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王秀梅 楊孟冬時間:2022-06-09

在中國醫藥史上,扁鵲與華佗是眾所周知的兩位“神醫”。直到今天,“扁鵲回春”“華佗再世”,仍是人們對醫術高超者心懷崇敬最貼切的表達。據史料記載,扁鵲高壽97歲,《三國志》說華佗“百歲而貌有壯容”。他們兩人雖然生活于不同歷史時期,但在為人們治療病痛的同時,各自也都非常注重中醫養生。拿現在的時尚話來說,他們都是名副其實的“養生達人”。
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著“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表述。所謂“治未病”,其實就是古代中醫對健康養生提出的核心觀點,主張百病要預防為主,不能等疼痛來了才去尋醫問藥。扁鵲與華佗,便是中醫“治未病”理念的首倡者和踐行者。他們所堅持的“養生之道”,不僅豐富了中醫康養文化的內容,而且給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永濟中醫文化獨具優勢,境內遺存的中醫文化構建極其豐富。最有影響的有:位于中條山王官谷景區之左的扁鵲廟,韓陽鎮祁家村山間的華佗廟,以及城東街道新街村的藥王廟等。這些中醫文化鮮明的遺跡,反映了中醫文化在民間的深入影響,折射出人們對健康生活的精神寄托。
扁鵲:“治未病”理念的首倡者
扁鵲,姓秦,名越人,是戰國中期著名的“良醫”。后世史家考證,他應是今天河北省任丘縣人。中國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古代醫學的奠基者”。其事跡,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述尤詳。扁鵲在醫學領域的重要貢獻,是實踐總結出了望、聞、問、切“四診法”。尤其是望診方面,他準確判斷出了蔡桓公的病程演變,而蔡桓公諱疾忌醫,結果延誤時機最終喪命;在切診方面,休克待殮的虢國太子經過扁鵲及時把脈施救,撿回了性命,中華文化寶庫中也因此增添了一個成語——起死回生。
而“魏文侯問扁鵲”,則體現了扁鵲對中醫“治未病”理念秉持的職業操守和謙遜態度。戰國《鹖冠子》有這樣一段記述,大意為:扁鵲回答魏文侯的問題時說,自己在自家弟兄三人中醫術最低,因為大哥治病看“神”,早發現早治愈;二哥看“形”,早發現早治好;他自己則是要診脈才能發現病癥,所以最差。
《黃帝內經·素問》所記“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學的大智慧。扁鵲認為自己醫術不及兩位兄長的論斷,與《黃帝內經》“治未病”的康養理念在思想上一脈相承。而《黃帝內經》的成書時間,醫學界比較公認的看法是西漢時期,明顯晚于扁鵲所生活的戰國時代。因而,扁鵲關于兄弟三人醫術的論述,實則是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濫觴。
在永濟虞鄉鎮一帶,扁鵲“湯藥止疫”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扁鵲廟內獻殿旁的一口黑缸上,“扁鵲入沸散”字跡依然分明可辨。相傳,那時瘟疫肆虐鄉里,人們束手無策,扁鵲和當地醫者煎煮湯藥讓人們服用,控制了疫情蔓延,贏得了眾人的尊敬。為感激扁鵲恩德,人們自發募捐為他修建醫館。后來,扁鵲遠去秦國醫好了秦武王的病,卻遭到秦國太醫令李醯的妒忌而身遭不測,成為中醫史上的一大悲劇。人們悲痛萬分,就自發為他修建了這座廟宇,無論春夏秋冬,都會虔誠祭拜。
整個扁鵲廟,建筑布局合理,明代風格鮮明。尤其正殿內的扁鵲神像,一派道家裝束,彰顯出醫家和道家相融合的文化特點。作為古建筑群和中華醫學傳承的重要物證,2019年,扁鵲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正月二十,鄉民都會在這里舉辦隆重的廟會活動。
華佗:中醫康養文化的踐行者
位于永濟韓陽鎮祁家村山間的華佗廟,據考證為明清時期建筑。當地民眾口口相傳,華佗曾在此驅瘟,消除了疫病,為感念其恩德,村民遂建廟予以紀念。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亳州)人,生活于戰亂頻繁的東漢末年,是享譽四方的醫學家,被后世推崇為“外科鼻祖”。華佗主要事跡,見于班固《后漢書·方術列傳下》、晉陳壽《三國志·方技傳》及裴松之《華佗別傳》。華佗所留醫案共計26則,都是其精通方藥,擅長針灸理療、外科手術的佐證。
據《三國志》《后漢書》記載,華佗“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華佗不僅僅滿足于自己從“養性之術”中受益,還把實踐得來的養生之道惠及更多人,讓人們獲得了優質的健康。如果說扁鵲及《黃帝內經》提出發展了“治未病”理念,華佗則在此基礎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即通過運動康養和醫藥康養,為世人找到了“治未病”的實施方案。
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這,正是“生命在于運動”科學論斷的醫學闡釋。在這一認識的指導下,華佗為年老體弱者編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鳥五種禽獸姿態的健身操——五禽戲。華佗徒弟吳普按照這種方法鍛煉,90多歲依然耳聰目明,牙齒完整牢固。
韓陽鎮祁家村華佗廟,掩映在山林之中,山門、獻亭、正殿基本完好,被鄉民稱作“山廟”。正殿內供奉的華佗塑像,高八尺有余,神情凝重,體態端莊。每年正月二十,同扁鵲廟會一樣,當地的民眾也會舉行盛大的文化活動。
除了扁鵲廟、華佗廟之外,永濟還有兩座備受鄉民敬仰的“藥王廟”。一座位于虞鄉鎮中條山下的南郭村,另一座建在距市區不遠的新街村。南郭村的藥王廟創建于北宋時期,歷元、明、清至今,亦是一座醫家與道家相融的廟宇。新街村藥王廟扁鵲像盡管已經不存,但頗具規模的樂樓、獻殿、正殿等主要建筑,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中醫文化在民間的深厚土壤。尤其是鑲嵌在獻殿東墻上的《地基碑》,記述著此廟在清朝年間的繁榮景象。
中醫治病,歷史悠久;康養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扁鵲廟還是華佗廟,其呈現的中醫文化光芒,都是發展康養旅游的寶貴資源。在永濟進一步實施旅游產品轉型的進程中,這也必將吸引更多游客來此進行不同尋常的文化浸潤和健康體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