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我市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2-07

記者 范 娜 通訊員 張紅芳 張曉旭

“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市委、市政府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消費水平不斷提高。

近日,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對“十三五”時期我市城鄉居民收入、收入結構變化、消費水平提升,以及“十四五”以來我市經濟的發展態勢,用翔實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居民收入增長可觀

“十三五”時期,我市城鄉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14922元增長至2020年的21680元,累計增長45.3%,年均增長7.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24049元增長至2020年的32728元,累計增長36.1%,年均增長6.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8718元增長至2020年的12947元,累計增長48.5%,年均增長8.2%。

2016年—2020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突破16000元、17000元、18000元、20000元、21000元大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9年突破3萬元大關,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于2018年突破萬元大關,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增速相對于“十二五”期間的兩位數明顯放緩,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比“十二五”時期慢5.0個和4.8個百分點,收入增長轉向中高速,且呈現相對平穩的趨勢,這基本符合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整體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城鄉收入差距逐年縮小。“十三五”時期,我市把繼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通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決勝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農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76∶1縮小到2020年的2.53∶1(以農村居民收入為1)。

“十三五”時期,我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立足富民惠民,千方百計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城鄉居民越來越多地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2016年—2020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速分別為6.1%、6.6%、8.6%、5.1%和4.6%,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3.8%、6.8%、7.0%、6.4和5.2%,居民收入增速與同期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在2017年—2020年基本接近,實現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按可比價格)。2010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231元,按可比價計算,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220元,是2010年的2.09倍。2019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收入已經比2010年翻了一番,提前實現收入翻番目標。

分城鄉看,2010年我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032元,按可比價計算,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274元,是2010年的1.94倍,城鎮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接近完成;2010年我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41元,按可比價計算,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124元,是2010年的2.13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提前實現。

“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把脫貧攻堅擺在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到2017年我市2個貧困縣摘帽,2018年剩下的3個貧困縣也相繼摘帽,貧困人口收入水平顯著提高。2020年,我市城鎮20%低收入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188元,比2015年累計增長48.4%,年均增長8.2%,高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速1.8個百分點;農村20%低收入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482元,比2015年累計增長82.6%,年均增長12.8%,高于同期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4.6個百分點。

收入結構顯著優化

“十三五”期間,我市居民收入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收入來源日趨多元。

工資性收入仍占主導地位。隨著穩就業保民生工作不斷發力,最低工資標準持續上調,企業工資增長機制逐步健全,居民工資性收入實現穩步增長。

我市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由2015年的9033元增加到2020年的11974元,累計增長32.6%,年均增長5.8%,2020年工資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5.2%,相對于“十二五”時期六成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市居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是拉動居民增收的最主要動力。

經營凈收入增長貢獻率提升最快。隨著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高起,民營經濟加速發展壯大,我市居民經營凈收入乘勢增長,由2015年的2968元增加到2020年的3902元,累計增長31.5%,年均增長5.6%。2020年,我市居民經營凈收入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5.2%,比2015年提高2.1個百分點,在四項收入中提升最快。

財產凈收入增長最快,比重逐年增加。隨著居民財富的積累,投資渠道的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來源趨于多元化,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十三五”期間,我市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由2015年的421元增加到2020年的1053元,增長了1.5倍,年均增長20.1%,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由2015年的2.8%上升到2020年的4.9%。“十三五”期間,財產凈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

轉移凈收入成為收入增長的重要增長點。“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持續穩定投入,各項民生政策落地見效,社會保障更加有力,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實現全覆蓋。兜底能力增強,城鄉低保、社保、離退休金等逐年提高,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大力實施,有效促進了我市居民轉移凈收入大幅增長,成為拉動全市居民收入的重要增長點。我市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由2015年的2500元增加到2020年的4751元,累計增長90.0%,年均增長13.7%。2020年,我市居民轉移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21.9%,是拉動居民增收的第二大動力。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市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消費水平穩步提高,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

我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從2015年8615元增加到2020年的12573元,累計增長46.0%,年均增長7.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從2015年11228元增加到2020年的15859元,增長41.2%,年均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從2015年6838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76元,增長47.4%,年均增長8.1%。伴隨著消費支出的增長,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觀念更新,消費結構呈現出升級態勢,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在“吃”上求品質。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食品消費層次從“量”的滿足向“質”的追求轉變,飲食結構不斷改善,食品消費質量持續提高。

一是飲食結構改善。居民食品消費實現了以糧食等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主食型”向蔬菜、水果、肉、蛋、奶為主,追求高熱量、低脂肪、高蛋白質的膳食營養結構轉變,膳食結構更趨科學合理。與2015年相比,2020年我市居民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明顯下降,人均蔬菜水果、肉類、禽類、水產品類和蛋類消費量顯著提高。

二是在外飲食成為常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觀念轉變,生活節奏加快和女性職工、雙職工家庭增加,我市居民家庭在外飲食成為日常,各大菜系、異國風味跨越了地域限制,極大豐富了餐飲市場。我市居民人均在外飲食消費從2015年的206.6元增加至2020年的515元,累計增長1.5倍,年均增長20.0%,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3.1%上升到16.5%。

在“住”上更舒適。“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用足用活保障房政策,穩妥推進居民片區開發,繼續實施城中村和城市棚戶區改造,隨著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大危舊房屋的改造力度,使百姓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在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2015年的39.6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45.1平方米;城鎮居民家庭自來水管道入戶、水沖式廁所的普及率分別由2015年的97.9%和62.6%提高到了99.9%和83.5%;凈化處理的自來水由2015年的75.6%提高的2020年的83.1%;家庭完善的洗澡設施由2015年的79%提高的2020年的85.6%;集中供暖由2015年的25.9%提高到2020年的43.6%;炊用燃料中使用電、液化石油氣和管道天然氣的比例由2015年的89.9%提高到2020年的93.2%。

在農村,農民住房面積變大,設施變全,功能變強。幢幢新樓房拔地而起,水沖式衛生間、燃氣煤氣灶具進入尋常百姓家,住房條件改善成為新農村建設最鮮明的寫照。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47.8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5.4平方米;農村居民家庭自來水管道入戶、水沖式廁所的普及率分別達96.9%和41.6%;凈化處理的自來水由2015年的23.0%提高的2020年的53.6%;家庭完善的洗澡設施由2015年的49.3%提高的2020年的56.1%;居民炊用燃料中電、液化石油氣和管道天然氣的使用率達77.7%。

在“行”上快捷便利。隨著運寶黃河大橋、運城北站動車存車場一期、運城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運,全市高速公路和動車南北交錯,空中航線四通八達,交通通行時間大大縮短,人們出行獲得極大便捷。伴隨城鄉客運一體化迅速推進,已實現“村村通客車”。同時,我市城鄉公交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據調查,截至2020年年底,城鎮和農村分別有100%和88.9%的調查戶能便利地乘坐公共汽車,分別比2015年底提高6.1和3.5個百分點。

從家庭交通工具看,近幾年家用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是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又一象征。截至2020年年底,我市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48.2輛,比2015年底增加10.1輛;我市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36.0輛,比2005年底增加12.0輛。

在“育”上熱度不減。社會進步使人們更加重視子女教育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幼兒早教、兒童各類才藝培訓班、成人再教育、興趣班等成為時興,我市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2020年,我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達1070.3元,比2015年的723.6元增長47.9%,年均增長8.1%。我市人均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高學歷群體持續擴大。

在“體”上意識更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養生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由被動治療轉變為主動預防,我市居民用于保健器具、保健用品和高檔營養品等方面的消費支出明顯增加,醫療支出明顯增長。2020年我市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由2015年的711元增加到1222元,增長71.9%,年均增長11.4%,醫療保健支出領銜消費支出增長。

此外,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家庭購買家用汽車,短程游、休閑游、自駕游日益增多,同時智能手機更新換代頻率加快,這些都促進了居民消費結構的轉變,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加快。

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相關負責人說,回顧“十三五”,運城人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十四五”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2021年,我市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總牽引,持續用好“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全市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蓬勃態勢,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十四五”時期,我市將繼續以建設技能運城、書香運城、健康運城、幸福運城為抓手,在就業優先政策上提質加力,在促進居民增收上多措并舉,在基本公共服務上精準兜底,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治理上重點突破,在城鄉品質提升上加大力度,在安全穩定上夯實筑牢底線,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