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4-01
■李棟花
春分過后,清明前夕,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時間陸續回鄉上墳祭祖。祭品名目繁多,多種多樣層出不窮,但在北方,饃永遠是最常見的祭祀品。
十里鄉俗不同,饃的式樣也不盡然。有的饃蒸得又圓又大,內含雞蛋,寓意全家團圓,孕育后代,護佑后人茁壯成長。有的在圓饃頂上印上紅圖或紅點,意在鴻運當頭,子孫后代萬事如意。
我們鹽湖區西王村上墳帶的饃是三樣,成年人的饃叫燕窩饃,未成年男子的饃叫狀元頂饃,未成年女子的饃叫蓮花饃。
成年人狀的饃是從圓點開始,上下左右搭上四根條帶,圍繞條帶中心再橫搭一根,把圓饃緊緊固定,再用專用梳子在條帶中間壓一下,印出花紋,看似兩條實為一根,好看又漂亮。在帶的交叉點上粘貼一個小面團,用梳向上一攏,活脫脫一個小櫻桃,墩胖可愛讓人歡喜。饃頂按平,用面塑捏個窩,花齒拾邊放在上面,另用面塑捏剪兩個燕子放在窩內,再放上少則4顆、多則8顆小圓面團,擬作燕蛋。燕子昂頭展翅,栩栩如生,相背其并,顧頭護尾,呵護著自己的兒女。一個饃活生生地反映出成人拖家養口的責任和擔當,也寓意一家人幸福、和諧與安康。
未成年男孩樣的饃要先用面塑捏個窩放在上面,再捏上一個小山似的面頂,用梳攏出山紋,最后插上棗,意為頂天立地,早日成才。
未成年女孩式樣的饃比較特殊,她的頂上沒有燕窩,饃頂上用面塑剪三層花瓣(也有五層的),用梳攏成蓮花,捏成細紋尖角花瓣,一層層往上壘,越往上花紋越細,如盛開綻放的花朵。最后還要在花蕊中插上紅棗,寓意姑娘長大早晚要出閣嫁人,早選婆家擇良人。饃的式樣不同,卻有個共同名稱叫作“子福”饃,期望在先輩的佑護之下帶給后世子孫無盡的福氣,從而使他們健康成長,早日成為棟梁之材。
祭饃的風俗輩輩相傳,年年如此。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再窮祭祀饃也不能少。上墳饃是按人頭蒸就,雖小也個個是珍寶。上墳回來孩子們把自己的饃和雞蛋收藏起來,視為高級食品慢慢品嘗。大人則把饃頂燕窩扳掉食用,饃全留給孩子們享用。生活固然困苦,但親情關愛卻意長味濃。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快,家務勞動精細化、專業化,饃也從家庭作坊的自制品變成流水線上的商品。現在祭祖雖然也帶饃,卻少了些饃的原意,捏饃過程中的氣氛也漸漸淡了,原先捏饃中寄托的心愿和韻味也難尋了,但傳統祭祀中濃濃的饃文化卻依然悠悠回蕩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