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讓哲學回歸生活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梁志俊時間:2020-04-16

我們面對兩種哲學,一種是生活中的哲學,一種是書本中的哲學。我國著名哲學家陳先達先生說:“讓哲學回歸生活,不是蔑視經典,回歸平庸,而是既要重視經典,更要重視生活。哲學家應善于從平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捕捉為人熟知但不真知的哲學問題。不是把生活作為書本的注腳,而是把書本作為生活的注腳,這樣的哲學家才是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哲學家。”

哲學與哲思

“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哲學是窮根究底的學問,需要深思其中。我們既要讀懂哲學,又要學會哲思。

哲學是智慧的學說,哲學是讓人聰明的學說。哲學是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高度概括和精煉總結,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探索事物最根本、最普遍的規律,以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為目的的科學。哲學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最具重要性的一門學問,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社會所能達到的智慧水平。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靈魂,是人類全部知識和實踐的積極成果的凝結,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以擁有偉大哲學家而自豪。哲學的功能,從大的方面說,可以救國救民。從個人角度說,個人的修身養性,也需要哲學思維。難怪懷特把哲學比作斧頭,他認為哲學是為某種目的而設計出來供使用的工具。恩格斯則認為,唯物主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他自己“最好的勞動工具和最銳利的武器”。毛澤東更是強調,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和書本中解放從來,變為群眾手中的尖銳武器。

哲學需要思索,哲思就是哲學的思考。哲學的知識是可以通過學習得到,但哲學的思維方式、思維能力、思維素質是要通過自己的體悟,并在實踐中通過運用哲學才能逐步積累起來的,這就是所謂的哲思。哲學是窮根究底的學問。哲學的思考,是辯證唯物的思考,是探求奧秘的思考,是尋根究底的思考,是了無窮盡的思考。這種哲思,可以說是哲學的探險和探奇。黑格爾把哲學喻為黃昏時起飛的貓頭鷹。意思是說,哲學是一種反思的科學,是事后的思考。哲學應由事后的反思變為事前的指導,能夠充分發揮其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學會哲思,你的思想境界就會達到一種精神上的高端,個人修行也會實現一種行為上的低躬。比如,對于“在乎”的哲思:太在乎自己,只有孤單的自己。多在乎別人,別人也會在乎你。理應在乎時,不知道在乎;而懂得在乎時,也沒機會在乎;有時你在乎的,未必是別人在乎的;不可能什么都在乎,那就去在乎生命中最值得在乎的事物;人最混沌的,就是奢望別人都能在乎你,或者你在乎的,也期盼別人在乎,而真正明白這一點,你已經過了歷練;別人在乎你在乎的,你得到了,而你不在乎別人在乎的,別人失落了,在乎不是一種秤桿,而是一種深摯的情感;對別人在乎的,即便并不認同,也應保持足夠的尊重。選擇是一種價值取向,是自己對自己的在乎,而尊重是一種人性美德,是對真善的自覺在乎;今天你在乎的,也許明天就不在乎了,但應不影響你今天的在乎,在乎就是過程的快樂和覺悟;在乎就是生命的一個標注,倘若什么都不在乎了,生命已回歸于一種死寂和荒蕪;不可隨意貶抑別人的在乎,這或許也是別人的精神支柱,他可能是大智若愚,你還未達到這一步。

要懂哲學,會哲思,就要學哲學。要使人成為具有創造性的人,不僅要能思維而且要善于思維,能實踐而且要善于實踐,就必須學習哲學。李瑞環同志說,哲學就是明白學,再聰明的人,不學哲學也容易犯糊涂。學懂了哲學,腦子就靈,眼睛就亮,辦法就多。陳云同志也說,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身受用。只有學好哲學,才能觀瞻歷史、透視現實、預測未來。

我建議每個人都要學一點哲學,尤其是要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很多人以為哲學很深奧,很艱澀,其實不然,哲學也有好懂的。毛澤東同志的哲學著作辯證唯物,通俗易懂。英國當代哲學家以塞西·柏林說:“學哲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自我理解。”他的哲學書也非常引人入勝,讀了之后無不深受鼓舞。

學好哲學,可練就我們一雙“火眼金睛”,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金鑰匙”。通過深入學習實踐哲學,培養出我們的哲學思維,把哲學的求真態度、辯證智慧、反思取向和創新意識等,轉化為指導實際工作的科學方法,并運用這一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我們運用哲學處理問題的能力。可見,及早培養出我們學習哲學的興趣和習慣,對個人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是多么重要。

哲學與人生

對于哲學與人生的思考,一直為哲學家所心儀,而如何以哲學的現實性把握從理想走向現實的人生之路,使之越來越通暢、寬廣,成為確認哲學在現代社會能否啟智益世的關鍵。

哲學的使命在于回答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要真正懂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必須進入哲學領域。西塞羅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召喚下來,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使哲學思考人生和道德、善與惡。只有哲學才能找到人在宇宙和社會中的恰當位置,從寬廣的視野、從最高的層次來理解和把握人生。

北京大學教授陳先達先生在所著的《哲學與人生》中深切探討了哲學與人生的內在關系。該書結合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觀察思考,從理解哲學、思辨人生、生活智慧、歷史視野、文化反思、叩問信仰六個方面呈現關注現實、砥礪人生的沉思與斷想,收錄了陳先生近年來有關哲學與人生的隨筆漫談六十余篇、哲思斷想百余篇。作者認為,哲學是智慧的大海,是安身立命之學。哲學無處不在,無處不可用,要讓哲學走出書齋,走進人們心中。哲學既不能沒有形而上的問題,也不能沒有生活世界的著陸點。貫穿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正是人的內心,人字易認難懂,學以成人關乎我們畢生的實踐功課。

人生多艱,人生的跌宕起伏如同唐僧取經,非經磨難,難到西天取回真經。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針對六種不同的人生問題,分別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賽內加、蒙田、叔本華、尼采等六位哲學家取經,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于人生的慰藉作用。“哲人之所以為哲人,就在于其看到整個人生的全景和局限,因而能夠站在整體的高度與個別災難拉開距離,達成和解。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教會我們在愿望碰到現實的頑固之壁時,以最軟的方式著陸。”可以說,哲學的最大功能就是以智慧來慰藉人生的痛苦。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于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痛苦有主觀自找的,也有外界強加的,但是在哲學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解脫之道。有位哲學家說得好,太陽底下的所有痛苦,有的能解救,有的則不能。若能,就去尋找;若不能,就忘掉它。而要把痛苦轉化為快樂,就要掌握痛苦和快樂的辯證法,真正懂得避苦求樂是人性的自然,多苦少樂是人生的必然,能苦會樂是做人的坦然,化苦為樂是智者的超然。從自然、必然、坦然到超然,是人類精神境界的飛越,是思想修養和文化素質凝練的結果。

人的一生有兩件大事,即做人和做事。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是既教人做人,又教人做事的哲學。做人,離不開人生觀,而做事,又離不開世界觀、價值觀和認識論、方法論。人生觀決定人生追求,世界觀決定思想境界,價值觀決定行為準則。我更強調做人,這是因為人生最神圣的任務是做人。人可以成為好人,也可以成為壞人,可以成為崇高的人,也可以成為卑劣的人,可以成為有志氣的人,也可以成為平庸的人。在哲學中深思人之做人的根本問題,乃是要洞徹人性的本然,確認人生經歷的諸多事情的本質聯系,在對命運的領悟中把握人的使命,達及自明、自得、自適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說:“哲學是對于人生有系統的反思過程。”人生的意義在生命過程。人生的目的在于自己生命過程的創造。人的一生如果只抓住一頭一尾,即生與死,而忽視整個過程,那確實是活得沒勁,從哭開始,以哭結束。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所發的熱和光多大,究竟對整個人類有何貢獻,這就是過程哲學。生命的價值在于追求和超越,哲學的思考是一個伴隨著生命腳步前進的過程。一次哲思,是對我們靈魂和行為的剖析和檢閱;不斷地哲思,是對我們自身陋習和人性中痼疾的拋棄和擺脫;及時地哲思,會使我們超越現實和提升自我。人在困苦中,哲學的思考,常常是點燃生命力量的火炬。有了它,不論在順境時,還是身陷逆境,甚至絕望中,都能超越個體生命的局限,從而進退自如,坦然面對,本色做人。順境時不失本性,逆境時不因之沉淪,奮起直追,重新塑造輝煌。

“生就意味著死,辯證法的規律是理解生與死的鑰匙。”無怪乎,毛澤東把死稱為辯證法的勝利。人是會死的,這是生物學與醫學的科學結論,如何對待死亡,卻是個哲學問題。恩格斯以其辯證法的智慧論述了生與死的問題,把它看成辯證過程。只要借助于辯證法簡單地說明生與死的本性,就足以破除自古以來的迷信。真正意義的哲學應該是悅生的哲學。人總是要死的,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但正如法國大哲學家蒙田說的,死并不是人生的目標,而是生的結尾,是它的極限。因此每個人應該重視生,盡量充分享用有限之年。他說,“我認為人類之幸福在快樂的生存中,而不在快樂的死之中”“一個指導如何正當地享受生存之樂的人,是絕對的,而且幾乎是神圣的完人”“在我們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之中,最為粗魯的乃是輕視我們的生存。我對生命的占有越是短暫,我越必須使它更深沉、更充分”。因而蒙田的口號是“熱愛生命,栽培生命”。這樣來對待人的生與死就不是悲觀主義哲學。

我們不僅要以哲學家的通達服從自然規律來對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氣概以視死如歸的勇氣對待為正義和真理而獻身的死亡。前者是智慧,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對死的認識的最高境界,是對死亡意義理解的通達之極,是勇者與智者的結合。文天祥不僅以寧死不屈來昭示后人,而且以對死的價值的體認來激勵后世。

哲學與生活

哲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對人們來說,從來是最神秘的,那是因為哲學一直給人一種在“云端”的感覺,跟我們每天日常的生活,距離十萬八千里。對于那些大哲學家們,既讀不懂,也不必懂,覺得不同哲學發生關系,并不影響自己的生活,而學了哲學,感覺對自己也沒有什么特別幫助。

其實不然,事實上哲學來自生活,哲學就在生活中,生活處處有哲學,處處需要哲學。哲學必須保持與生活的聯系。它不能高居概念與范疇壘砌而成的神圣哲學家殿堂之中,而應該重新回歸人的實際生活。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把哲學稱為“生活的技藝”。哲學問題不止停留在書本之中,而是在生活中體現為豐富多彩的觀念形態。哲學是解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的金鑰匙,學哲學是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方式。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就在人們的每日相遇中、對話中、彼此提問和討論中,尤其是對那些人們視作常識的內容重新提出追問。他本人就經常向城邦中的農民追問:什么是“正義”、什么是“虔誠”、什么是“高貴”、什么是“節制”、什么是“瘋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懦弱”、什么是“根基”、什么是“尊嚴”……所有這些詞匯,都是人們每天在用,卻并沒有真正深思過的概念。作為生活形態的哲學實踐,正是把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被反復使用的詞匯,變成哲學概念,在各種沒有問題的地方提出問題,這就是“哲學化”。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二十世紀大哲海德格爾把蘇格拉底稱為“西方最純粹的思想家”。在哲學越來越不純粹的情況下,他竭力重申:哲學是對人類總體方方面面一個襲擊,從“日常性”開始探尋,趨向事物的根基。日常性,是哲學的起點,我們必須從那里出發。海德格爾完全點出了哲學的原貌。哲學必須刺入日常生活、襲擊日常生活,在那里提出問題,并走向根基。哲學家的目的不僅在于無可爭議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更在于使人們通過生活無窮無盡、永不枯竭的表現來熱愛生活。

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我們的精神世界需要文化安頓,而哲學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哲學并非僅供清談的思辨方法,而是應當被運用于生活世界的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們要努力把哲學變為群眾手中的武器。能對哲學自如地運用,才是發自內心的理解。而對生活智慧的理解不僅在于豐富處世的技巧,更在于通達做人的智慧。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確認安身立命之道,在以問題為導向的日常生活中塑造我們時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就是生活中的哲學。

哲學與幽默

幽默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的語言形式。許多幽默包含著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和對人情世故的準確把握。同時,許多幽默由于蘊含著唯物辯證的科學觀點而富于哲理性,從而使幽默更多地折射出真理的光芒。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幽默就是生活中的一門哲學。

開國領袖毛澤東,常常根據當時的語言環境,創造出很多妙趣天成、含蓄雋永、意味深長的幽默。比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首先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引領黨和人民走上了武裝斗爭的正確道路。但是,他從來不輕視筆桿子的作用,就他個人而言,可以不帶槍桿子,卻不能不帶筆、墨、紙、硯“文房四寶”,而且,他對文房四寶特別珍惜愛護。賀子珍做了一個挎包送給毛澤東,這個挎包跟著毛澤東從井岡山到瑞金再到陜北,無論走到哪里,毛澤東總是交代警衛員:“不吃飯也要先把文房四寶放好,隨時讓我工作學習。”長征開始時,中央要求紅軍指戰員輕裝簡從,然而,毛澤東坐騎褡褳里始終裝著文房四寶。人們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繁瑣,毛澤東回答:“我用文房四寶要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這個回答似乎讓人有點費解,但仔細領會,也會豁然貫通。試想,沒有象征正確思想和理論的筆桿子指引,怎么會有革命的筆桿子的勝利。將“文房四寶”與“四大家族”對峙,言辭趣妙,愛憎分明。用文房四寶打敗四大家族,這正是辯證的文武之道。再如,1947年,毛澤東和中央機關隨部隊轉戰陜北,一天夜間走進一個天賜灣的小村,十幾個同志與毛澤東一起借住在一間窯洞里,打地鋪睡覺。房東大嫂給大家安排妥當后不安地說:“這窯洞太小了,對不住首長了。”毛澤東聽了這話,依著房東大嫂說話的節律說道:“我們隊伍太多了,人馬太多了,對不住大嫂了。”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值得品味的是,這一幽默的仿語,悄然消除了當下的尷尬,使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而且,以這種方式對房東大嫂表示感謝,尤其顯得和諧融洽。更值得細究的是,這一幽默的仿語暗示著一個哲學理念:地方大小只能相對于人馬多少而言,現實世界,有限是相對的,無限是絕對的,空間的大小是相對性和絕對性的辯證統一。

矛盾變化是什么?是辯證法,所以日常生活現象中的變與不變就是哲學問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事物是變化的,人也是變化的。例如,古代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儒生找裁縫做衣服,衣服前短后長,他不樂意,說為什么前短后長?師傅說,你未發達,逢人低頭,自然前短后長,便于彎腰。后來他考中狀元,又找這位裁縫做衣服,變成了前長后短,他又不樂意,說為什么這次前長后短?師傅說,現在你做了官,不用低頭而是挺胸、昂頭,自然前面長點好。這則故事里包含的不僅有裁縫哲學,還有成衣哲學、人生哲學。

自嘲是幽默的主旋律。情趣在自嘲中創造,謙虛在自嘲中彰顯,真情在自嘲中流露,心態在自嘲中表達,氣氛在自嘲中活躍,尷尬在自嘲中化解。古代有一位文人叫梁灝,少年時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狀元誓不為人。結果時運不濟,屢試不中,受盡別人的譏諷。但梁灝并不在意,他總是自嘲地說,考一次就離狀元近了一步。他以這種心態,從后晉天福三年開始應考,歷經后漢、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狀元。對此,他寫過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管他白發頭中滿,且喜青云足下生。觀榜更無朋儕輩,到家唯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自嘲伴隨梁灝走過了漫長的坎坷,使他堅定了信心,終于獲得成功。自嘲產生于對人生哲理的深透體察,是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看到自己長處后的一種自信,是最為深刻的自我反省。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