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原藝文時間:2020-03-19
瘟疫自古有之,危害極大。面對疫情疫災,古人曾經采取過很多措施。
傳染病,舊稱瘟疫,疫情發作,死人甚眾,俗謂之“傳人”。先民畏之,稱疫為瘟神。因畏之而敬之,便蓋瘟神廟以事拜祭,祈求勿降瘟災,護佑平安。
河津舊城曾有瘟神廟,每年五月端五,附近村社舉行迎神賽社活動,鬧社火以祭神、娛神。所謂娛神,即以紅火節目討神之歡喜。其時,將瘟神塑像從廟里請出,而后抬著隨紅火隊伍滿街滿巷行走。紅火隊前的前門家伙是高家灣的鑼鼓,稱端陽鑼鼓。
關于此瘟神廟,還有一則有意思的傳說,說有一年河西鬧瘟疫,死人甚多,路有死骨。那年五月,河津有一位老者挑著麥熟杏前往河西去賣。說也奇怪,河西的病人凡吃了這杏的,都立馬“杏到病除”,一個個好起來了,于是詢問老者何許人士,老人便答:我家住河津城,兄弟五人,都住老二家,門前有一洗腳盆,旁邊還有一個洗臉盆。后疫情漸退,河西人便前來河津城,打聽楊老五以表謝意,卻一直找不到。忽行至蓮花池旁二郎廟,方才大悟:這二郎廟不就是楊老二的家嗎?這二郎廟里的五位配神五瘟神不就是楊老五弟兄五人嗎?這二郎廟前的蓮花池不正是他的洗腳盆嗎?池邊那口井不正是他的洗臉盆嗎?
據神話典籍記載,這個故事里提到的五瘟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仁貴、中瘟總頭目史文業,他們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專主人間疫災。
面對瘟疫,我們的先民們除了敬畏祈安之外,還采取了許多切切實實的防疫祛邪辦法,比如端午節時掛披艾葉,戴朱砂荷包,灑柴灰于屋內外,包括初一早上燃柏火等等,都是有實用價值的好措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