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4-12
記者 楊紅義 張曉麗
一邊是從泥土里順著根部長出多根綠莖,綠莖末端連接著嫩綠的新葉,它們一苗挨著一苗,緊緊簇擁在一起,把身下的泥土遮蓋得嚴嚴實實,看起來“倍兒棒”;一邊是稀稀落落的弱苗,看起來“弱不禁風”。
日前,在位于夏縣水頭鎮牛家凹村的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運城綜合試驗站一座七分大的日光溫室里,同日排種的“運薯655”自育苗與脫毒苗的生長態勢相差甚遠。
“品種相同,出苗整齊度和生長情況卻差別明顯,關鍵在于甘薯種苗是否脫毒。”試驗站站長武宗信研究員道出其中奧秘。
甘薯脫毒技術是在無菌條件下,將甘薯苗莖尖長約0.2—0.3毫米、“最安全”的組織經過培養誘導再生試管苗,對莖尖苗經檢測確認不帶病毒后,再在溫室光棚繁殖成薯苗,最后才供給農戶種植。
我市是全省甘薯的主產區和適生區,種植面積約25-30萬余畝。甘薯已由糧食作物逐漸轉變為多用途、高產、高效的經濟作物。近年來,不少縣市將其列為高效特色的大健康產業和鄉村振興優勢作物。然而,因甘薯SPVD和曲葉病毒等發病迅速、傳播較快,傳統的自繁自育自留種模式已無法適應產業發展,選用專用優質品種和培育脫毒健康種苗是大勢所趨。
“運薯655”是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近年自主研發的鮮食型甘薯品種之一,于去年被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登記。由于瓤黃皮薄,內含豐富的胡蘿卜素,鮮食口感較好,市場需求旺盛,2020年獲得第二屆國家甘薯育種聯合攻關食味“十佳”品種稱號。除此,我市主栽的系列甘薯脫毒品種還有“晉甘薯9號”“秦薯5號”“普薯32”等鮮食型薯種,以及“濟薯25”“商薯19”“運薯66”等淀粉型薯種。
隨著新品種、新技術的培育推廣,脫毒種苗越來越受到薯農歡迎。目前,牛家凹試驗育苗基地共有3個日光溫室棚、4個聯棟溫室棚和2個移動旱棚。其中,“運薯655”脫毒苗培育面積達80%,種苗推廣應用至全國各甘薯主產區。具體到我市,“運薯655”種植面積近3萬畝,占甘薯種植面積近1成,其中本地市場需求近1萬畝。
除了培育新品種,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還致力于甘薯產業升級,在新技術、新裝備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建立集專用型品種優質壯苗、配方施肥、壟作覆膜、水平栽插、化學防控、機械收獲等于一體的一整套輕簡提質增效技術體系,推廣應用起壟覆膜多行、單行一體機和破膜開穴注水移栽機,并結合引進的切蔓機、收獲機,實現了甘薯種植的全程機械化。
在運城試驗站大院一座彩鋼棚旁,3名工人正在裁切焊接,為甘薯農播多功能一體機進行配件加工。小院里,旋耕機、覆膜機、殘膜撿拾機等機械一字排開,令人眼花繚亂。
“這是一臺集旋耕、起壟、覆膜、滴灌、噴藥等功能于一體的甘薯農播多功能一體機,也是由棉花所自主研發,同時進行生產、銷售的‘高科技’產品。”在一臺構造復雜的覆膜機前,武宗信說,“甘薯一般在4月至5月種植,10月至11月收獲。但為提早搶占市場,我們對甘薯苗進行全膜覆蓋種植,7月就能成熟上市,從而利用空檔期搶占市場。另外,我們還根據市場定位選擇適宜的栽插時間,比如,鮮食型甘薯可采用膜下栽培方式,根據市場需求分期栽插,提前分批收獲銷售。”
藏糧于“機”、藏糧于“技”。目前,我市甘薯種植機械化普及率達80%,同時指導研制的輕簡化機械銷往全國13個省(市、區)。“我們將繼續發揮‘農業科學合作研究院’科研引領作用,創新研發推廣優質品種,擴大良種覆蓋率,助推我市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武宗信研究員如是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