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虞鄉華胥峰:登頂盡覽三縣景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7

傅晉宏

從北坡仰望華胥峰,更覺其雄渾壯美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

永濟市虞鄉鎮境內的中條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古詩贊云,“虞鄉西南五老峰,一峰一朵玉芙蓉”。東南王官谷內的天柱峰,再稍往東,石衛村正南,還有一主峰,古已有名,曰石錐山。據《虞鄉縣志·山川卷》載:“石錐山,一名華胥峰,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天柱峰東,石鹿峪,林巒峭壁,川原奧衍,一峰突出,岑銳插天。”《隋書》:“虞有石錐山,即此。”因其形似農民犁地的鐵犁鏵,鏵尖朝天,所以在永濟地圖上標有山峰名“鏵尖”。毋庸置疑,中條山把最美的一段獻給了虞鄉。

大明弘治年間《重修五老靈峰圣公圣母大殿神龕》碑載:“初降國色天香女子于石錐山,逢得五色牡丹爭艷,感其謝花封氏為吏,自稱華胥也。”可見石錐山是中華民族始祖圣母華胥誕生地。當地俗稱其“華咀”“華聚”“華居”“華居頂”等,海拔1512米,是虞鄉東南一帶的最高峰,是曾經的虞鄉解縣芮城三縣交界處的主峰。由于地處深山,位置偏僻,道路難辨,攀登不易,而附近村民又遷至山外,故這一古名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近幾年,以牛普琦、鄧解放先生為首的一批虞鄉文化學者,深度挖掘本土資源,在華胥文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華人起源傳說”已列入運城市非遺名錄。作為華胥文化載體之一的華胥峰,隨之被越來越多的人頻頻提起,成為文化尋根的目標,古中國的新地標。

作為一名文化愛好者,懷著對家鄉文化的崇敬之情,近期我曾兩次攀登華胥峰。第一次是5月1日,由二峪口村進山,從北坡而登,因故功虧一簣,未能登頂。第二次是5月12日,由青龍峪進,從南坡實現了登頂夙愿。

光緒版《虞鄉縣志》附圖中的石錐山方位標識

5月1日,我們沿“二峪”,步行五公里,路過山梁上的一古村落明亮村,此村原名叫“黑圪?”,曾有十余戶人家。據說抗戰時期,虞鄉縣長曾避難于此,一嫌村名難寫,二嫌不吉利,遂改其名為“明亮”。這一改,感情色彩大變,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改名。明亮在民國時期屬石衛聯合村。新中國成立后,成為王官大隊一個自然村。現村民已全部遷往山外。村內古木參天,密蔭匝地,但卻是斷壁殘垣,窯洞殘破,僅剩一人在此養牛。幾頭牛兒在廢墟間,自由自在地或立或走。

出明亮,沿坡路,穿灌木林,到達一座較低山峰,已是風光無限,大家爭著在山脊處盡情拍照。但在下一段攀登中,主峰近乎90度垂直。這時有隊員體力不支,而缺乏登山經驗,加之大風呼嘯,于是在距離峰頂僅一步之遙的地方,放棄了攀登計劃。15人中最終登頂者僅4人。從他們的口中描述得知,峰巔可望見南北兩縣的全景,特別是芮城那邊近處的風電路,遠處的黃河玉帶,令人好生羨慕。我意識到,很可能犯下了“歷史性錯誤”,長時間痛悔不已。

當還在念叨著何時才能了卻遺憾時,運城學院教授李安綱應邀到虞鄉鎮講學,并肯定了永濟市華胥文化研究會所做的工作。其間還參觀了吳閻村奉祀華胥圣母的昭佑廟,并站在石衛村的公路旁,深情地遙望那高出云表的華胥峰,表達了對華人初祖的頂禮膜拜,也讓我對華胥峰更加向往。不到長城非好漢。不久,虞鄉資深文化學者李波再次組織登華胥峰,我果斷報名。由于有了前次的基礎,這次選擇走近道,從石衛村南的青龍峪進入。青龍峪內,道路雖有起伏,但路況尚好。驅車5公里,直抵虞芮交界處的三郎洞下。傳說此溶洞是仙人陳真人(俗稱三郎)隱居過的地方,也是虞鄉八景之一“石鐘曉鳴”之處。

我們由此邁開雙腳,徒步登山。第一階段行程,是沿“之”字形山路盤旋而上,冒著不時滑落的碎石,艱苦跋涉約1個小時到達風電路。芮城縣在中條山巔豎起一座座風電架,修長的葉片像巨人張開的臂膀。其實我們的目的地就在風電路永濟一側,芮城縣地圖在北部邊界處也標有“鏵尖”。俗話說“望山跑死馬”,要到達終點,還得從風電路出發,迂回尋覓道路,繼續攀爬,這就是第二階段的行程。我們邊爬邊歇,不時回望震撼人心的風電大道,把剛才還在我們頭頂的風電塔,踩在了腳下。獨行快,眾行遠。隊員們一路相互扶助,喊聲應答,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又經過2個小時的艱難爬升,硬是憑著一種強烈的目標意識、尋根的情懷和頑強的毅力,自豪地征服了高聳入云的“石錐山”,揭開了這座奇峰的神秘面紗。

山巔是寬窄皆約30米的一塊平坦地,酷似巨大山體高高托舉的一座蓮花座。省林業廳修建的森林防火監測信號塔,巍然屹立。鐵制高架20余米高,成為辨識華胥峰的重要標志。塔下附有簡易儀器室,靠兩組太陽能光伏板為其供電。地上生長著沒膝深的草,與人身等高的灌木叢。

我驀然起疑,這個荒無人煙、天高地遠的黃土山頭,為什么會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探尋者爭相朝拜?我想大約有兩大原因:一是其豐厚的人文性和時間的久遠性。這里有華神殿遺跡,由殘破的石板壘砌而成。原殿三間,目前僅剩些低矮的斷墻。殿址的滄桑,和信號塔的挺拔,使古老傳說與現代文明在這方神奇土地上完美交融。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偉大的神山,邈遠的圣山,華胥圣母降生之處。依照傳說,華胥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伏羲女媧又創造了人類,而黃帝和堯舜禹才管理人類。這樣,華胥自然就是肇造華人的最早源頭,也是我們運城自信地稱作“古中國”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們越想越感到神圣,頓擁一種強烈的獲得感。二是其地理的自然性和空間的遼闊性。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站在峰頂四望,視野無限開闊,不論朝哪個方向瞭望,均無障目之物。向北俯瞰,大地如畫,村莊如花。虞鄉東部,原屬清華鄉的大小村莊,除了山根的王官、二峪個別村外,石衛、土樂、清華、樓上、雷家莊、龐家營、古市營,還有洗馬和洗馬莊,其輪廓皆清晰可辨,無一失漏。東北望,就連鹽湖區的席張村,一面明鏡般的解州硝池,也盡收眼底。朝南縱目,古魏大地,千溝萬壑,山海壯闊,道道山梁像魚脊一樣緩緩向南延伸。山下最近處應是芮城西部西陌鎮與南磑鎮的交界處。最動人的是,在視線的盡頭,真的隱約瞭見巨龍般的母親河,用最深情的臂彎摟抱著河東沃野。一峰兼收三縣景,再登可賞四時春。中條山北陡南緩的特點得以真切的感知。我們所立之處,近乎虞芮分水嶺,往南往北都是20里,所以橫嶺又叫“二十嶺”,亦為“中條屋脊”。

由于南坡坡度稍緩,因而所有隊員都完成了登頂壯舉。我們興奮得心怦怦直跳,切身體會到了“山高人為峰”的豪邁氣概,真正悟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特殊含義。幾位女同志情不自禁地用開著白花的藤條編織花環,戴在頭上,個個都像是美麗的華胥姑娘。幾位男同胞則站在崖邊,遙對蒼茫大地,指點無限江山。我們的“團長”李波更是用卷尺度量著華神殿遺址的大小,他對文化遺產的崇敬達到癡迷的程度。

我們逗留了一小時,才戀戀不舍地開始下山。行至半山腰處,猛然回首,一柱華胥繡成堆,其形狀又貌似女性的胸脯,象征著華胥圣母用豐沛的乳汁哺育了襁褓中的人類,我們對華胥峰的敬畏又增加了幾分。歸途中,由于大家都想抄近道,也想不走回頭路,不再迂回風電路,遂朝著山下駐車地的大方向,在沒有現成道路的山坡上,順勢而下,探索前行。陡坡草盛,雜樹披拂,荊棘遍野,甚至于兩次遭遇懸崖,飽嘗了迷路的痛苦。好在有經驗豐富的老陳在前面帶路,把我們帶離絕境,大有一種“爬雪山過草地”的感覺。雖然滑倒過幾次,但隊員們相互扶助,小心翼翼,最終有驚無險,下得山來,皆有“三軍過后盡開顏”的喜悅。有人風趣地說,這次能脫險,仰仗著華胥女神的保佑。

出山時刻,殘陽如血,西方天空綻露出最后的一束光芒,我們的內心因當天的壯行久久不能平靜。登高望遠使我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華,同時更接受了一次歷史文化的洗禮。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