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4-01
1919年5月4日,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爆發了,這場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愛國主義運動被稱為五四運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說,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五四精神所包含的“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精神在一代代新生的青年中播種、發芽,成為鼓舞青年的力量源泉。

著名畫家周令釗先生于1951年創作的油畫《五四運動》便是以五四運動為主題,呈現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幾所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通過游行示威要求當時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的情景,這個場景已成為五四運動中的一個經典場景。油畫《五四運動》是已百歲高齡的周令釗先生的代表作,作品完成前一年,他剛主持設計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旗,這面新團旗第一次與世人見面就是在1950年紀念五四運動的青年游行隊伍中。作者在表現畫中的青年學生時,選取了自己妻子以及周邊的同事、學生的形象。畫面前方散發傳單的女學生就是以他妻子為原型,而畫面中間最引人注目的青年學生就是畫家本人的形象。“這種設計在中外美術史上都是比較常見的,他比較熟悉,也容易把握本人的肖像,另一方面畫家可以作為一種現場的參與者、歷史的見證者。”美術評論家李冠燕說。
《五四運動》成為紀念五四運動的經典之作,不僅與畫作表現的歷史背景有關系,也與生動呈現愛國主義青年的進步精神有極大關系。“《五四運動》反映了愛國青年示威集會為了抗議巴黎和會對中國利益出賣的場景。從畫作中可以看到很多的橫幅和標語,上面寫著‘廢除二十一條’。除此之外,現場學生散發了很多愛國宣言,宣言中寫道,‘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們起來呀!’示威結束后,學生們到達天安門廣場的東南角,在東交民巷的西口,學生被使館區的巡捕攔住,學生們在此停留了一個多小時,想要找外交次長曹汝霖算賬。于是學生們前往趙家樓胡同曹汝霖住宅,學生們把南房的窗戶打碎,進去從里面開門,隨后爆發了‘火燒趙家樓’事件。下午四點,北洋軍警逮捕了三十多個學生。五四運動所涌現的一批優秀的青年學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準備。”黨史專家劉岳這樣解讀《五四運動》油畫背后的黨史故事以及傳遞的精神。
從美術創作的視角出發,美術評論家李冠燕老師說:“油畫《五四運動》畫面為一分為二的水平分割構圖,占據畫面近一半的天安門城樓和依稀可辨的華表被一層薄霧所籠罩,天安門城樓年久失修,已經有青草長出但是仍然厚重而堅實,城樓的一角可以看到烏云滾滾,象征當時非常陰暗壓抑的社會環境以及激蕩變幻的時代風云。畫面另一角已經有藍天隱現,象征著一種希望的出現。城樓的側面還有一些枯死的樹。它象征日趨消亡的舊事物,和這些枯枝形成對比的是郁郁蔥蔥的樹木,樹木象征著新生命的覺醒、一種革新力量的孕育。”
《五四運動》的作者周令釗出生于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雖然他從小酷愛美術,但是他的求學生涯卻經歷了連年戰亂而顛沛輾轉,走得更多的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成長之路。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日軍進攻上海,周令釗親眼看見日軍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百姓的欺凌。周令釗的女兒周容說,“火車站邊是英租界,一邊就是車站,有些人要擠進車站弄不好就擠到英租界去了,那邊見了這幫中國人就打呀,當時我父親也是年輕人,覺得我們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都被轟來轟去的。天上是飛機炸,底下被拿著警棍到處轟,這些都給我父親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些經歷促使周令釗在日后積極投身抗日工作,始終站在宣傳的最前線。
周令釗的命運和新中國有許多的不解之緣,他出生于五四運動的前兩天,1919年5月2日,因此他的成長經歷伴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展。新中國成立后,周令釗接到創作任務時非常高興,很快就去往北大紅樓、前趙家樓胡同等與五四運動相關的一些地方進行實地考察,而且周令釗還采訪了五四運動的參與者許德珩先生,周令釗提出了幾個構圖,許德珩充分肯定了將場景選為天安門前的構圖構思。
“中國代表不去簽字,既有我們國內愛國學生的作用,還有工人的作用,實際上是所有中國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斗爭的結果。”劉岳說。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上街宣講的學生,部分關押在北大法科禮堂,這個消息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罷工,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從此以后罷工浪潮(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席卷了全國150多個城市。“6月28日是簽字的日子,在6月27日的晚上,當時中國的代表團團長陸征祥住在巴黎圣克魯德醫院。晚上顧維鈞和他的秘書岳昭火到醫院跟他商量一些事情。這個消息被在巴黎的一些工人還有學生知道后,他們把醫院圍住。到晚上夜深了,岳昭火出來走到醫院外的玫瑰園,被學生給圍住了,要他們承諾不能出席簽字儀式,不能簽賣國的《凡爾賽和約》。其中一個叫鄭毓秀的女學生,在醫院外的玫瑰園撿了一根樹枝,藏到她大衣兜兒里頭往外一頂,讓對方以為是槍。代表出不去就又回去了,他們商量好出來和學生、工人說第二天他們一定不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劉岳講述了五四運動后學生被逮捕后的后續進展。
如今的五四大街,正是得名于五四運動,北大紅樓就坐落在這條街的北側。毫無疑問,北大紅樓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它既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更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陣地。歷經百余年風雨洗禮,這座磚紅色的建筑如今仍靜靜地矗立在鬧市喧囂之中,在綠蔭下熠熠生輝,仍然充滿著活力與希望。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國家強。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是當年青年們身上閃耀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新時代的新青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接過精神傳承的接力棒,蓬勃朝氣地向著國家和民族的美好未來繼續揚帆前行,做新時代的圓夢人。
(本報記者游映霞根據央視紀錄片相關內容整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