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介子推隱居地在今萬榮孤山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景惠西時間:2020-02-26

寺駐孤山頂,

超然獨不群。

無潭施法雨,

有谷布慈云。

萬象空中觀,

諸峰足下分。

登臨莫私語,

惶恐碧霄聞。

這是清乾隆年間張覺寫的頌孤山法云寺的詩。昔日,孤山曾有八景,即孤峰擁翠、雙泉流碧、桃洞春晴、柏林晚照、雕巖霽雪、唐寨秋風、范臺夜月和法云遠眺,其中“法云遠眺”,為孤山最著名的景觀。登臨山頂,品詩觀景,會使人詩興勃發如登云,山色秀美人陶醉。然而,比孤山勝景更令人神往與追思的,是其所承載的兩千多年前,晉國的忠義之士介子推與賢明國君晉文公的一段佳話。

子推隱居綿上山

文公封田戒己過

孤山原名綿上,位于萬榮縣中南部。據《左傳》《國語·晉語》《呂氏春秋》《史記·晉世家》等歷史文獻記載:春秋時,因晉文公將綿上田封于介子推,并為戒己之過,將綿上改名介山。《河東賦》《晉太康記》《地道記》《永初記》等典籍,也對晉國君臣的這段佳話作了記載。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文公修明政務,對百姓布施恩惠,賞賜隨從逃亡的人員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給城邑,功小的授予爵位。文公還未來得及賞賜完畢,周襄王因弟弟王子帶發難逃到鄭國居住,于是向晉國告急。晉國剛剛安定,文公想派軍隊去支援,又擔心國內發生動亂,便把精力全放在政務上。因此,文公賞賜隨從的逃亡者還未輪到介子推,他已經隱居了起來。

介子推作為伴隨晉文公流亡19年的五位“功臣”之一,為何沒有優先得到封賞?據《史記·晉世家》記載,隨從文公逃亡的壺叔曾對晉文公說:“您三次賞賜功臣都沒有輪到我,請問我有什么罪過?”文公回答:“用仁義教導我,用道德、恩惠規勸我,這應受到上等賞賜;用行動輔佐我,終于使我獲得成功,這應受到次等賞賜;承擔弓箭的危難,立下汗馬功勞,這應受到再次等賞賜。假如只是侍奉我,而沒有彌補我的錯誤,應受到再次等賞賜。所以,這三次賞賜完了,才會輪到你。”

晉國人聽到文公的話,皆大歡喜。看來,文公封賞是有原則的。介子推雖然是個君子,但不屬于“安邦治國”應該得到優先封賞的前三等人。再加之介子推不愿“貪天功為己有”去討封賞,所以晉文公的封賞就沒有輪到他。

介子推的隨從們為他鳴不平,就在宮門口掛上一張牌子,上面寫道:“龍想上天,需五條蛇輔佐。龍已深入云霄,四條蛇各自進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條蛇獨自悲怨,最終沒有找到自己的去處。”晉文公出宮時,看見了這幾句話,就說:“這是說介子推啊!我正為王室之事操勞,還沒能考慮他的功勞。”于是,晉文公馬上派人去叫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經隱居綿上山中。晉文公聽說他進了綿上山,派人去找又沒能找到。于是,晉文公把整座綿上山封給介子推,作為他的封地,稱之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并“以此來記載自己的過失,和彰顯那些有過貢獻的人”。

先賢恥于貪天功

忠義品德傳千古

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子推沒有要求賞賜。介子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唯獨國君還在人世。惠公、懷公沒有親信,國內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必定要有主持國家大事的主人。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安排好了,而這一兩個人認為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荒謬嗎……更何況貪天的功勞,認為是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奸詐的行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我難以和他們相處啊!”

介子推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埋怨誰呢?”介子推回答:“責備這種行為而又模仿它,罪更重啊!況且我已經說出埋怨的話了,不能再吃他的俸祿了。”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我和你一起隱居。”于是,他們便隱居到綿上山中。

至于晉文公“燒死綿上”及介子推“割股啖君”的事情,在正史中雖無記載,但在《莊子·盜跖》記有:“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韓非子·用人》:“昔者介子推無爵祿而義隨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結其德,書圖著其名。”東方朔《七諫·怨思》:“子胥諫而靡軀兮,比干忠而剖心。子推自割而飼君兮,德日忘而怨深。”《韓詩外傳·卷十》:“晉文公重耳亡,過曹,里鳧須從,因盜重耳資而亡,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里鳧須又襲竭君之資,避于深山,而君以餒,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聞。”

這些都是頌揚介子推忠義品德的文字記載。清代學者顧炎武也曾賦詩贊介子推:

“古人有至心,不在狷與忍。

國祿既弗加,吾身可以隱。

去矣適其時,耕此荒山畛。

更與賢母偕,丘壑情同允。

卓哉鸞鳳姿,飄飄高自引。

向使屬戎行,豈其遜枝軫。

出處何必齊,此心期各盡。

末世多浮談,有類激小忿。”

文公封賞“綿上”田

而非介休訛“綿山”

據《漢書·地理志》:“汾陰,介山在南。”《武帝紀》載:漢武帝“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而詔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漢代揚雄《河東賦》:“(漢成帝)其三月,將祭后土,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游介山。”可見,介山即歷史上所稱的綿上、俗稱的萬榮孤山。

為什么說晉文公改綿上為介山,不是今介休的綿山?

第一,晉文公時,晉國國土沒有超過霍州。介子推背母由夏縣裴介出發,經國都絳,再由霍州出國,抵達當時為狄人占據的綿山,這有可能嗎?即便有可能,而晉文公能帶兵遠追出國土之外,去尋找、封田、改山名嗎?關于這一點,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民國著名學者衛聚賢在《介子推隱地之研究》一文中,都提出了質疑。

第二,介休,春秋時期先為狄人所居,后叫鄔縣,秦時改名界休縣,漢時或名鄔縣或名界休,到晉時才改作介休,可知介休的“介”字,與介子推的“介”字風馬牛不相及。

第三,介休有人對此也持否定態度。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晉朝征南大將軍杜預,在注“綿上”一詞說,“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介子推隱居之地在介休皆源于此。但是據《介休市歷史沿革》:“春秋時期,公元前514年,始置鄔縣。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滅六國時,于魏趙邊界休整,之后攻趙,秦代因此置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西漢屬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復名界休。西晉,杜預臆說界休當為介休,晉武帝司馬炎遂改界休為介休。”

其實,被司馬遷稱之為“三遷皆有榮名”,世人譽之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春秋越國大夫范蠡,對“介子推隱居的綿上”,早已認定。他晚年時,因仰慕、拜謁介子推而蒞晉,并在臨猗留下了“太范村”,在鹽湖區留下了“陶村”的故居。

(作者系運城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