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新技術,為蔬菜安全加保險——鹽湖區劉村莊韭菜種植技術改革探秘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2-07

記者 范 娜

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

初級產品,一般指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的,需要加工或已初加工的農、林、牧、漁產品,以及礦石等原材料。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對于號稱“三晉韭菜第一村”的鹽湖區王范鄉劉村莊村來說,利用韭菜生產、管理新技術,提高韭菜質量,確保供應安全,是供給韭菜這一初級產品的最好保障。

“高溫覆膜”

殺死韭蛆保菜根

虎年春節前夕,天寒地凍,劉村莊的韭菜大棚內卻溫暖如春、綠意盎然,收割、搬運、裝車、收購韭菜的菜農、客商,一派忙碌。但別看如今的韭菜長勢這么好,如此受歡迎,以前并不是這樣的。

劉村莊,一個擁有40余年韭菜種植史的村莊。可以說,種植韭菜多少年,菜農就跟韭蛆斗爭了多少年。

什么是韭蛆?菜農解釋,那是一種很小的蟲子,專門吃韭菜根,韭蛆嚴重的時候會導致韭菜減產,甚至讓韭菜大面積死亡。

“韭蛆難治,就是因為它在土里,用一般的藥殺吧,藥量少了不頂用,藥量多了,韭菜農藥殘留就超標了。年年用藥,還會讓韭蛆具有抗藥性,導致藥量越用越多,形成惡性循環,危害韭菜安全。”提起這個讓菜農頭疼的問題,種了30年韭菜的劉村莊種植戶鄭紅霞介紹道。

進入21世紀后,全社會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于是菜農把殺韭蛆的藥換成了高效低毒藥。“但只要用藥,多多少少都會有農藥殘留,當然這個殘留在國家規定的標準之內。關鍵問題是那些高效低毒藥并不能完全殺死韭蛆。”鄭紅霞說。

為了徹底解決韭蛆蟲害問題,種植出綠色無公害韭菜,2017年,鹽湖區蔬菜發展中心從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進了“日曬高溫覆膜法”技術,率先在劉村莊韭菜種植基地試用。

“日曬高溫覆膜法”的技術原理是針對韭蛆不耐高溫的特點,在每年4月底至9月中旬選擇太陽光線強烈的天氣,在地面鋪上透光性好、膜上不起水霧、厚度為0.1mm—0.12mm的淺藍色無滴膜,讓陽光直射到膜上,提高膜下土壤溫度。當韭蛆幼蟲所在的土壤溫度超過40℃且持續3小時以上,就可將其徹底殺死。

鹽湖區蔬菜發展中心副主任許周介紹道,2017年引進這個技術后,他們結合運城實際進行了改進,2017年冬,試用的菜農發現這一技術效果明顯,當年沒有發現韭蛆,且韭菜長勢很好,于是2018年、2019年在全市大面積推廣。

目前,劉村莊村的韭菜已申請注冊了“42℃光照韭菜”商標,從種子繁育,到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給予全程關注,生產出富有陽光味道的健康韭菜,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

位于劉村莊的鹽湖區振湖韭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自成立以來,主要經營韭菜種植和銷售,近年來,合作社不遺余力推廣“日曬高溫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術,持續培育無公害、綠色、陽光韭菜,把“42℃光照韭菜”品牌打造得更響亮。

“精量彌粉”

生物菌劑護菜葉

對于韭菜種植戶來說,除了韭蛆蟲害防治,還有一個問題讓他們感到困擾,那就是韭菜灰霉病。

自種植韭菜開始,劉村莊菜農就搭起了竹木結構的小拱棚,以確保韭菜不受寒風侵擾影響收成。但在秋冬時節,由于室外溫度較低,而棚內濕度過高,極易造成韭菜灰霉病的爆發。

何為灰霉病?許周解釋道,灰霉病又稱白斑葉枯病,俗稱白點病,是由蔥鱗葡萄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韭菜上的病害。韭菜灰霉病主要危害葉片,是日光溫室栽培韭菜的主要病害,常常造成韭菜葉片枯死,韭菜濕腐、霉爛。

對于韭菜灰霉病,往年菜農都是用腐霉利煙劑或噴劑來防治。藥劑在大棚里彌漫,對灰霉病防治效果很好,但缺點是只要一用,農藥殘留就超標。

“國家對腐霉利要求的標準比較高。”許周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20年,中國農科院花卉研究所推薦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精量彌粉法”新技術。

許周進一步解釋說,這一技術的核心成分是枯草芽孢桿菌,它是一種粉狀的生物菌劑,可以消滅灰霉病,所生產的韭菜對人體很安全。

“這種菌劑不用加水,對著韭菜上空噴,很小的菌劑分子就會在空中運動,大棚內所有的地方都能被覆蓋。病菌的顆粒叫孢子,它特別小,也在棚內飛。”許周說,兩個肉眼看不到的小物種經過空中的較量,最終菌劑分子會完全殺死病菌。

采用這種物理方法,合作社社員不使用農藥就能徹底殺死韭蛆、灰霉病病菌,韭菜種植取得了理想效果。

采訪當天,我們偶遇市區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執法人員聯合執法,前來振湖韭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抽檢韭菜,社員在一旁積極配合。

菜農說,以前,沒人愿意讓抽檢,因為知道自家韭菜有農藥殘留,但現在不一樣了,菜農主動要求執法人員來抽樣檢查。因為通過物理方法種植的韭菜,種植戶對自家的韭菜非常有信心。

鹽湖區蔬菜發展中心主任岳國林介紹,“十三五”期間,區蔬菜發展中心積極與國家級科研單位合作,建立了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鹽湖博士工作站,將最新的科技成果送到田間地頭,真正打通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為鹽湖區乃至運城市蔬菜引進新品種、推廣栽培新模式、科學防治病蟲害,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在鹽湖區蔬菜發展中心準備的一摞資料里,記者注意到,從2018年開始,該中心已連續4年在國家權威機構進行韭菜產品檢測,26項農藥殘留檢測結果均為“未檢出”。

“今年我們計劃每個月對韭菜抽檢一次,并試著申請‘三品一標’認證,把鹽湖韭菜品牌推得更遠。”許周的話里充滿了憧憬。

鋼架大棚

省時省工提效益

在劉村莊村東一片空地上,記者注意到,那里擺放著很多鋼管架子,幾名工人一邊忙著手里的活,一邊說,他們一會要給一戶韭菜種植戶搭鋼架大棚。

劉村莊自種植韭菜以來,一直用的是竹木結構的小拱棚。小拱棚只有1.5米高,人站起來都直不起腰,各種作業都不好操作。最麻煩的是,每天早上都要把草簾拉上去,讓棚內的韭菜曬太陽,下午又要把草簾放下來,以免韭菜晚上受凍。

種了20年韭菜的王躍文對此深有感觸,直言小拱棚“勞動強度大”。

王躍文家種了4畝韭菜,用竹木棚架子時,除了每天的拉簾、放簾,每年還要支棚、拆棚。“竹木片不能一直插在地里,不然會發霉,韭菜收割完了,要馬上把它取出來,第二年小雪節氣時再支起來。草簾也要打捆搬回家。這些都需要雇人來做,每畝地需要的人工費在2700元左右。”王躍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加上購買竹木片、草簾的費用,每畝地的投資需要五六千元。

2020年,合作社在全村推廣全鋼架大棚,一畝地建一個棚需要投資1萬多元,按一畝地收益1萬多元來說,兩年才能回本,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投資。它的優勢也很明顯,雖然投入大,但省工,且管理方便,韭菜效益會逐年增加。

王躍文率先給家里的韭菜地架上了鋼架大棚。鋼架大棚是一次投入,省工,省事。裝上后,三五年都不用動它。“改成鋼架大棚后,用3層膜覆蓋,不用每天拉草簾放草簾了,勞動強度小多了。”他說。

在王躍文的韭菜春棚外,我們透過塑料膜縫隙看到棚內的韭菜剛剛冒出地面。王躍文說,今年韭菜行情好,價格高,他的春韭在2月底前后上市,肯定能賣個好價。

而在與王躍文一路之隔的合作社理事長王長治的韭菜冬棚內,韭菜郁郁蔥蔥,即將迎來收割第一刀。

“建鋼架大棚在村里實施兩年了,還沒有完全推廣開,我們要逐步提高韭菜效益,用效益來引領菜農。”王長治說,韭菜是劉村莊的最傳統產業,全村200戶人家都種了韭菜,如今很多已成規模,以前的竹木結構小拱棚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種植需求了,必須換成更方便管理的模式。

春節前夕,正是商品韭菜上市的時候,從各縣來的客商絡繹不絕。王長治說,他們村的韭菜都賣完了,還要從別的村調韭菜過來。

在王范村一個小拱棚內,劉村莊的村民正在收割韭菜。從棚外向棚內看,里面霧氣蒙蒙。進入棚內,巨大的濕氣撲面而來,彎腰前行數百米后,幾名正在收割、打捆的女工慢慢進入視線。

多年來,劉村莊的韭菜銷售也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并組建了多支收割隊伍。周邊村里各個菜點都有劉村莊的銷售隊伍,割菜一斤多少錢,轉菜一斤多少錢,裝車一斤多少錢,明碼標價。菜農根本不用愁銷路,只要把菜種好,把菜價定好,韭菜成熟時就會有工人來割、轉。種韭菜的老百姓沒有一點后顧之憂啦。

去年,鹽湖區把劉村莊韭菜科技示范園列為重點支持發展20個農業精品園之一,承擔運城市韭菜“日曬高溫覆膜法”和現代農機展示推廣任務。省、市多次在劉村莊召開“三新”技術推廣現場觀摩會。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