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安邑 鄉”考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3-26

王雪樵

“ ”是舊安邑縣一個古地名,多部字書中都有記載。例如——

《卷子本玉篇》:“ ,呼炬切。《倉頡篇》:‘敕 句鄉,在安邑。’”

《廣韻·麌韻》:“ ,鄉名,在安邑。”

《廣韻·虞韻》:“ ,地名,在河東。”

《集韻·麌韻》:“ ,一曰縣名,在安邑。”

《漢語大字典》:“ ……古鄉名。在安邑。”

那古代安邑的“ 鄉”究竟在什么地方?應該就在今天鹽湖區姚孟街道曲渠村。

“曲渠村”當地人口語呼作“去qu4村”。關于村名的來歷,1982年編印的《運城縣地名錄》說:“因該村姓曲的較多,村內又有一條舊河渠,故取名曲渠。”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姓曲的較多”是事實,“有一條舊河渠”也有可能,但既是以“曲姓”“河渠”而得名,為何當地人口語既不呼作一聲“曲qu1”,又不呼作二聲“渠qu2”,而單呼為四聲的“去qu4”呢?我想原因無它,就是因為這里的“渠”其實只是一個借音字;而“去qu4”實際上是另有本字的,它就是“qu4”。因此,上述字書中所說的安邑“ 鄉”,應該就是“曲渠村”。

理由呢?

一、地望符合,曲渠村歷史上一直屬于安邑縣。

我們知道,秦漢以下直至北魏太和十一年(487)以前的安邑縣,縣治都在今夏縣禹王城,縣境包括今天的夏縣和鹽湖區的舊安邑縣全部地域。曲渠村的位置當然在這個“大安邑縣”之中。北魏太和十一年以后,大安邑縣析作南、北兩個安邑縣,不久北安邑改稱夏縣,南安邑(治在今安邑鎮)獨擅安邑縣之名,曲渠村又一直屬于這個“小安邑縣”管轄。顧野王《玉篇》成書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九年(543),此時的安邑縣已是專指隸屬于今鹽湖區的小安邑縣了。故最早見諸記載的《卷子本玉篇》所說的“ 鄉”,應當是今天鹽湖區的一個古地名,而曲渠村正在其中。

二、讀音吻合,“ ”字有“去”“渠”兩個讀音。

“ ”字讀音很多很雜,僅《玉篇》《廣韻》《集韻》三種字書上,就有六種反切:“呼炬切”“況羽切”“其俱切”“火羽切”“匈于切”“權俱切”。這些反切折合成今天的讀音大致有四種:xu4、xu3、qu2、qu4。為什么這樣一個生僻的字會有這樣多的讀音?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它是“從句”得聲,而“句”字本身即是多音字,見諸辭書記載的就有gou1(句吳,即周朝姬姓封國吳國之自稱)、gou4(句當)、ju4(語句)、qu2(青句素縷)、qu4(句町)、jiu3(句嬰)等多種讀音,同時它還與“茍gou3”“后hou4”“矩ju3”“拘ju1”等字通假。因而以“句”為聲部的“ ”,人們很難給它確定一個比較一致的讀音。但是不管它的讀音多么復雜,其中《廣韻》的“其俱切”和《集韻》的“權俱切”兩個反切,都和“曲渠村”有關。這是因為,它們的反切上字“其”“權”今天都讀q聲母,反切下字都是“俱”,而“俱”又有平聲和去聲兩個音讀。當“俱”字讀去聲時,則“權俱切”的“ ”字讀作“去”qu4音,與當地人口語呼為“去村”相吻合;而當“俱”字讀作平聲時,則“其俱切”的“ ”字讀作“渠”qu2音,與當地人寫的“曲渠村”相吻合。

據此我們認為,可能正是由于“ ”字過于冷僻,很少見用,而又有多個讀音,所以當地人雖然在口語中保留了“  qu4”字的去聲音讀,而為了避免識讀的困難,在書寫時又選用了一個相對好認的“渠”來表示它。因此無論呼作“去qu4”還是寫作“渠qu2”,“qu4村”的本字就是“ ”。至于人們傳說村名從“水渠”而來,有可能是望文生訓。

三、名實契合,曲渠村地貌與“ ”字寓意相符。

“ ”字的字形“從阜、從句”。《說文》:“阜,山無石者”,即“丘陵”;“句,曲也”。《段注》:“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謂山川紆曲。”故可知“ 村”是由當地地勢形貌而得名,謂其處于丘陵,地形紆曲。而歷史上曲渠村的地貌與“ ”字寓意也頗相合。這一點可以比照附近的“陽 ”村名來作印證。“陽 ”地名見于《說文》:“ ,河東安邑之陬也。”“陬,阪隅”,“阪隅”即丘阜坡嶺之一角。“ 村”(曲渠村)與“陽 村”相距僅五六里,同處于古鳴條崗南坡下,地理環境相同,所以字形都“從阜”,周圍都是“丘阜坡嶺”,一個地勢“紆曲”,一個處于“阪隅”,取義相近,命名方式也相同,得名亦應在同一時期。可見“ ”指的就是“ ”附近這個地方。

當然,古代的“鳴條崗”今天已不復存在了,曲渠村、陽 村一帶也早已是一馬平川,看不到幾千年前的“丘阜坡嶺”“地形紆曲”的樣子了。但當地的老年人或許還會記起,幾十年前姚孟村有深溝,原王莊有高地疙瘩廟,王桐村有大冢,陶上村有高崖,附近還有個村子名曰“壕頭”。這些都依稀保留了當地“崗”的地理形貌,也證明了當初“ ”“ ”兩村都“從阜”得名不是空穴來風。

從“ 鄉”最早見載于《倉頡篇》來看,這個地名不會晚于秦漢,有可能是戰國時期就有的古地名。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