在謀劃著他們的“十四五規劃”:計劃掛牌成立首個將健康定義為科學的“山西省健康科普研究會”;《健康第一·第一講康》欄目在山西廣播電視臺社會與法制頻道正式開播;舉辦山西省衛生健康專家高峰論壇……
一枝獨秀,任重道遠。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當下,從“心”出發的《健康第一·第一健康》公益欄目,在為“全民健康”增輝的同時,也必將譜寫更加絢麗的華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