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4-21
■黃建中
先祖父懷登公在日嘗言:一字不識,謂之睜眼瞎。親友捎來書信,只得找人代讀,其中悲苦,予所親見,晚輩不讀書怎能頂門立戶?
在春節長假中,拾翻舊日文稿,見到清朝道光年間的幾則官員批示,不僅敘事明晰、決斷恰當,而且感情真摯、文辭清麗,簡直讓人可望而不可即。如下文:
稷山縣武城村儒生段積玉先生青年病逝,年僅26歲的夫人趙氏面對老病的公婆、幼小的孩子,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擔,對公婆養老送終,對孩子嚴加教育,辛勤操勞,五十多年如一日,終于苦盡甘來。兒子段選,孫子段秀銳、段秀章,重孫段振綱、段振紀、段振經、段振緒,玄孫段銘福、段增福、段炳福等相繼成才。他們或當官、或經商,都有所成就,而且,他們捐資修路、建橋、辦私塾、賑災民,義聲昭著。因此稷山儒學的生員聯名上書,請求給趙夫人建立石牌坊,以示表彰。這一上書經層層批示,最終由道光皇帝御覽同意。
稷山縣儒學教諭徐振基的批示為:據廩增附生員呈,查得段趙氏,十六于歸,宜家是詠。廿六矢志,弁發堪哀。貧孝病親,既能媳而代子;義教弱息,復克慈以兼嚴。在世八十二年,孀居五十六載。既符成例,宜沐旌揚。
徐振基作為稷山的基層官員,所以他的批示,行文低調,主要是確認生員呈文屬實:段趙氏十六歲嫁給段積玉,二十六歲不幸守寡。在家里以媳代子,孝敬公婆,對孩子從嚴教育,以慈母兼嚴父,在世八十二年,守節五十六載,符合規定,應當旌揚。
呈文報到絳州,知州張濤的批示就大不一樣了。他批道:據稷山縣正堂黃,詳看得段趙氏生自寒單,性成貞潔。十年伉儷,百歲難期。悵別鵠之長悲,悼離鸞之永訣。痛百身之莫贖,誓九死以何辭。垂老翁姑,晨昏是賴。遺孤稚弱,教養攸關。飲血治家,鉛華盡掃。躬捧井臼,獻精食以奉高堂;心似冰霜,備熊丸以課幼子。孝慈兼具,勤儉夙稱。節長擬于松筠,年已逾于八旬。允符成例,宜邀旌揚。
段積玉和夫人趙氏,十年伉儷,百歲難期。悵別鵠之長悲,悼離鸞之永訣。垂老翁姑,晨昏是賴。遺孤稚弱,教養攸關。批示中凸顯了對群眾的一片深情和濃厚的人文關懷,并由他拍板,上報山西巡撫。
山西省邱巡撫批道:據署布政使邱,詳看得段趙氏心堅松柏,氣凜冰霜,弱歲詠桃夭;相夫有道,青春悲折翼,誓死靡他。事高堂而菽水承歡,代九泉而未盡;撫弱息而義方垂訓,遂一線而延綿。苦節五十六年,享壽八十二歲。允符年例,宜沐旌揚。
一級有一級的水平,邱巡撫作為山西一省之長,面對一個鄉村平民百姓的悲喜人生,發出了“弱歲詠桃夭,青春悲折翼”的深切感嘆,指出了趙夫人,代替長眠九泉的丈夫對高堂菽水承歡,對孩子多方教育,綿延段氏一脈的非凡事跡。最終拍板,上報道光皇帝。
其實按照清朝的體制,對趙夫人的旌表呈文作出批示的應該還有稷山知縣黃仁、河東道臺、山西布政使等。可惜,由于段趙氏牌坊的毀壞,他們的批文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從這些批文,我們可以直觀感覺到古代官員極高的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
早在2000多年前,漢朝剛建立,婁敬就給漢高祖劉邦說:可以馬上打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一千多年前,宋太祖趙匡胤深刻地指出:宰相須用讀書人。語言文字的運用一樣是功夫,是本領,希望我們現代人從古代官員身上發現閃光點與可取處,主動學習、深入學習、終身學習,全面提升自身能力與素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